塘河记忆| 十里塘河到梧田

悠悠塘河。邵度 摄
我外婆在世时,经常说,我去殿前买点菜。我搞不懂,明明是梧田街,为什么说去殿前呢。
这要从梧田老街的三座殿说起:太阴宫、庆福院、仁济殿,老街位于这三座殿的前面,因此,以前人们都称老街为“殿前”。明清时期,老街上除有店铺做买卖外,附近村民也按时令,将自产的农副产品,如谷米、柑橘、菱角、杨梅、鱼虾等拿到“殿前”交易,逐渐形成集市,便成了“吴田市”。
沿梧田老街北行,一直到了月落垟桥。沿街村民说,这一段街面,以前被称为“牌坊前”。民国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店铺生意很好,像“大兴和店堂”“张志林鱼咸店”“蔡加恩水车板作坊”等在当时都相当有名气。原来有一块“贞节牌坊”,立在温瑞塘河边,牌坊面朝塘河,高约6至7米,宽约5米,牌坊正中嵌石匾一块,刻有圣旨两字。此牌坊建于清道光年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才被有关部门拆除。
梧田老街大堡底段,村民历来与塘河相邻、伴水而生。便利的水陆交通和优美的郊野环境,早在唐代就吸引了饱学之士和殷实之户在此定居,并延续到宋、元、明、清。至今,大堡底村沿河仍保存着亲水性风貌民居、骑楼、石桥、河埠头等诸多遗存。千年塘河,百年老屋。村里的一座座老屋,古旧苍凉,散发着江南特有的气息。老屋的前面就是塘河,河水倒映着它的老门台和斑驳的大门。我读小学时我们常去附近老屋玩耍,这一带过去非常热闹,每到节日经常会有唱戏,“一代词宗”夏承焘曾在这里担任小学校长,戏曲学家王季思出生于梧田一书香家庭,也曾在这里任教过,一介书生,匆匆而过,老街依旧,只是物是人非。
那时镇子上最有名的店是谷同春酱园,这家百年老店其实就是一座老宅,它静静地坐落在塘河边,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气息。在“谷同春”的大门口,我带着一份好奇心,探头向宅门里面张望,只见古宅内,黑咕隆咚的墙壁上,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依然栩栩如生;房子中间屏风上挂着几幅字画,字画虽积满灰尘,但字迹仍然可见苍劲有力;两轩间,摆放着几只破旧的陶制水缸,水缸里仿佛还在飘散着浓浓的酱醋香气。

“谷同春”老宅。 资料图片
那是一段民国时期的旧事,听老人们说,每到开酱的日子,老宅里里外外便处处弥漫着浓浓的香气,飘到街上,人们就知道又有新的一缸酱上市了。但真正吸引人们的却是宅子里店主人那美丽的女儿,人们经过老店的时候,总要忍不住扭头朝门台里张望,或许不经意间,就看到那个传说中的美丽女子端坐在柜台前。南湖的一个书生风流蕴藉,对这家小姐倾慕已久,想去提亲,却一直无缘一见真容,一天,他去酱园买酱油,在门口故意将瓶子打碎,然后就佯装借扫帚进入里屋,一眼就看到了小姐,不料老板娘竟也看中了这个年轻的读书人,觉得他忠诚可靠、心地善良,就将女儿嫁给了他,成就了一段佳话。这是我爷爷告诉我的故事,等到我记事的时候,他们这一辈的故事早已随岁月老去,只留下破败的老屋映照着塘河的波光在微微荡漾。
沿塘河边徒步向南行走,不远处,便是塘路村,“塘路村”地处“塘路”边。过去,这里是温州至瑞安的必经之地,由于行人众多,商贸业繁荣,曾自成集市。旧时,这里是梧田手工业和商贸业最繁华的地方。在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子里有造木船店10多家,还有方木、圆木家具、布店、染色店、木炭店、桐油灰店、弹棉店、打绳店等等。
在塘河边,旧时就只有一条路。从河边的塘路到乡间小路,越来越细,最后消失在山水相连处。人们走的大都是水路,只有几个走路或骑自行车的人从小路走过。沿河的小路把塘河边的小村镇连接起来,一个集市、几家小店成了点缀寂寞古道的一抹风景。清晨,当雾气还没有散尽,街边的豆腐作坊早已经做好豆腐了,白花花的一片摆在那儿,冒着热气。种菜的农民背着锄头,还有卖豆腐的挑着担子徐徐走来,吆喝一声,豆腐,豆腐干卖哦——
“蜂蝶紧随衣袖舞,吴田十里菜花香”。南塘人家,夕阳西斜。塘河边的风景依然没变,只是路在一点点变宽,一天天变多,古道早已废弃不用了,只留下几座老桥,守候着一个千年的梦。悠悠塘河。邵度 摄
我外婆在世时,经常说,我去殿前买点菜。我搞不懂,明明是梧田街,为什么说去殿前呢。
这要从梧田老街的三座殿说起:太阴宫、庆福院、仁济殿,老街位于这三座殿的前面,因此,以前人们都称老街为“殿前”。明清时期,老街上除有店铺做买卖外,附近村民也按时令,将自产的农副产品,如谷米、柑橘、菱角、杨梅、鱼虾等拿到“殿前”交易,逐渐形成集市,便成了“吴田市”。
沿梧田老街北行,一直到了月落垟桥。沿街村民说,这一段街面,以前被称为“牌坊前”。民国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店铺生意很好,像“大兴和店堂”“张志林鱼咸店”“蔡加恩水车板作坊”等在当时都相当有名气。原来有一块“贞节牌坊”,立在温瑞塘河边,牌坊面朝塘河,高约6至7米,宽约5米,牌坊正中嵌石匾一块,刻有圣旨两字。此牌坊建于清道光年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才被有关部门拆除。
梧田老街大堡底段,村民历来与塘河相邻、伴水而生。便利的水陆交通和优美的郊野环境,早在唐代就吸引了饱学之士和殷实之户在此定居,并延续到宋、元、明、清。至今,大堡底村沿河仍保存着亲水性风貌民居、骑楼、石桥、河埠头等诸多遗存。千年塘河,百年老屋。村里的一座座老屋,古旧苍凉,散发着江南特有的气息。老屋的前面就是塘河,河水倒映着它的老门台和斑驳的大门。我读小学时我们常去附近老屋玩耍,这一带过去非常热闹,每到节日经常会有唱戏,“一代词宗”夏承焘曾在这里担任小学校长,戏曲学家王季思出生于梧田一书香家庭,也曾在这里任教过,一介书生,匆匆而过,老街依旧,只是物是人非。
那时镇子上最有名的店是谷同春酱园,这家百年老店其实就是一座老宅,它静静地坐落在塘河边,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气息。在“谷同春”的大门口,我带着一份好奇心,探头向宅门里面张望,只见古宅内,黑咕隆咚的墙壁上,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依然栩栩如生;房子中间屏风上挂着几幅字画,字画虽积满灰尘,但字迹仍然可见苍劲有力;两轩间,摆放着几只破旧的陶制水缸,水缸里仿佛还在飘散着浓浓的酱醋香气。
图片
“谷同春”老宅。 资料图片
那是一段民国时期的旧事,听老人们说,每到开酱的日子,老宅里里外外便处处弥漫着浓浓的香气,飘到街上,人们就知道又有新的一缸酱上市了。但真正吸引人们的却是宅子里店主人那美丽的女儿,人们经过老店的时候,总要忍不住扭头朝门台里张望,或许不经意间,就看到那个传说中的美丽女子端坐在柜台前。南湖的一个书生风流蕴藉,对这家小姐倾慕已久,想去提亲,却一直无缘一见真容,一天,他去酱园买酱油,在门口故意将瓶子打碎,然后就佯装借扫帚进入里屋,一眼就看到了小姐,不料老板娘竟也看中了这个年轻的读书人,觉得他忠诚可靠、心地善良,就将女儿嫁给了他,成就了一段佳话。这是我爷爷告诉我的故事,等到我记事的时候,他们这一辈的故事早已随岁月老去,只留下破败的老屋映照着塘河的波光在微微荡漾。
沿塘河边徒步向南行走,不远处,便是塘路村,“塘路村”地处“塘路”边。过去,这里是温州至瑞安的必经之地,由于行人众多,商贸业繁荣,曾自成集市。旧时,这里是梧田手工业和商贸业最繁华的地方。在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子里有造木船店10多家,还有方木、圆木家具、布店、染色店、木炭店、桐油灰店、弹棉店、打绳店等等。
在塘河边,旧时就只有一条路。从河边的塘路到乡间小路,越来越细,最后消失在山水相连处。人们走的大都是水路,只有几个走路或骑自行车的人从小路走过。沿河的小路把塘河边的小村镇连接起来,一个集市、几家小店成了点缀寂寞古道的一抹风景。清晨,当雾气还没有散尽,街边的豆腐作坊早已经做好豆腐了,白花花的一片摆在那儿,冒着热气。种菜的农民背着锄头,还有卖豆腐的挑着担子徐徐走来,吆喝一声,豆腐,豆腐干卖哦——
“蜂蝶紧随衣袖舞,吴田十里菜花香”。南塘人家,夕阳西斜。塘河边的风景依然没变,只是路在一点点变宽,一天天变多,古道早已废弃不用了,只留下几座老桥,守候着一个千年的梦。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