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书家训》信里智慧: 圣贤用心 成人之美
这封家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国事,介绍自己的行程;二是家事,了解和嘱咐儿子,亲近贤人,认真做事。

回顾一下王阳明这次赴任行程。九月初八日从浙江绍兴出发,十月途经江西省境,十一月初到达广东。在江西南昌和赣州两地耽搁了一段时间,处理了以前的遗留问题。六年前的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江西平定了朱宸濠叛乱,建立了安邦定国的卓越功勋,却遭受了朝廷当权者的嫉妒和陷害。受他的牵连,一大批跟着他在平叛战争中出生入死的功臣不仅有功不赏,有的还蒙受不白之冤。他曾经上奏,愿意以辞去新建伯封爵为代价,请求朝廷奖励这批应该奖励的功臣。但是,他没能说服当权者。嘉靖六年五月,他被任命为湖广、广东、广西、江西四省军务总制(正德皇帝朱厚照曾用过总督这个官衔,为避讳,改总督为总制)。路过江西,他利用职权,平反、奖励了这一批功臣,抚恤了死难功臣的后代。
在这封家书和上面两封家书中,他提到自己脚上长疮、咳嗽。他一直有病,因为有病,特意在绍兴请了医生随行。后来医生水土不服,中途告辞回乡了。因为有病,五月接到任命,六月上奏辞职,在辞职奏疏中,他建议朝廷继续信任现任官员姚镆。他为姚镆说好话,说姚镆老成持重,建议朝廷授予姚镆专权。如果朝廷坚持换人,他举荐了南京工部尚书胡世宁和刑部尚书李承勋。
王阳明前去接替的姚镆是浙江同乡,王阳明是绍兴府余姚人,姚镆是宁波府慈溪人,余姚与慈溪相邻。王阳明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姚镆弘治二年举人,弘治六年进士,姚镆比王阳明大7岁,他比王阳明资格老。姚镆熟悉广东和广西情况,在出任两广巡抚前,曾做过广西省按察司提学。姚镆在广西剿匪平叛中立过功受过奖,但是受到了巡按广西的监察御史石金弹劾。石金等人举荐了王阳明。王阳明因军功被封伯爵,伯爵超一品,而姚镆是二品官。王阳明后来居上,资格高过姚镆,而且声誉远远高于姚镆。
朝廷本意是让王阳明和姚镆一起做事,平定广西乱局。王阳明考虑到自己到场,不利于姚镆指挥作战。姚镆打过胜仗,王阳明打过更多的胜仗,在他看来,广西这些匪乱不足为虑。他相信,凭姚镆的才智,平乱绰绰有余。既然姚镆足以胜任,干脆就让姚镆立功受奖吧,自己不去与他争功了。于是,王阳明在赴任途中,特意放慢了脚步。
明代实职官衔最高是二品,一品属于荣誉性的奖励,伯爵超一品,意思是高于一品。王阳明官衔高,沿途官员必须迎来送往。从浙江进入江西后,听说姚镆已经出兵开战,王阳明担心自己到了广西,姚镆需要率领大小官员前来迎接,影响指挥打仗。正如家书开头写到的,他希望姚镆取得成功后,自己再到场,到场不是为了争功,而是为了庆功祝贺。
后来,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打消王阳明的顾虑,撤了姚镆的职。这是后话。
孔子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说,君子成人之美,意思是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王阳明就是这样的君子。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建了一座君子亭,写了一篇《君子亭记》,在文中把竹子比喻为君子。竹子,修直向上,中空谦虚,自我节制。君子,即圣贤。圣人,大公无私;贤人为别人考虑的多。
成人之美,也成就了自己。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知好歹的人毕竟是少数。
家书中提到的魏廷豹、王汝中、钱德洪都是王阳明弟子。王阳明是圣人,弟子至少是贤人。王阳明要求儿子亲近贤人,接受贤人的教育熏染。即俗话说的,跟着好人学好人。要求孩子亲近贤人,这也是圣贤用心。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