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致远宋碑之一:天文图

2021-07-17 16:11:51来源:雄剑 胡说聊斋

打印 字号: T|T

苏州石刻博物馆之“四大宋碑馆”
 
    你知道与永嘉有关的最重要的文物是什么吗?是谁留下的吗?我觉得非宋代《天文图》石碑莫属,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唯一与永嘉、与温州有关的就是包括《天文图》在内的三块宋代石碑,皆出自永嘉王致远之手。              
 
             国保宋代石刻出自永嘉王致远
 
       六十年前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故宫、八达岭长城等并列入选的有苏州文庙的四块宋代石碑,《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简称“天、地、人、城”,前三块刊于南宋淳熙七年(1247),是永嘉王致远(1193-1257)主持镌刻完成的,《平江图》则系绍定二年(1227)刻制的苏州城市平面图。
    苏州石刻博物馆藏四方宋代石碑
 
      《地理图》碑上有王致远自跋:“右四图兼山黄公为嘉邸翊善日所进也。致远旧得此本于蜀。司臬右浙,因摹刻以永其传。淳祐七年仲冬东嘉王致远书”。
 
        由此可见,石碑的原图是王致远十年前任职阆州分司籴买场时所得,本有四碑,现存三座。“兼上黄公”,系南宋四川剑阁人黄裳(1146-1194),号兼山,乾道五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并著有《兼山集》(此黄裳并非金庸笔下《九阴真经》的作者闽人黄裳,后者是北宋元丰五年进士),曾任嘉王(后来的宋宁宗)府翊善,因“王意益向学,于是作八图以献:曰太极......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绍运,以百官终焉,各述大旨陈之”(《宋史·黄裳传》)。
 
        这天、地、人三图,原系黄裳为嘉王绘制的八幅一套的“教材”,图文并茂。黄去世四十年后,在蜀地为官的王致远慧眼识珠,收入囊中。
 
        “司臬右浙”,则指王致远时任浙西提刑,官署在苏州,故“以永其传”的四方石刻自淳熙七年完工后就一直留在范仲淹所建的苏州文庙府学,其中三方保存至今,遂成唯一入选第一批国保的永嘉元素,另一方不知何名,也不知佚于何时。
 
        据清中期著录了谢庭循《宣圣事迹图卷》的孙星衍《寰宇访碑录》所载,也只见三碑。这其中,尤以《天文图》的科技含量最高,体现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英·李约瑟,1975)。“东嘉王致远”,据王的门生、宋末与文天祥搭档的左丞相吴坚《宋侍左郎官前浙西提刑朝请王公行状》(1258)载:王致远,字任道,号九山,永嘉清水埠千石村人。
 
               再现北宋天文观测成就的星图
 
        《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根据实测绘制的全天石刻星图,其中的文字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最简明、最权威的阐释,几乎涵盖了宋以前所有的天文学知识。
 
 
       碑高2.16米,宽1.08米,厚0.3米,碑额有“天文图”三个隶书体大字,由星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上部圆形的星图直径91.5厘米,按古代“盖图”说(天圆如盖)绘制,以北极第五星钮星(天枢)为中心,绘有三个同心圆和宿度线。
 
       内圈代表北极常显圈,直径19.9厘米,是北纬35o地方(北宋京城开封府的纬度)所显而易见的恒星圈;中圈为赤道,直径52.5厘米;外圈为常隐圈,直径85.1厘米,是星空可视范围,圈外之星,常隐不见。
 
 
      外圈刻有十二辰(子、丑、寅、卯......)、十二次(用以说明节气变化和木星运行位置)、十二分野(对应天下十二州)等。北极星距地球434光年,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但位置却是434年前的位置。图中还有呈一偏心圆状与赤道相交的黄道,交角24o,交点右上方是春分点,左下方为秋分点。两条斜贯星空的不规则线条则代表了银河。
 
       从北极引出28条线,把星图分成28个不等部分,每部分含有一宿(xiu),线端界外注有二十八宿宿度距离,最宽的井宿为34o,最窄的觜宿仅1o。天文图所据的蓝本应是元丰年间(1078-1085)的天象观测资料,如二十八宿宿度与《元史》和《文献通考》所载元丰年间实测数完全一致。
       随州曾侯乙墓漆器箱上的二十八宿图案
 
       二十八宿名称,在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箱盖上就已出现。笔者最初对二十八宿的认知,来自《西游记》,如亢金龙、奎木狼(黄袍怪)等,都是一些古怪精灵的天将。古人将天空中可见的星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区,由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
 
 
 
       星宿是古人想象的月亮每天停留歇息的客舍,月亮在恒星背景上运行的周期是27.3天,故划为28宿,而西方则将星宿称作星座。
 
       天文图所述恒星共1434颗(《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的数字是1430颗),实绘恒星1429颗,真正作数的恒星1409颗,星座280个,星数超过世界现存最早的绘有1359颗恒星的敦煌星图(现藏英国图书馆),而欧洲在发明望远镜之前,发现的恒星始终少于1022颗。
 
       据北师大天文系杜升云教授研究,其中超过60%的星数,可与天文仪器观测获得的星图相互证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星数与现代观测值的误差只有1o左右甚至不足1o。可见,宋人对恒星的观测绘制十分准确,堪称世界天文学史宝贵的科学遗产,比16世纪末丹麦人第谷(Tycho Brahe)的《新测星表》早了500年,多了400颗星。
 
         集天文学之大成的文字说明
 
      天文图下部的文字为楷书镌刻,笔法异于《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或为王致远亲笔书丹。共有文字41行,2140个,解说了太极、天体、南北极、赤道、白道、黄道、十二辰等,其内容可见南宋淳祐六年(1241)永嘉戴侗同科进士王应麟(1223-1296)的《六经天文编》,凝聚汇集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古籍中最早提及该天文图的,就是王应麟所辑《玉海》,称“黄裳天文图”。
天文图碑下部文字部分
 
       太极。“太极既判,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清浊混者为人”。将出自《周易》的“太极”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来解释宇宙天地之生成,归功宋代儒学家。以天象对应人事,反映了宋代占星术的盛行。
 
      天体。“天体圆,地体方,圆者动,方者静,天包地,地依天。(天体)周围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天左旋,东出地上,而入地下,动而不息”。此即古人“天圆地方”说,这一直观的天文图式出自《吕氏春秋》。“天左旋”,即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相应的则是“地右转”,反映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
 
       地体。“(地体)经二十四度,其厚半之。势倾东南,其西北之高不过一度,邵雍谓水火土石合而为地”。地体,即大地的形体。天文图认同哲学家邵雍(1011-1077)关于地球物质成分由水、火、土、石四大部分组成的唯物论思想。“势倾东南”意指地轴与轨道面倾斜,大河向东流。
 
       南北极。“两极南北,上下枢是也,北高而南下”。古人认为地球绕一根假想的、与赤道平面垂直的枢(地轴)自转。
 
       赤道。浑天说认为赤道是天球表面距离南北极相等的圆周线,“赤道横带浑天之腹”(汉张衡《浑仪》)。天文图阐述了赤道附近昼夜相等,季节变化不大、温差较小等自然现象。
 
        太阳。(日)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人君有道,则日五色;.....如史志所载:日有食之,日中乌见、日中黑子、日色赤、日无光或变为孛星”。天有五色,青、黑、白、赤、黄,对应木、水、金、火、土五行。将太阳与人君相联系,是汉以来“天人合一”学说和“天命”论的体现,天文图在“月球”一节亦有类似表述。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可与《宋史·天文志五》相互印证。
 
        黄道。“冬至之日......故时寒,昼短而夜长。夏至日......故时暑,昼长而夜短。春分秋分,黄道与赤道相交.....故时和,而昼夜均焉”。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道称黄道,黄道与赤道相交于北半球的春分点和秋分点,交角为23.5o,天文图近似24o。
 
 
        白道。古人将月球运行轨道称为白道,现代则将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   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作白道。天文图“在朔则日食,在望则月食。日食者,月体掩日光也;月食者,月入暗虚不受日光也”,基本符合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及其成因。
 
        恒星。“(经星)三垣、二十八舍、中外官星是也,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其星不动”。三垣为紫微、太微、天市;中外官星,乃延续《史记·天官书》中有关官星的记载,认为官星与人的职务一样,有尊卑之分。1565星当为1465星之误,因《通志·步天歌》所载即“一千四百六十五星”。
 
 
       行星。古称纬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称恒星为经星,行星为纬星,源于织布的实践,经线不动,来回穿梭的是纬线。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 天文图将天象观测与物候、农时节令紧密联系。天文图还记述了十二辰、十二次和十二分野等内容。
 
      王致远将黄裳天文图镌刻在石碑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实现了“以永其传”的初衷,为后世保留了宋代最重要的天文学遗产。王致远任慈溪知县期间(1237-1239),拯救灾民,“民感其德,称为王佛,绘像祠之”(《续宝庆志》)。
 
      明弘治年间(1496-1499),慈溪人杨子器任常熟知县,或感于王致远在家乡的美誉,遂将苏州天文图、地理图另镌为二碑,树于常熟文庙戟门,因拓片者众,令文、图磨灭,正德元年(1506),后任常熟知县计宗道再度翻镌。后地理图不知所踪,而天文图则于1973年出土于常熟邑学原址。
 
 
       明嘉靖年间,永嘉千石建有纪念王允初、王致远和王汉老祖孙三人的“三忠祠”,现千石王氏祠堂亦拥有天、地、人三方宋碑的复制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