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十朋《宠示帖》曲折流传至今850来年

2021-04-07 17:16:23来源:箫台清音

打印 字号: T|T
     乐清文化底蕴深厚,能书者代不乏人,其作品屡被国内外博物馆珍藏。如南宋状元、文学家王十朋撰有《宠示帖》,被列为“宋名家十二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诗文大家李孝光有《发建业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火器发明家赵士桢跋赵令穰《江村秋晓图》,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在乐清历代书翰中位于冠首的即为王十朋的《宠示帖》。《宠示帖》系王十朋唯一存世墨迹,亦为温州历史人物传世最早墨迹,纸本行草书,凡廿九行,列为“宋名家十二帖”。
      那么《宠示帖》中的书斋“不欺室”是怎么来的?王十朋要答谢的朋友又是谁呢?该帖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专家,对《宠示帖》的来龙去脉抽丝剥茧。。
     《宠示帖》全文如下:
      十朋伏蒙宠示室铭题跋并和诗,三复钦叹。诗词意俱工,但过情之誉,非所敢当耳。铭跋高深微妙,然有所未谕者。“不欺”二字,岂晚学无力量之人所敢拟议?以是名室,自知得罪。窃效古人坐右铭,聊以自警云耳。张丞相以合天人为不欺,深得《中庸》谨独、《论语》一贯之旨,其说非不广大,其为训诫也亦深且至矣。而高见以为未广,如是则吾夫子所谓“惟天为大”“吾谁欺,欺天乎”之语亦未广邪?近世学者多流入于异端,反以为(“为”字点去)吾圣人之道为小,又以天为小,而求其所谓大于虚无荒唐清静寂灭不验无实之间。是之所谓大者,非欺而何?不谓贤者过之,而亦为是说也。大是饶舌。及“神游毗邪离城,稽首丈室”等语,虽出于戏翰弄墨,然先圣贤所不道,六经所不载,恐非先生长者为后学之训,未敢承教。金华子之学亦杂于佛老,至其《读和韩诗》,有“想见大颠师,不应谈漝么”之句,识者伟之。圣道不明久矣,诸儒不能无罪。因高论雄文之及,辄敢布其狂言。十朋惶恐,右谨具呈。左奉议郎充集英殿修撰权发遣饶州军州事王十朋札子。
      从内容看,此系王十朋为答谢一友人为其书斋室铭题诗文跋的一封信札,书法用笔熟健,跌宕奇崛。作于53岁至54岁间,时在饶州任上。王十朋有书斋名“不欺室”,语出《梁书•简文帝纪》“弗欺暗室,岂况三光”句,亦“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之意,此乃王十朋立身行己、事业文章之本源。
      根据《宠示帖》画芯上所钤的收藏印及历代书画著录来看,《宠示帖》的流传颇费周折。
     《宠示帖》右下角及第十九行下分别钤有“浦江旌表孝义郑氏”朱文一印,此是《宠示帖》上所钤最早一印,印主人系郑济,故知是札作为单片曾经郑济收藏。
      另《宠示帖》右上端有“贞元”朱文联珠半印,此乃明王世贞用印。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弇州山人,南京刑部尚书致仕,与其弟王世懋(敬美)为有明一代大鉴藏家,现传世古代法书名画大都有其兄弟二人题跋。从王世贞的文章中,可以得知《宠示帖》曾为昆山周氏所藏。
     《宠示帖》右下端有“翰墨林书画章”朱文印、“无恙鱼雁形”白文印,左下角有“安仪周家珍藏”朱文印等三枚,均系清安岐用印。是继明郑济、昆山周氏和王世贞后,《宠示帖》接下来明确的藏家便是安岐。
      清乾隆弘历朝六十年,由于弘历本人对古代书画的极为爱好,法书名画遂大规模进入内府,有被指定献纳的,有酌情价购的,不一而足,民间收藏遂渐行式微。安岐晚年,经沈德潜、傅恒从中斡旋,将家藏书画悉数纳入御府,为清内府的收藏大大充实了基础。《宠示帖》便于此时进入内府,时间大致在乾隆十年(1745)前后,自此再也没有流入民间。
      清廷灭亡,内府文物部分为溥仪携逃,散落民间。所幸《宠示帖》尚在故宫,与其它幸存文物被民国政府接管并就地成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宠示帖》遂随其它文物自北平、上海、南京、四川诸地迁移,后又回迁南京,可谓颠沛流离,所幸均毫发无损。国民党政权离开大陆时,这批文物同时被携至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建成,《宠示帖》遂与其他文物入藏此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