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学大儒王庭槐与王氏义塾

在画水镇画溪村画溪六村自然村,有一处称为“道院口”的地方。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处不显山露水的空间,曾经是元代著名的王氏义塾旧址,元代大儒陈樵、胡助等人都为之作记,声誉卓著,一时无二。


王庭槐,谱名廷槐,又名德明,字茂叔,号斗山。生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七月十六日,卒于元延祐二年(1315)十月十八日。光绪乙巳年重修《东阳画溪王氏宗谱》“世传”载:“廷槐,元以明经荐授台州府儒学教授,立义庄,启义塾,建画溪道院,有斗山诗文集并行于世。与白云先生学相友契,有诗赠。另载当时鹿皮子陈君采、太常博士胡助亦皆企慕缔婚。”《康熙东阳新志》也载王廷槐“尝开义塾于本里,名曰道院”。
坚定支持朱熹理学
画溪王氏宗谱《元理学斗山王先生传》首句言明:“盖忆婺州之称邹鲁也,自宋东莱吕先生倡之,而何王金许四先生后先递主其盟,于是入室为羽翼,则东阳斗山王先生也。”此话足以证明王庭槐是继承吕祖谦婺学思想的代表者。
画溪王氏源于太原,五代末期王望为父亲王安守墓而在此定居,王庭槐系王望十一世孙。其曾祖父王德衡跟随吕东莱,登绍定庚戌进士;祖父王居之,登庆元辛未进士;父亲王如璇,登浙漕进士。在这样的家学渊源熏陶下,生而颖异的王庭槐幼年就由孝经、小学(语言训诂)启蒙,总角之年就得其要旨,弱冠之年中举人,名声大噪。
当时,正是朱熹与陆九渊掀起的“朱陆之辩”纷纷扬扬之际,当世学者多采取折中主义,儒学的传播一时陷于纷乱。“先生以德性元虚不若问学之实证,故朱近正,陆近禅,其旨由四书竟圣贤,由朱竟四书”,王庭槐认为朱熹的学说偏重于“理”,陆九渊的学说偏重于“心”。
清代东阳学者楼上层对王庭槐关于“朱陆之辩”的观点,表述更加详细:“叹曰,陆学号为尊德性能自得道,即六经皆我注脚,然涉于虚元,不若道问学者之未始不根抵德性而实也,故陆近禅。朱子之学一本周程氏,平近中正。盖唐虞三代之学至孔子而克集其大成,四书显之;汉唐之学至朱子复集共大成,章句集注显之。学者由四书竟孔子蕴,由章句集注竟朱子蕴,是为正。”王庭槐认为陆九渊之学说“涉于虚元”,缺乏实证,接近禅宗之说。而朱嘉的学理源流清晰,赓续有绪,并以《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集儒家理学之大成,由此书可以探究朱熹理学的底蕴,其成就接近孔子。从中可以看出,王庭槐旗帜鲜明地支持朱熹的理学。
与许谦称咫尺二贤

旧时王氏宗祠因王庭槐而悬“理学世家”
王庭槐好学不倦,获悉理学大家金履祥(字仁山)在衢州一带讲学,立刻赶过去。金履祥见他年长于自己,用宾客之礼招待。但王庭槐听闻金履祥讲解易经、诗经、四书等要旨后,不禁感叹其学问深不可测,广不可探,退出时改为行弟子礼。
当时,黄溍、柳贯、吴师道、梅斗南等人都受教于金履祥门下。许谦“劳苦困顿,晚乃得仁山师之,时年三十有一,庭槐视白云则过之。世谓仁山学晚乃得传庭槐,与白云最密,订忘年交,有赠斗山‘骨肉斯文气味投’之句。盖白云学于仁山长,庭槐其更长也”。许谦因为生活困难,到31岁才受教于金履祥。金履祥于晚年把毕生所学传于王庭槐,而王庭槐与许谦交情最为密切,两人订为忘年交,许谦曾赠诗王庭槐
“骨肉斯文气味投,春风匠藻忆同游。
故人别后无青眼,此日相逢叹白头。
匣剑光横南斗夜,凤梧阴冷岘山秋。
惟应且试连鳌手,未许江干下直钩”,
故人别后无青眼,此日相逢叹白头。
匣剑光横南斗夜,凤梧阴冷岘山秋。
惟应且试连鳌手,未许江干下直钩”,
评价他“天禀敦笃,兴道近溍(黄溍)贯(柳贯)”“文章被金石,姓氏震区宇”,还多次称赞王庭槐“落实取材,文章不苟作,发必当理”。
当时,吴澄(字草庐)在江西抚州讲学,其所持论说与婺学迥异,夸大陆九渊所提出的“德性”的作用,同时否定训诂学的实际功用。王庭槐不以为然,与许谦一起邀请金履祥,通过考证《孟子》而著成《论孟考证》,以正学理。王庭槐自己又通过考证写出了《四书微旨》。楼上层为此赞叹:“庭槐之学务趋真实。尝曰,知而遁于物者,非真也;践而离于事者,非实也!”对王庭槐格物致知、务求真实的治学方式表示赞赏。
因为这番辩论,王庭槐被章安(今台州)人请去当儒学教授,他将此视为阐发朱子理学的重要机会,四方士子闻讯都聚集到台州章安向他请教。王庭槐返乡后,适逢许谦受邀到画水八华书院讲学,王庭槐于是与许谦在八华书院朝夕相处一段时日,回到老家画溪后,“为道院馆”,在道院口设馆授徒,此即王氏义塾由来。教余,王庭槐与许谦“邮筒酬唱”,经常借助信件交流,被时人称为“咫尺两贤”。
从八华书院创建于1314年可知,王庭槐在道院设馆应该在1314年至1315年。
宗远续建王氏义塾

当年办义塾的道院口
王庭槐育有四子,分别是道同(字文翁,曾任永康县医学训科),次子道幸(字仁翁,由明经进士授浦江县儒学教谕),三子道高(字乃翁,授义乌县教谕),幼子道泰(字平翁,终身布衣)。
道幸生有五子,其中的大熙、大为为时人所重。大熙字志学,娶国史院编修胡助之女为妻,后来官至太常博士。大为字志行,求学于元代著名的理学家陈樵,陈樵对大为格外欣赏,于是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元末兵燹,陈樵家遭受火灾,五个孩子未成年,成年的孩子又先于他而卒,大为于是把陈樵接到自家奉养,直到六年后陈樵去世。当时,陈樵的学问还未为世人所识,大为于是让同窗杨芾撰写行状,又请翰林承旨宋濂书写,宋濂后来把自己与陈樵交流的内容整理出来,“以阐绝学”;续修元史时又把陈樵事迹与理论录入,陈樵由此闻名于儒林。
楼上层在王氏谱中还记载“为从子宗远,性开达,辑斗山遗书”,王大为的侄子王宗远,曾把王庭槐的遗著编辑付梓。因为,王庭槐“方疾时,所著四书微旨具草未就,执诸子手曰,是书之成仁山之室,而来学之梯也,其为我续成之,并杂者斗山诗文集若干卷”。王庭槐生病时,也许自知不久于人世,《四书微旨》仅完成草稿,于是嘱咐儿子们完成此书并出版,以赓续金履祥的理学体系,让后学者有脉络可循。他同时留下斗山诗文集若干卷。王庭槐去世后,“方乱,宗远独雍容典礼,有承平之风”,时局混乱,王宗远主持族中之事,完成了王庭槐的遗著。王宗远,讳思基,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卒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其祖父道同,系王庭槐的长子。
王庭槐去世后葬于画溪之南五十九都曹坑口上山之原,儿子们在坟墓边上建造了庵堂,让人代为守墓。守墓人去世后,王宗远认为“饭僧非古也,我家世儒学”,加上守墓人的子孙欲夺取瓜分墓田所产粟麦,于是王宗远请示族亲把墓田改为义田,又添置义田数亩,“立精舍为义塾”,延请当时的名师教育族中子弟。义田产出除了用于助学,还用于资助族中贫困之人。胡助与陈樵闻悉这段嘉行后,分别撰写了《义学田记》和《义庄记》。
胡助在《义学田记》中提到,义塾设于“五十九都寺坑”。查王庭槐墓地在五十九都曹坑口上山之原,即今画水镇许宅村上山自然村,现村中仍居住有王氏后人。寺坑则为今画水镇华阳村的士坑。寺坑紧挨画水西山村,西山王氏一世祖为大熙,大熙之父就是王庭槐的次子道幸。义塾设置于此,正是为了方便西山王氏后人读书。
清代同治十年(1871),经东阳儒学教职卢正珩、张振珂、郑镜台、邵煜源、金炳光,举人赵渊英、吕铭、卢钰、包绍芳,贡生徐凤章、张一豫、卢玑、李福畴,廪生杜春魁、卢堃、陈范畴,附生金镛、何桢、马齐标等人申请,王庭槐被附祀乡贤祠。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