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宏:琅琊王氏在南京的崛起与家族传承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先后辅佐东晋三代皇帝的宰相王导,在中国书法史上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书圣”王羲之……衣冠南渡之后,琅琊王氏家族在南京(魏晋南北朝时称“建康”)迅速成为政治、文化地位显赫的第一名门望族。我们邀请 王羲之五十五世孙、王羲之书画院执行院长王彦宏女士,讲述家族往事。

Q:您认为哪些家族层面的积累,促成“王与马,共天下”的鼎盛局面?
魏晋时期,琅琊王氏有两个著名的道德模范,一个是卧冰求鲤的王祥,二十四孝之一;一个是王览,留下了王览争鸩的典故,二十四悌之一。中国古代,德行是最高的评价标准,王祥和王览兄弟在魏晋时期的经营,奠定了此后琅琊王氏数百年的荣光。
琅琊王氏能在东晋成为顶级名门,离不开两次大的飞跃。
一是王翦、王贲父子的原始积累,王贲之孙王元避乱琅琊时,将祖辈用生命换来的财富为子孙创造最优越的学习环境,实现了家族的复兴。
二是王祥、王览兄弟的家风塑造,兄弟二人都是以德行获取高官,对子孙的价值观、品性形成了良好示范,正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里还要提到一位家族的关键人物,就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导。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主政三十余年,先后辅佐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为东晋的建国和政权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

琅琊王氏和司马氏是当时的贵族与皇族,彼此关系非常紧密。东晋建国后,晋元帝任命王导为宰相,由他来全面推行新政,通过琅琊王氏家族的努力,东晋政局逐渐稳定下来。王氏势力最大时,朝中有四分之三的官员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有关。到晋成帝这一代,见到王导都需要行大礼,所以说晋朝的司马家族对王氏家族非常尊重,奠定了王氏家族在南京第一名门望族的地位,整个家族势力也得到了更多的积累。可以说,正是源于王氏家族的特殊贡献,才使得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得以独立,文化得以延续。
Q:作为王羲之的后人,您如何评价“书圣”的成就与风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东方文明的载体,中国文字生生不息。至今已延续6000多年。中国文字是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世界上没有哪个文字能够像中国汉字这样的传承,这种传承和影响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汉字之所以能够被传承,离不开中国书法。而把中国汉字的书写上升到了美学高度,成为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我认为就是王羲之。
一千多年来,王羲之被世人尊为“书圣”,被历代君王、名家所尊崇,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自高无上的地位。其代表作《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流芳万世。

我们知道《兰亭序》全文三百二十四个字,一气呵成,其中二十个“之”字,居然没有一个相同。
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以“永字八法”和《真草千字文》著名。他的外甥虞世南,是唐太宗的老师,所以可以说李世民的书法传承的是二王。
借用唐太宗的话来评价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蛟龙”。
唐太宗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称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为“古今之冠”,喜爱书法的皇帝很多,但很少有像他这样独尊王羲之。在封建王朝,皇帝一般是不可能为他人去著书立说的,但唐太宗却亲自为王羲之写下《晋书·王羲之传》。
在唐太宗的影响下,唐代书法形成统一“学王”的局面,当时的书法大家褚遂良、冯承素、虞世南等都竞相临摹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也因此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至今仍无人能超越。
当然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兰亭序》其实都是临摹本,那么真迹《兰亭》究竟在哪里?现在比较公认的是已经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带到他的昭陵里去了。而这些临摹本也因为书写者以及创作年代的不同出现了多种版本,而被世人认为最接近真迹《兰亭》的是冯承素用双钩填墨方法临摹的神农本兰亭。
我们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艺术通常很难分出高下,唯独书法领域的王羲之是个例外。
作为王羲之的后人,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和荣耀,同时也感到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书法的使命和担当。我希望可以身体力行地学好书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Q:魏晋名仕文化中,“风骨”份量很重,这是否也是王氏家族文化的一部分?
王氏家族文化对六朝风度,魏晋风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我们以王羲之为例,他为人潇洒。《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前来王家选婿,王家诸郎纷纷修饰打扮,惟有王羲之神色自若袒腹于东床,以洒落不羁为郗太傅所赏识,将女儿郗璿嫁与他。
有其父必有其子,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冬夜忽逢天降大雪十分想念好友戴逵,虽然相距很远,也不管不顾的命人备船冒雪而行。次日清晨,终于来到戴逵门前,王徽之却不入门而原道返回。下人问他缘故,他只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率真任性不输其父。
名仕风度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政事不太关心、生活上不拘小节,这样的价值观不太被主流社会所认同,但这种做法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家庭。在兵荒马乱之中,大部分人都有一种不安全感,名仕的行为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王氏家族信奉道教,主张天人合一,是乐天派。追求仙人一般的品格,强调与世无争。因为他们大多个性比较豁达,比较开朗。另外他们自身有非常高的修养,在社会中属于桀骜不驯的一类,和皇家一样有着高贵正统的血统。
所以说王氏家族身份地位的优势,血统的优势,文化修养的优势造就了六朝名仕风度和魏晋风骨。

Q:琅琊王氏的轰轰烈烈,与南京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您对于南京的城市性格、气质有何认知?
我是旅游爱好者,也到过不少城市,但唯有南京给我一种归属感。南京作为十朝古都,她区别于其他古都的特征就是,南京的包容性特别强。作为文化中心,南北文明到南京都能沉淀下来,相互包容,融合发展,这是南京的特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们文化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虽然当时的社会是动荡 ,但是文化却是繁荣的。我们知道今天的南京也刚刚当选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

从古至今,南京的历史古迹与王氏家族有颇多渊源,例如:夫子庙的乌衣巷与刘禹锡的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关;桃叶渡,是王羲之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与情人桃叶爱恋的地方;幕府山,是因为王导在这里建幕府而得名,如今的幕府山也是王导家族墓所在;朝天宫,保留着王羲之和谢安商谈政事的遗迹;山阴村,生活着王徽之的后人......
Q:王羲之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对于金庭王氏的家族教育传承有何影响?
王羲之晚年归隐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并安葬在那里。绍兴嵊州的金庭华堂还有金庭观、右军祠、书礼小镇……我们自小就练习书法,但长大后才意识到自己是王羲之后人的这份荣耀,后来因为各种因缘机会,再次回归到书法上来。所以时至今日,我认为王氏家族的后人们还是应该用一种归零的心态去学习和传承先祖。

王羲之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他的成就与风骨,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他、研究他、传承他。相传唐代时王羲之的书法《十七帖》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文字的鼻祖。我们有时候回去祭祖,还会看到一些日本人虔诚地一步一磕头,从老远的地方跪拜到羲之公的墓前。我的一位日本朋友,还专程到绍兴兰亭,将《兰亭序》提到“曲水流觞”的水带到日本,虔诚的供奉起来。

这种文化传承,其实已经超越了一个家族,是所有骨子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愿意去做的事情。
王羲之的兰亭情怀告诉我们,要亲近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我记得蒋勋老师说过:“我相信真正的兰亭就在我们心中吧,我们如果对那个春天有过向往,我们对那些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有过向往。我们曾经对那些文人在大自然里面的一觞一咏有过向往,我相信你的心中就有兰亭。”王羲之如果地下有知,一定希望我们活出我们自己,王羲之之所以美,是因为他做了他自己,我们今天如果真的懂王羲之的境界,我们也就回来做自己。我想兰亭就在你的心中。

Q:家族传承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古人讲究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我们家族老辈人一直讲,人要善良、要诚信、包容、实干、要坚持,同时还要创新;要了解整个家族的历史,要珍惜这个家族的积累,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坚持创新。

我们要重视家风建设,要培养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首先本心要善良,要尊重教育,要有一个健全的价值观,要脚踏实地,才能稳固家业。这些东西与金钱无关,却使整个家族在任何风浪面前都能扛住压力,无形中增强了家族抗风浪的能力。这些应该就是家族精神给予我的一些启示吧。

所有的传承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写字和做企业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都需要从零开始,要完成日积月累的功夫,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非得把产品和服务做好,精通以后才能有所突破,杜绝急功近利。遇到瓶颈时还需要我们坚定向前,始终用强有力的精神信念去支撑,用一个良好心态去积极面对。
书法是一种文化艺术,企业管理是一种管理艺术,书法传承、企业管理传承的内核都在于这种信念的传承。
书法作为十大国粹之榜首,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对于我来说书法就好比是我的精神伴侣,人生如果有这么一个精神伴侣不离不弃的话,我认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每当我静下心来,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翻开字帖,想象着与古人的对话,体验着毛笔与宣纸之间的摩擦,感受着美妙的韵律去传达心中的笔意,那真的是一种非常享受的快乐。

“大道久不下,与(知)先未然耶“,我们今天也走在正能量的大道上,我觉得这种“道”的精神真的要根植于心,要用心去实践,我们要把书法精神中这种“道”的文化能够传承起来。
访谈嘉宾个人简介
王彦宏,女,王羲之五十五世孙。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央国学院王羲之书画院执行院长、江苏王氏文化发展委员会名誉会长。临摹《兰亭序》作品被台湾地区原领导人收藏。《心经》被五台山罗睺寺,九华山双溪寺,宁海灵泉寺主持方丈收藏。2016年应邀为892年历史的泰顺王氏宗祠祠堂大殿题字。2016应邀参加韩•中文化交流展。2015年荣获 “中华龙名家名人艺术世纪奖”;2014年青奥会书画艺术解读嘉宾主持。2016年获南京“新金陵12钗”称号。新浪微博力荐十大书法艺术博主,个人粉丝68万。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