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俊林·扎菜 儿时的家常菜 湖南人最爱的下饭菜

2020-03-26 19:02:23来源: 湘土文风 峻岭情怀

打印 字号: T|T
     乡音、乡景、乡人、乡事,美好的情愫,让人难以忘怀……有时,梦里笑醒,往事如昨。无论天涯海角,桑梓之情,定然常浮脑海。乡情如酒,醇厚绵长。特推出“湘村•印象”系列作品,领大家走进那段尘封已久的流金岁月!如果,能勾起您些许回忆,我想,您也会和我一样,心灵荡起涟漪。心灵共振,高山流水,湘土“伯牙”待“子期”!
——峻岭题记
 
扎菜 湖南人的最爱
儿时家常菜 城里下饭菜
    扎菜,又名坛子菜,是那年月乡里人家最普通的家常菜,却是当今城里湖南老乡最喜爱的下饭菜。
    在我小时候,那时还没有大棚菜,是什么季节吃什么菜。三月时令蔬菜白菜苔花谢后,要等到辣椒茄子挂果采摘,餐桌上才能再见到蔬菜。这段没蔬菜吃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餐桌上都摆着一碗扎菜,只是烹饪方法不一样罢了。扎菜可炒,可蒸,可煮,可打汤。我最喜欢的是扎菜里拌上猪油,拿碗放到饭鼎锅里随饭一起蒸。蒸出来的扎菜更香更美味。
     在我的记忆里,做扎菜的取材很广,最好的要属茄子、辣椒、长豆角、豆子、大兜菜(大头菜)和萝卜。
 
    茄子扎,有些地方叫油茄,可能是因为晒干的茄子扎油光发亮的缘故吧。
    茄子扎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干茄子扎,将新鲜茄子切片撒盐,略晒,稍揉,再晒干,加入剁辣椒,入坛即可。另一种俗称湿茄子扎,乡里人家做得更多的是湿茄子扎,味道更好,只是制作起来略微费劲。取新鲜茄子洗净,用刀一分为二,再在白瓤面上用刀划几条纹路(便于盐分进入,且更易晒干), 放锅中蒸熟,晒上一两天,撒盐揉匀,再晒七八成干,切成小块,和剁辣椒一同混入坛中。若想香味更浓,入坛时可略洒白酒。
     豆根子扎(干豆角)取嫩长豆角(豇豆)洗净,切成小段,晒一天,撒盐拌匀,用力搓揉,搓揉能让盐更快入味,且揉出来的豆根子扎嘣脆,晒干后混入剁辣椒装坛密封。
     豆子通常用来做豆豉,风味独特,湘菜必备佐料之一。
     豆豉根据做法有霉豆豉和太阳豆豉之分,根据选材有黄豆豉和黑豆豉之分。
     豆豉制作前期流程为洗豆、浸豆、煮豆、晾豆、发酵,待豆子长出毛茸茸的白霉、绿霉后,便可拿出来进一步加工。
     霉豆豉不洗霉,直接拌入盐、白酒,入坛封装。霉豆豉选材通常为黄豆,入坛时根据喜好加入剁辣椒,也有不放辣椒的纯黄豆豉。黄豆豉炒南瓜藤、擂辣椒加点黄豆豉那都是绝配,但也有人不习惯那股霉味。
     太阳豆豉通常选用黑豆,要把表皮的霉洗干净,晾晒后,加入食盐、白酒、剁辣椒入坛。为了让口感更好,也有人会添加陈皮、香叶、花椒等香料。湖南人做清蒸鱼、炒腊肉、烧冬瓜汤、煎豆腐以至蛋炒饭等,都是要放豆豉的。人们认为,这些菜里如果没有豆豉,便没有味,简直是无豉不成菜。
     大兜菜又名大头菜、扑菜,取大兜菜洗净,连根带叶,用刀将根部外皮削掉,将鲜嫩的根部划上几刀,晒蔫后涂抹上盐、辣椒粉,一层一层地扑在坛子里。
     萝卜干取材都应以鲜嫩不空心的白萝卜为佳,邵东以佘田桥萝卜最好。因当地水质和土质的优越性,佘田桥萝卜有“入锅不要油,筷子夹起两头流” 的美誉,以此形容其水分足,味嫩可口。
     不入坛的萝卜干切成长条形居多,不放盐,有人放黄泥一起揉, 这样晒出来的萝卜条色泽金黄,但不便长期保存。也有人加盐揉,晒干后耐保存,但色泽偏黑。
     扎菜香不香,关键还要看坛子质量好不好。土窑里烧制出来的陶瓷带沿坛子是最好的了,且坛子年代越久远,盛放的扎菜越香。我家有个祖传的康熙年间烧制的大瓷坛,能盛扎菜五十斤,那里面取出来的扎菜只要放锅里一炒,那是“菜香不怕巷子深”,好几户人家都能闻得到香味。那年月,母亲也曾把做好的扎菜卖给杨塘书院教工食堂。每过一段时间,杨塘书院总务主任便会托人捎信来要母亲去送扎菜,学校的老师们都钟情于这道美味。
     入坛的菜要压紧密封好,人们通常会在坛子边沿加入盐水,防止空气入内。揭坛子盖时也一定不能将坛沿的水弄进去,不然扎菜容易坏,会有掀风气(一种变质难闻的气味)。母亲告诉我一个诀窍,揭坛子盖时,把盖在坛沿上轻轻地来回旋半圈,打开时气泡就不会将水带进坛里了。坛子边沿的水还要经常更换,防止水中生出小虫子来。
扎菜入坛过上一段时间后,太阳气味便没了。揭开坛子盖,扑面而来的是那独特的扎菜香味。
    扎菜坛子家家户户有,但也并非一种扎菜放一个坛子,我们通常把茄子扎、豆根子扎、豆豉、萝卜扎、剁辣椒混合在一起入坛,有时也会加入丝瓜扎、西瓜皮扎、刀瓜豆扎、荔浦芋叶子扎、冬瓜扎等,只要能做成扎菜的食材,在那年月基本上都会晒干入坛。吃时从坛中抓一把出来,那年月不是佐料,是主菜,若能放上几片猪头肉,亦或是几个油渣,那绝对是一盘美味。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小孩子们吃扎菜多了,就盼望着扎菜里能加点荤,比如熏干的猪头肉、油渣子、猪肠子,还有干鱼、虾米、煎鸡蛋,亦或是酒席桌上收回客人吃剩的虎皮扣肉。如果扎菜里有荤,小孩子们会想尽办法把那难得的一丁点荤塞进牙缝里。
     我最苦恼的就是吃萝卜干炒油渣,切片晒成的萝卜干和油炸一炒,实在是分不清哪是萝卜干,哪是油渣。若找对了放进嘴里,心里乐开了花;若放进嘴里的是萝卜干,那是“哑巴吃黄连”,嘴上不说,可脸上的表情大人们一看便知。那道菜里的萝卜干就像碗里藏有地雷,一不留神咬一口,崩嘎一声,把心都炸碎了。故而我们民间流传这样一句孩子间骂人的顺口溜:“你有点哈,专吃萝卜扎!”既顺口,又贴切。
    扎菜经过腌制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比蔬菜更耐保存,炒好后也不易馊坏掉,从而成了我们那年代上学寄宿自家常备的下饭菜。那时候刚走出农村在外求学的农家子弟并非想吃这扎菜,实在是生活所迫,家里拿不出生活费,能省则省。有人用麦乳精瓶子装,有人用驴胶补血冲剂盆子装,我读高中时,母亲还专门给我买了一个小坛子,放假回家便要带满满一坛扎菜炒猪头肉去学校,那可是十天半个月的菜。
     湖南人在城里呆久了,就特别怀念家乡的扎菜了,又香又辣还送饭,真是绝好的下饭菜。远在异乡的湖南老乡们下湘菜馆子,准会炒一份茄子扎炒油渣,亦或是萝卜干炒腊肉、豆根子扎炒肉丝、大兜菜蒸扣肉、豆豉干鱼仔,爱喝汤的还会点上一份大兜菜叶子汤。我在大学时老乡聚餐,有同学点了一大碗大兜菜叶子汤,我们都觉得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比鸡汤还好喝。
     扎菜,是我们儿时的家常菜。如今,吃过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却抵挡不了家乡扎菜的诱惑。那香,那辣,那咸,那嚼劲,正如何纪光那首湖南民歌《辣椒歌》里所唱:“冒得辣椒不算菜,一辣胜佳肴……”扎菜,是湖南人最爱的下饭菜。
   【作者简介】王俊林,笔名峻岭(取谐音,循“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写有温度的文字),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邵东市城区第一完全小学教师,湖南省教师作家协会会员,邵东市语言艺术研究会理事,邵东市作家协会会员,邵东市新闻通讯员协会会员,《邵东教师》杂志编辑。大学时曾任文学社主编、评论部部长,国家级刊物《大学时代》杂志社特约记者,参加工作后曾任《金龙文学》刊物主编,邵阳日报社“聚焦三农”栏目记者。出有个人文集《科苑艺赏》,在省市教育媒体发表新闻报道千余篇,十余篇教育论文获奖,常在省市报刊发表文章。爱好主持、演讲、朗诵,多次主持文艺汇演,曾参加邵东教育系统《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演讲赛获一等奖。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