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王莽:其实,朕是一名科学家!
衣赐履按:好吧好吧,不让当科学家,当个科研带头人总可以吧?

【最早的个人飞行器】
素质三:奔放的想像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吃过这样的人造肉,印象中味道还可以】
素质四:实证精神

【 比这个复杂多啦!】
照理,王莽写了近三十篇了,而且已经把他写死了,该结束了。不过呢,如果不讲一讲王莽对科学技术的贡献,那大家看到的王莽就不完整,而且,也有些不公平。
王莽基本上具备科研带头人应该具备的所有素质,我们摆一摆哈。
素质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没文化怎么当科研带头人?这一点我想不会有争议的,非让一个没读过书、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伯伯去搞科研,估计效果不会太好。王莽是大儒,论文化底蕴,他的时代,除了国师刘歆和不得志的扬雄之外,能跟他PK的,估计还真没几个。【读通鉴】王莽:其实,朕是一名科学家!

【朕的文化太多,热死了!】
素质二:强烈的好奇心
对搞科研来说,好奇心既是探照灯,又是催化剂,能够开拓科研思路,倍增科研成果。大科学家,一定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搞科研的,没有好奇心,最多只能称为科研工作者。
王莽的好奇心,相当强烈。
王莽一上台,就开始和匈奴互掐,到了公元19年,擦枪走火的事儿越来越多,王莽就招了各种奇人异士,用以对付匈奴。这些人提出各种超越时代的建议,献上各种高科技发明:有的说过河根本不需要乘船,只要让马匹首尾相连,就可运送百万大军;有的说只要给战士们服药,他们就不饿啦,打仗完全不需要粮食;有个货更是说自己能飞,日飞千里,可以到匈奴去侦察敌情……【读通鉴】王莽:其实,朕是一名科学家!

【最早的个人飞行器】
听说有人会飞,王莽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起来,于是专门组织了一次观摩活动。那哥们儿拿大鸟的羽毛做成两扇翅膀,头上和身上都附上羽毛,翅膀用扣环纽带操纵,结果这个鸟人飞了几百步就掉下来了(能飞几百步,也绝对是高科技啊!)。
王莽对待科研工作,还有一种非常难得的宽容,他并没有惩罚这些骗子,而是笑笑就算了,还任命他们为理军(技术官)。
素质三:奔放的想像力
没有想像力的科学家是不可想像的。王莽的想像力,绝对当得“奔放”二字,我们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用玉种粮
公元10年,王莽打算种五色谷米,找了个方士叫苏乐的,在宫殿里开了一小片试验田,播种之前,先用水煮玉,然后用煮过玉的水泡种子,泡到一定程度再种植,取得了成功。

【好漂亮的五色米!】
不过,王莽性喜节俭,这样种出来的五色谷米虽然出身高贵,五彩缤纷,但是成本有一点点高,收一斛粟米需要黄金二十四两,莽哥想了想,没有大规模种植。
注:一斛大约为现在的二十公升。
第二个,人造粮食
公元22年,战争、天灾、人祸,把老百姓搞得都活不下去了。作为老百姓的亲爹(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王莽非常着急,得给孩子们搞到吃的。于是,他派出很多官员分赴各地,教老百姓把草木熬成糊状食品,用来充饥。【读通鉴】王莽:其实,朕是一名科学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吃过这样的人造肉,印象中味道还可以】
可惜,效果不是很好,这种糊状食品口感不大好,而且不易消化,另外,还增加了不少人力、物力的浪费,莽哥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把这项工作停止了。
素质四:实证精神
这个事儿恐怕是划时代的。我们前面讲过,公元7年,王莽还是大司马,但朝纲独揽,已有取汉而代之的苗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讨伐王莽,结果很快就被王莽灭了。翟义当时就被干掉了,但是有些党羽逃脱了。跟翟义一块儿造反的,有个叫王孙庆的,东躲西藏了近十年,到了公元16年,这个倒霉蛋儿落网了。
王莽此时对医学非常着迷,于是,组织了可能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史可查的医学人体解剖。
王莽让太医、药剂师和高明的刀客(估计是从御厨房挑出来的),以王孙庆为标本,进行了一次医学解剖。解剖过程的原文为: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读通鉴】王莽:其实,朕是一名科学家!

【 比这个复杂多啦!】
大概意思是测量五脏,用细竹管贯通经脉,弄清经络(血管)来龙去脉。注意,原文有“知所终始”字样,似乎透露出这次可能是活体解剖,“终始”讲的可能是血液循环系统,但也不能排除消化系统。这次解剖,虽然略显残酷,不过从医学角度来说,具有开创性,意义深远,至少给华佗的外科手术的真实性提供了一定的助益。
这份由杀戳而制得的早期解剖学史料,不知什么原因,没能留传下来,可惜啊可惜!
素质五:对基础工作精益求精
这一点,绝对不含糊。
如果说上面几个例子,可能还有点搞笑、荒唐的成分,下面要讲的,则绝对是一等一的高科技基础。
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平时可能感觉不到。比如,空气很重要,但是我们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在社会生活中,度量衡就是这样的东西,如果度量衡出了问题,你去菜市场买土豆白菜只能论个儿买,买米买面只能估算着来。如果每个省都搞一套度量衡,天下一定大乱,不信试试!
前面我们讲过,王莽的改制是全方位的,特别是涉及经济改革的部分,统一计量工具是基础性工作,甚至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新莽时期的度量工具,出土的颇为不少,这是他改制的一个佐证。其中有两样东西,让人大为惊讶。
第一件,居然发明了“游标卡尺”!【读通鉴】

【看看有啥区别?】
即“新莽卡尺”。现今所见两支卡尺,一支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支藏北京市艺术博物馆。尺正面刻有铭文“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卡尺由固定尺和滑动尺两部分组成,两端均有成矩形的量爪。固定尺正面刻40分格,即四寸,上部有一鱼鳞形柄,中间开一导槽,滑动尺正面刻有五个寸格(未刻分),量爪与尺身相联处有环状拉手,引环可使滑动尺移动,当两尺的量爪靠拢时,固定尺与滑动尺等长,两尺刻线大体相对。
卡尺的发明,说明当时测量的精确,特别是对那些直尺不易测量的东西,卡尺填补了空白。
英国李约瑟博士编写的《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其中就有新莽卡尺,认为这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测量工具,并且说,使用完整的有刻度的滑动测径器,中国比欧洲要早一千七百年左右。
我们不能说,卡尺一定是新莽时期发明的,但是,在没有发现更早的考古证据之前,卡尺发明于王莽时期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毕竟,此物为金属制成,并不容易湮没得了无踪迹,如果王莽之前已经发明,照理说应该有考古发现才对。
注:王莽时期可以上溯到汉平帝时期,即,从公元前1年,哀帝刘欣逝世后,王莽就开始主政了。
另外,卡尺的发明,很可能是伴随着王莽经济改革而产生的。王莽比较偏执,对于度量衡标准器的制作,要求一定很高,而卡尺则能够确保这一点的实现。
对了,偏执,其实也是优秀科学家的必备素质之一,呵呵。
第二件,新莽嘉量
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新莽嘉量”,是一件五量合一的铜制标准量器。《隋书·律历志》称它为“王莽时刘歆铜斛”,说明此器的设计者是国师刘歆。
什么叫“五量合一”?
就是这个容器,可以同时测量龠、合、升、斗、斛,可谓测量神器!
注:龠读如岳,合现在的10亳升;合读如葛,合现在的20毫升;十合为升,200毫升;十升为斗,2公升;十斗为斛,20公升。
我们来看看这东西怎么个测量法。量器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大圆柱体,近下端有底,底上方是1斛,下方是1斗;一侧有一个小圆柱体,为1升,器底在下沿;另一侧也有一个小圆柱体,底在中端,上为1合,下为1龠。故斛、升、合三量口朝上,斗、龠二量口朝下。

【制作精良】

【嘉量剖面图,叹为观止】
有专家通过新莽嘉量,推算出当时圆周率为3.1547,比《周髀算经》前进了一大步。
新莽嘉量流传至今,是研究两汉度量衡重要的珍贵文物。嘉量设计巧妙,计算精确,制作精湛,历代均把嘉量当作传世之宝器。
我推断新莽嘉量不但制作于新莽时期,而且发明于新莽时期。因为,这件宝器功能齐全,制作精美,其本身鲜明地体现出设计者追求完美、追求形式、追求统一的意图,但其实并不大实用。这一特点,恰恰与王莽的性格特点相呼应,一量五用,完美统一,这正是用来搞宣传、吹牛逼的最好的物件儿,但即使仅作为标准量器,也极为不方便。这与注重功效实用的法家,正好相反,我敢说,商鞅绝对不会制造这种华而不实但充满想像和艺术品味的标准量器。
或许,这件量器就从某种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而王莽改制全面失败。
看过了上面的文字,是不是有种感觉,王莽选职业的时候可能选错了?如果他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王莽可以携手国师刘歆,带着会飞的鸟人,解剖的医生、药剂师、巧屠,种五色米的方士,以及制作工具的能工巧匠们,不求权力,只搞科研,则很可能为我国的物理学(空气动力学)、化学(炼丹)、农学(五色米)、医学(包括外科和内科)、基础制造业等,作出巨大贡献吧,呵呵。
王莽当了皇帝,真是可惜了。
好了,新莽部分,告一段落,从下一回开始,我们进入光武中兴。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