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千里海疆行》系列第七集——《人杰赤岸·留余篇》
一个沿海渔村,唐朝以来,何以走出数十位进士,并有13人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及国史、志书?
在“赤岸王”这个族系中,王伯大与王都中祖孙两人为什么能同时荣登当地的“十大历史名人榜”?
王伯大的千古绝唱《留余铭》,有着怎样的深刻内涵,让子孙后代乃至大江南北的名门望族世代传承?

解说词节选
赤岸,位于霞浦县城东郊约5公里处,相传因其海岸山石呈赤红色而得名。清乾隆27年(1762年),李拔所著的《福宁府志》,称赤岸“阻山带海,夷船乘风,一帆数点,烟峦缥缈之间,瞬息及岸,洵灜濡重镇,闽浙门户”。


然而,赤岸村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区位优势,而在于它既聚拢了“财富”,更滋养了“才情”。
唐朝以来,赤岸兴文,致力教化,贤才辈出,曾经走出数十位进士,王、林两门望族就占了绝大多数。赤岸村先后有13个名士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及国史、志书。宋著名学者,世称水心先生的叶适在其撰写的《长溪修学记》中这样评价:“长溪邑宦游满天下”、“赤岸犹盛”。


作为霞浦县的十大历史名人,王伯大与王都中是赤岸王氏家族的典型代表。
宋淳熙年间的一天,“敏而好学,廉而爱民”的赤岸进士王万全家诞下一名男婴,取名伯大。王伯大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他从小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言。宋嘉定七年(1214年),年轻的王伯大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了不平凡的仕途。王伯大一生仕途坎坷,历经沉浮,始终淡然处之,宠辱不惊。回到赤岸后,他自号“留耕道人”。34年的从政生涯,30多次的官位变动,使他对如何为人、为臣、为官有了切身的体会,更对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深刻的感悟。
几经思索,他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留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公元1253年,王伯大不幸病逝。《宋史》赞扬他“立朝直谅,鲠直忠诚”。赤岸百姓谨记《留余铭》的谆谆教诲,不逾制、不恋权、不贪财、不奢靡,守礼守法,耕读传家,后代英才辈出。
王伯大的孙子王都中,元至元二十二年,“以荫录为少中大夫” ,后历任20多个官职。元元贞元年(1295年),年仅十七岁的王都中,就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治中(正五品官员)。
王都中为官四十余载,夙夜为公,政绩卓著,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元史》认为:“当世南人以政事之名闻天下,而位登省宪者,唯都中而已。”
王都中与他的祖父王伯大一样,一生都秉承留余文化的良好风范。史书评价他:“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不增一疃,不易一椽,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


这种留余文化的精神不仅在霞浦世代传承,其影响力也跨越了大江南北。
在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康百万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留余匾”的外形既像旗帜,又像打开的书卷,成为康百万的镇园之宝。如今,“留余铭匾”被誉为“中华名匾”,河南省还成立了省一级的留余文化研究促进会,把传承留余文化作为弘扬中原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潮涨潮落,花谢花开。赤岸千年不灭的晨烟暮火,依然散发着农耕文明质朴的芬芳。这块凝结着传统温泽的留余匾,彷佛与它的主人一起,带着薪火相传的理想,从历史走到了今天。赤岸未来的故事会如何抒写?在那声声稚气的“留有余”里,我们或许已经听到了答案。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