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霞浦·千里海疆行》系列第七集——《人杰赤岸·留余篇》

2019-03-19 09:56:47来源:独钓半江秋

打印 字号: T|T
 
一个沿海渔村,唐朝以来,何以走出数十位进士,并有13人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及国史、志书?
在“赤岸王”这个族系中,王伯大与王都中祖孙两人为什么能同时荣登当地的“十大历史名人榜”?
王伯大的千古绝唱《留余铭》,有着怎样的深刻内涵,让子孙后代乃至大江南北的名门望族世代传承? 
 
 
 
 
 
解说词节选
 
赤岸,位于霞浦县城东郊约5公里处,相传因其海岸山石呈赤红色而得名。清乾隆27年(1762年),李拔所著的《福宁府志》,称赤岸“阻山带海,夷船乘风,一帆数点,烟峦缥缈之间,瞬息及岸,洵灜濡重镇,闽浙门户”。
 

 
 
然而,赤岸村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区位优势,而在于它既聚拢了“财富”,更滋养了“才情”。
唐朝以来,赤岸兴文,致力教化,贤才辈出,曾经走出数十位进士,王、林两门望族就占了绝大多数。赤岸村先后有13个名士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及国史、志书。宋著名学者,世称水心先生的叶适在其撰写的《长溪修学记》中这样评价:“长溪邑宦游满天下”、“赤岸犹盛”。
 

 
 
 
 
 
 
作为霞浦县的十大历史名人,王伯大与王都中是赤岸王氏家族的典型代表。
宋淳熙年间的一天,“敏而好学,廉而爱民”的赤岸进士王万全家诞下一名男婴,取名伯大。王伯大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他从小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言。宋嘉定七年(1214年),年轻的王伯大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了不平凡的仕途。王伯大一生仕途坎坷,历经沉浮,始终淡然处之,宠辱不惊。回到赤岸后,他自号“留耕道人”。34年的从政生涯,30多次的官位变动,使他对如何为人、为臣、为官有了切身的体会,更对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深刻的感悟。
几经思索,他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留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公元1253年,王伯大不幸病逝。《宋史》赞扬他“立朝直谅,鲠直忠诚”。赤岸百姓谨记《留余铭》的谆谆教诲,不逾制、不恋权、不贪财、不奢靡,守礼守法,耕读传家,后代英才辈出。
     王伯大的孙子王都中,元至元二十二年,“以荫录为少中大夫” ,后历任20多个官职。元元贞元年(1295年),年仅十七岁的王都中,就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治中(正五品官员)。
       王都中为官四十余载,夙夜为公,政绩卓著,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元史》认为:“当世南人以政事之名闻天下,而位登省宪者,唯都中而已。”
      王都中与他的祖父王伯大一样,一生都秉承留余文化的良好风范。史书评价他:“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不增一疃,不易一椽,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
 

 
      这种留余文化的精神不仅在霞浦世代传承,其影响力也跨越了大江南北。
      在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康百万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留余匾”的外形既像旗帜,又像打开的书卷,成为康百万的镇园之宝。如今,“留余铭匾”被誉为“中华名匾”,河南省还成立了省一级的留余文化研究促进会,把传承留余文化作为弘扬中原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潮涨潮落,花谢花开。赤岸千年不灭的晨烟暮火,依然散发着农耕文明质朴的芬芳。这块凝结着传统温泽的留余匾,彷佛与它的主人一起,带着薪火相传的理想,从历史走到了今天。赤岸未来的故事会如何抒写?在那声声稚气的“留有余”里,我们或许已经听到了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