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状元虞城人王尧臣和目录学经典著作《崇文总目》
王尧臣(1003年—1058年),字伯庸,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其六世祖在唐朝末年避乱东迁,遂为应天府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王尧臣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祖上历代为官,从小受到系统的儒家教育,加之其勤奋好学,掌握有丰富的政治、历史和军事知识,为其以后建功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宁波天一阁藏《崇文目录》目录
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状元及第。王尧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后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因其父王渎坐事,出知光州。光州饥荒,百姓群起为盗,朝廷欲从重处罚,王尧臣上疏以为此乃宋廷荒政所致,不可苛重于民,被仁宗嘉纳。父亲病逝,服丧期满,王尧臣为三司度支判官,迁右司谏。郭皇后暴毙,尧臣奏请仁宗调查左、右侍医者,并请停上元灯节,以示哀悼。景祐四年(1037年),擢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
宋朝与西夏交战,王尧臣为体量安抚使。临行前,请仁宗免关中租赋二年,以安民心,同心御敌,获准。回京后,上疏分析局势与对策,仁宗用其意告诫边关守将。庆历元年(1041年),宋军主帅轻敌,兵败好水川,仁宗震惊,罢韩琦、范仲淹。王尧臣上谏,言二人皆当世英才,忠义智勇,不应如此安置,又力荐种世衡、狄青有将帅之才。后仁宗以韩琦、范仲淹为招讨使,置府泾州,加兵三万,再遣王尧臣为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回朝后,就边防建设两次上疏,皆被朝廷采纳。

宁波天一阁藏《崇文目录》卷端
母亲病故,服丧期满,王尧臣转右谏议大夫,拜枢密副使。皇祐二年(1051年),王尧臣请奏定制,力主裁抑投机钻营者,以致有人刊刻匿名书对他进行攻击,但仁宗始终信任他。嘉祐元年(1056年),拜户部侍郎,为参知政事。嘉祐三年,病故于任上,享年56岁。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王尧臣被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王尧臣以文学仕进,典内外制诰十余年,其为文文辞温丽,著有《崇文总目》传世。

《崇文总目》,又称《秘书总目》,因宋神宗时改崇文院为秘书省,徽宗据此改名。官修目录。66卷、叙录一卷。宋王尧臣等撰。成书于庆历元年(1041年)。
北宋开国后,皇帝颇注意征集编校书籍,于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及秘阁中藏有大量图书。宋仁宗鉴于三馆秘阁藏书或有谬滥不全,乃命张观、李淑、宋祁等定其存废,删去伪谬,补写漏略。旋又令王尧臣、王洙、欧阳修等校正条目,讨论撰次,并仿唐《开元四部录》详加著录,前后历经八年,于庆历元年(1041)书成进呈。因三馆秘阁总称崇文院,故赐名《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计著录图书3445部,30669卷,凡分四十五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小学、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职官、仪注、刑法、地理、民族、岁时、传记、目录、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类书、算术、艺术、医书、卜筮、天文占书、历数、五行、道书、释书、总集、别集、文史。

《崇文总目》是国家藏书总目录,旨在登记著录现存藏书,故不著录亡书。为切合适用,对各子目著录的图书部数、卷数都有详明统计,读者既可按目查书,也可了解各子目收书之多寡。该书每类有叙,每书有释。但在叙释体例上比前人更有发展。此前《别录》、《七略》之叙录偏重作者介绍,《七志》乃于书名下每立一传,成为“传录体”形式,《汉志》、《隋志》解题更过于简略。《崇文总目》叙释则综合介绍每书情况,既考述学术源流,又提要各书内容,从而创立提要目录体例,对读者起到“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的指导作用。其后的《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取法于此。该书在类目设置上较此前书目有所并省增益,从而更为合理。某些类别如“文史”、“医书”、“释书”等,以后长期成为官私目录著作的定型;史部特设“目录”类,反映了当时目录事业的发展,为读者了解宋代图书概况、查验存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由于政局变动,朝代更迭,《崇文总目》问世不久即已残缺不全。后有绍兴改定本一卷,原本已佚,钞本尚存。其中资料被《玉海》、《文献统考》、《永乐大典》等书所引者颇多。清代乾嘉年间始出现两种辑逸本。一是永乐大典本《崇文总目》12卷,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各书小序及解题,经过排比,尚得十之三四,并补入所传一卷钞本,厘为12卷,其中66卷原次,仍注于各类之下。

二是钱东垣辑本《崇文总目辑释》5卷,成于嘉庆四年(1799年)。嘉定钱东垣、钱侗兄弟以绍兴改定一卷钞本为底本,借抄四库馆新定之本,互勘异同,总得原序30篇,原释980条、引证420条,或原释无从考见,乃博稽史志,补释撰入。辑释成果远在永乐大典之上。钱侗又别为“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钱辑间有疏误,故近人陈汉章有《补正》4卷。钱辑见《粤雅堂丛书》本,陈补见《缀学堂丛稿初集》本两本均编入1987年现代出版社出版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四
《崇文总目》·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尧臣等奉敕撰,盖以四馆书并合著录者也。宋制:以昭文、史馆、集贤为三馆。太平兴国三年,於左升龙门东北建崇文院,谓之“三馆新修书院”。端拱元年,诏分三馆之书万馀卷,别为书库,名曰“秘阁”,以别贮禁中之籍,与三馆合称四馆。景祐元年闰六月,以三馆及秘阁所藏或谬滥不全,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等看详,定其存废。讹谬者删去,差漏者补写。因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校正条目,讨论撰次,定著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分类编目,总成六十六卷。於庆历元年十二月己丑上之,赐名曰《崇文总目》。后神宗改崇文院曰秘书省,徽宗时因改是书曰《秘书总目》。然自南宋以来,诸书援引,仍谓之《崇文总目》,从其朔也。李焘《续通鉴长编》云,《崇文总目》六十卷,《麟台故事》亦同。《中兴书目》云六十六卷,江少虞《事实类苑》则云六十七卷,《文献通考》则云六十四卷,《宋史·艺文志》则据《中兴书目》作六十六卷。其说参差不一。考原本於每条之下具有论说,逮南宋时郑樵作《通志》,始谓其文繁无用,绍兴中遂从而去其序释,故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著录皆云一卷。是刊除序释之后,全本已不甚行。南宋诸家,或不见其原书,故所记卷数各异也。考《汉书·艺文志》本刘歆《七略》而作,班固已有自注。《隋书·经籍志》参考《七录》,互注存佚,亦沿其例。《唐书》於作者姓名不见纪传者,尚间有注文,以资考核。后来得略见古书之崖略,实缘於此,不可谓之繁文。郑樵作《通志》二十略,务欲凌跨前人,而《艺文》一略,非目睹其书则不能详究原委。自揣海滨寒畯,不能窥中秘之全,无以驾乎其上,遂恶其害己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厥后脱脱等作《宋史·艺文志》,纰漏颠倒,瑕隙百出,於诸史志中最为丛脞。是即高宗误用樵言,删除序释之流弊也。宋人官私书目,存於今者四家。晁氏、陈氏二目,诸家藉为考证之资。而尤袤《遂初堂书目》及此书则若存若亡,几希湮灭。是亦有说无说之明效矣。此本为范钦天一阁所藏,朱彝尊抄而传之,始稍见於世,亦无序释。彝尊《曝书亭集》有康熙庚辰九月作是书跋,谓欲从《六一居士集》暨《文献通考》所载,别抄一本以补之。然是时彝尊年七十二矣,竟未能办也。今以其言考之,其每类之序,见於《欧阳修集》者,只经、史二类及子类之半。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载论说亦然。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皆在《通考》之前,惟晁公武所见多《通考》一条。陈氏则但见六十六卷之目,题曰“绍兴改定”者而已。《永乐大典》所引,亦即从晁、陈二家目中采出,无所增益,已不能复睹其全。然蒐辑排比,尚可得十之三四,是亦较胜於无矣。谨依其原次,以类补入,厘为一十二卷。其六十六卷之原次,仍注於各类之下。又《续宋会要》载,大观四年五月,秘书监何志同言:“庆历间,集四库为籍,今案籍求之,十才六七。宜颁其名类於天下,《总目》之外,别有异书,并借传写。”绍兴十二年十二月,权发遣盱眙军向子固言:“乞下本省,以《唐艺文志》及《崇文总目》所阙之书,注阙字於其下,付诸州军,照应搜访”云云。今所传本,每书之下多注阙字,盖由於此。今亦仍之。王应麟《玉海》称,当时国史,谓《总目》序录,多所谬误。黄伯思《东观馀论》有校正《崇文总目》十七条。郑樵《通志·校雠略》则全为攻击此书而作,李焘《长编》亦云《总目》或有相重,亦有可取而误弃不录者。今观其书,载籍浩繁,牴牾诚所难保。然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於斯。百世而下,藉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