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祠堂文化纵横谈

2019-03-09 11:18:40来源:祠堂;祭祖;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打印 字号: T|T
1、祠堂热的兴起
      祠堂是中国家族社会的产物,当然也是儒家伦理文化的结晶。近代以来,随着封建宗法社会的解体,祠堂的功能与作用逐渐消退。尤其是暴风骤雨般的现代中国革命,完全消解了祠堂的宗法文化形象。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文革”及“破四旧”浪潮,彻底让祠堂退出了社会视野。
      改革开放启动,之后即出现传统文化复苏的萌芽。文物鉴赏、古籍整理、史迹保护、民间节会等纷至沓来,全社会开始重视个人或宗族的祭祖活动。从外部因素看,境外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华人圈,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境外华人居住区域和港澳台,保留了较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比如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华人,就成立了很多姓氏的宗亲会,比较有名的有谢、黄、陈、林等姓氏。与此同时,在华人集中居住的地区,还建了一些典型意义上的中国祠堂。
      大 陆全面开放后,港澳台的文字文化,东南亚华人的宗亲文化,开始进入内地并与寻根访祖活动结合。这种进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行推开,当然,很大程度上是与探亲、投资、经商并行的,他们把大陆熟悉的宗族血缘、姓氏祠堂的传统带回来了。这样的情况促进了内地祠堂文化的兴起,苏醒了人们对姓氏、宗亲、修谱的意识。1982年叶剑英发表致台湾蒋经国的公开信,提出国共进行新一轮的合作与谈判。此际统一呼声高倡,中华传统得到进一步重视。之后即举办了体现大陆和台湾两岸意愿的中华人文始祖的祭奠活动。两岸共同祭拜黄帝,在世界华人圈内影响很大,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伟大祖先引起了广泛共鸣。由此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现在,公祭黄帝逐年进行,成为弘扬和凝聚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焦点。
      国家层面倡导的祭祖文化,促动了地方谱牒、史志和祠堂文化兴盛,逐步形成风气。次序上,这个风气从对外开放的前沿广东、福建、浙江开始,然后向江西、安徽、两湖等地蔓延。很多地方是政府修志,民间修谱。接着是个别或局部的修建祠堂。此时,极左思想的束缚被突破。对于率先进行的宗族修谱活动,从社会政治层面的不予认可,到后来的不予干预并默认以至鼓励,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逐步接受的过程。祠堂的修建也是这样。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很多地方采取了与时俱进的灵活办法,以文化活动中心或群众娱乐中心的名义修建祠堂。进入新世纪,各地各姓氏的祠堂建设更加公开化、程序化、多样化,互为影响,互相促进,表现出淡化宗族性,强化文化性的趋势。大凡有一点能力的姓族都会修家谱、建祠堂,我估计在座的各位,在老家或祖居地都能看到新建和恢复的祠堂。
      随着新世纪的降临,为呼应新的时代要求,中共中央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这就是在不远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之后,这个口号引领下的新的思想目标形成,并与习大大提出的新颖生动的中国梦的表述结合,体现了新的形势条件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重要一点就是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已经是全民的共识。必须弄清楚的是,这个优秀传统文化,说的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祠堂文化开始升温,各地各姓积极修家谱、建祠堂,集聚了社会各界、各阶层的热心人士。同时,各种姓氏的宗亲会普遍成立。比如刘氏宗亲会,最早是1994年在河南驻马店召开,后来开成了两岸合作、世界刘氏参加的世界刘氏宗亲大会,2014年就在台湾苗栗县举办。此举以及其他姓氏宗亲会类似活动的召开,对推动台湾两岸的文化一致与和平统一,有着积极意义和进步价值。这些年宜春也陆续成立了袁、易、彭、胡、邹等各姓氏的宗亲联谊组织,文化性、联谊性、商务性交错有之,都在修缮家谱、重修祠堂的主要事情上,开展了一些活动。
2、祠堂的缘起与作用
      古老的中华文明中,祠堂的雏形或原型出现很早,起码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跨度,可以上溯到夏商周即三代以上。原始部落时期,先民就有敬祭天地图腾的习俗。进入有文字记录的的王国时期后,各个朝代均开始建庙,祭祀天地日月祖宗。受此影响,处于社会上层的贵族也开始建家庙祭祀祖宗先人。当然,历来建庙都有规制,如周代天子可以建七座庙,诸侯贵族则一般只允许建一至五座。天子七座庙祭七代祖宗,诸侯贵族则只能祭一代至五代祖宗。后来此种风气往下推移,逐步影响到了民间。
西汉以孝治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规定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死后,后代子孙要守墓三年。其时选择官员普遍从孝子中推举,叫做“举孝廉”作为选贤任能的一个主要来源。三年守墓,不是件容易事,贫穷人家只能搭个茅草棚住在墓边,有钱人家却可以盖个房子住在那里,这样才可以坚持守三年,否则就不能说是守墓。这些房子古代就叫“墓庐”,也就是后世祠堂的雏形了。在这些墓庐里,可以摆上案桌和祖宗牌位,在清明冬至或其他相关时间,献上供品甚至摆酒进行祭祀。由于逐渐形成一些礼仪规矩或禁忌,空间加大,设施增多,千年以往形成后世真正的祠堂。
      唐宋之际,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理学。理学大师朱熹认为要落实理学,就必须对老百姓进行礼仪教育,就必须建祠堂。为此,他创立了祭礼制度,规定每个姓氏都要建祠堂。这些祭礼制度,内容很多,包括祭祀有什么程序,什么人可以参加,多大年纪的人参加,都有要求。当然,也有一些歧视性的东西,比如对妇女的排斥,对他们认为犯了道德戒律的人的排斥,不让进祠堂。此举一改隋唐之前只有贵族、望族建宗祠的做法。到明清时期,祠堂的修建就完全在民间推开了,中国祠堂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那么,充分发展并至全面成熟后的祠堂,主要有哪些作用或功能呢?
      我想,最重要的根本功能,也就是第一功能,即祭祀,祭谁呢?祭祖宗先贤。可以说,祠堂就是为祭祀本族的祖先修建。因此,祠堂的规制、建筑、结构,都要体现这个特点。比如祠堂设有寝堂置放祖宗的灵位,有享堂接受子孙后人的祭供,祠堂里挂满光宗耀祖的匾额、对联、画像等等。每年都有全族动员的祭祀活动,有冬祭、春祭等。比如宜丰天宝古村刘氏祠堂,就充分体现了古代祠堂的上述特征,殿堂森严,匾联丰富,规制宏大,当年盛大气象可见一斑。
      第二个功能应该是宗族管理。无论族大族小,每个姓族的管理中心都在祠堂。祠堂不仅是族中祭祀的重要场所,也是族中大事议决的中心。处理宗亲纠葛、邻里纠纷,惩罚偷盗淫乱伤害的族人,对族人进行训诫诲教,以及婚丧寿喜、功名科考的大事,也都在祠堂进行。对宗族事务的处理,多以尊亲重考、不违国法为准则,以此形成乡规民约,甚至形成家法。族长的权威与祠堂的威严同时滋生,是族中事务至高无上的裁决者,也是统治阶级乡村管理的自然延伸。
       第三个功能是教育。祠堂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是指宗族权威长辈通过祠堂举行的祭祀活动,通过族中大小事务的裁决,也通过对嫡长、辈分、功名的地位确定,通过族规戒律、家法乡约的训诫,让族人知书识礼、修心养性,成为忠孝节义的信徒。另一方面,祠堂的教育功能还指在祠堂内设馆授学,办私塾收童蒙。祠堂还有公田,其收益用来救济、资助族中贫寒学子,奖励有志青年才俊,也算是家族的智力投资。
       第四个功能是文化活动。主要是围绕年会节庆、族人的婚寿功名、先贤纪念、朝廷颁敕等,举办各类庆祝活动,有演大戏的,有舞龙舞狮的,有摆大宴的,各种盛会不一而足。此类活动均在祠堂进行,有的祠堂建有戏台戏楼,或依附祠堂进行,比如人数多、规模大的活动,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就要放到祠堂外面来。
3、祠堂命运的浮沉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全部历史看,祠堂作为中华古老传统的特殊产物,其兴起与衰落的轨迹,基本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兴衰裂变,尤其与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兴衰裂变同步。祠堂命运发生根本变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典型农业社会被西方的现代工业国家所压迫、摧残,中国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这里有两个历史背景值得关注。
第一个就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不断战败和不断丧失主权的恶性危机,受尽西方列强的欺辱,国土面积急剧缩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正如胡适概括的“五鬼闹中华”,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个鬼祸害中国。谁是五个鬼的祸首,那肯定是封建王朝和西方列强。比如我们江西,就有“五口通商”后丧失主权的租界的出现。英国人在九江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了一二百亩地作为其主权区域,并对该区域内的居民进行野蛮驱赶和房屋强拆。这样的屈辱在中国各地比比皆是,人民感到极度绝望,归结于朝廷腐败,军队无能,文化衰朽。在这样的刺激下,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来了,口号就是打倒孔家店,反对儒家传统。激烈的主张要取消中国文字,汉字要拉丁化,不读中国书,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祠堂存在的政治文化基础被彻底动摇,思想批判,政治瓦解,经济削弱接踵而来,不可抗阻。
第二个背景就是急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
      中国革命的对象,就是毛主席说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但从思想理论上来看,中国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消灭剥削者和压迫者,建立没有私有制的新型社会。其方法则是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用血与火来再造人民的新政权。这场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革命,创建了一个新中国。一切旧的社会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都被彻底否定,包括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
      暴力革命是摧毁性的,在摧毁封建主义地主阶级的宗法势力的同时,也摧毁了其附属物祠堂及文化形态。宗祠活动基本全部停止,乡绅势力完全被打倒。1949年建国后,极左思想掀起的“文革”破四旧的活动,基本摧毁了所有的庙宇祠堂,从此祠堂在文化功能上不复存在。极端的无神论又主导了对整个传统文化形态的否定,毁灭性地剪除了富含深邃哲思的儒释道思想。
从当时的整个社会看,因为不存在神鬼的问题,祭拜祖先的节日可以不要,祭祀祖先的祠堂也就更不需要了。从此代表封建传统的宗族祠堂便无人敢提,也无人再提,众皆噤若寒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祠堂的功能、作用、文化形象丧失殆尽。在物质形态上,反封建传统和革命风暴更为激烈的中国北方,祠堂及一切附属物基本消失。从我们宜春情况看,祠堂也所剩不多。即便留下了一些,也全部移作他用,有的作仓库,有的用来办学,或者干脆分给村民居住,成为大杂院。更有甚者,有的祠堂改成了牛栏、猪圈。
       祠堂命运的兴衰浮沉,在这一历史时期是相当惨淡并令人感叹的。
4、祠堂的文化前瞻
当今,传统文化热已经形成,很多姓氏的宗亲会已经成立或正在酝酿成立,修族谱建祠堂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但是,从整体看,祠堂修建仍处于低水平,呈现自发性、民间性和不规范的特点。
2016年夏,习大大的“七一讲话”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文化自信。这个文化自信的主旨就是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月,中央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
      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仍然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正确的研究判断,以便实施操作,不出纰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积极有为。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世界各地已经建了不少孔子学院,近年来国内也兴起了国学院热,民间修缮建祠堂的文化活动也已推开,但基本都是民间自发行为。政府尚没有明确意向进行规范指导,一般性的登记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实际情况是,参与修谱建祠堂的热心人士已遍及社会各阶层,各种政治和经济背景的人员都有。此事应放到文化战略高度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从历史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谱建祠堂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祠堂的修建多为求形似,重展示,成为社区文化娱乐和婚庆升学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成为宗亲联谊、缮修家谱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当代中国与传统中国已经完全不同,但中华文化的复兴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范围内的中国人都在关注自己的文化、宗族、血源,关注祖国也即祖宗旧地的繁荣前景。这种爱国情感与文化情怀是不可遏止的,必然促使我们站到一个崭新的位置上来研判祠堂的时代作用。显而易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城乡构架、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道德观念,人口大范围流动引起的宗族姓氏的流变,广大农村尤其是内陆地区的一些乡村,甚至出现十室九空的情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祠堂还有没有向心力,历史价值又能挖掘多少,其作用又在哪里,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同时又都是新的课题。
      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重要支撑,一个是书院即书堂,另一个就是祠堂。中国祠堂相当于西方基督教的教堂。在教堂中,神职人员向教众灌输教义,宣讲上帝的思想,颁布道德戒律,通过心灵与情感的洗礼,来纯净灵魂树立信仰,从而促生教众的人生价值感、奋发进取精神和竞争冒险的意识。显然,教堂的重要功能是对信徒进行道德和信仰教育。中国祠堂与此类似,也有同样的价值目的,所信奉和使用的只是祖宗先贤及哲学思想。在这些方面,西方教堂的做法仍然值得当今正在重新复建的中国祠堂学习借鉴。
       因此,祠堂的文化建设,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也就是要在对祖先的崇敬、祭祀、效仿的复兴定位中,把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新的思想、道德、信仰、风俗、文明输入进去,从而进入人们的心灵,使之确立、坚固,与时俱进。发扬传统,还要创新传统。应研究使用更有效的方法、更简便实用的礼仪程序、更得当得力的人选(比如族长或村长),把新的思想理念变为实践效果。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倍加重视引进和落实新的高屋建瓴的思想理念,推进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习大大提出了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应该大力吸收。因之,重要的事情是,既要从物质形态上,更要在思想形态上来修建祠堂。进而强化人民的信仰教育,洗新民族精神,从根本上确立民族自信。如此,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