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祠堂文化及发展探讨

《辞海》中的释义是:“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祠堂,在历史上曾有宗庙、家庙、私庙、先庙、家祠、祭堂、影堂、宗祠等称呼,虽名称不同,但实际的内涵是相同的,即主要是祭祀的场所。祠堂祭祀的对象有三类:
一是同一血缘的宗族或家族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
二是祭祀先贤名士的场所,这种类型称为专祠、先贤祠、名人祠堂等;
三是祭祀神灵的,包括山川、日月、天地等自然和神灵人物等。本文主要探讨第一类。 祠堂的出现。自从人类有了姓氏以来,人们就有了家族认同感,同祖同宗成为了人们认同自己集体的标准。随着宗族的发展,其族人越来越多,尤其随着国家和家族政治社会诸因素的发生,如战乱、疾病、灾荒、圈地、改善生存环境等原因。同一宗族的人不断迁移、四处奔走或者死亡。人们的群体记忆逐渐磨灭,这样就就给后来的人们认祖归宗带来极大的不便,正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为了加强社会群体记忆,就产生了以族谱和祠堂等物化形式的记忆载体。 中国祠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祖先崇拜,诞生于周代宗庙,周代宗庙是 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经历汉代墓祠,汉代祠堂因为建筑在墓前,且多为石质构造,所以称石室或墓祠。到唐代发展成家庙,家庙其意指私家宗庙,唐代家庙标志着中国祠堂发展到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唐制:位五品皆庙祀”,在唐代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设立家庙的特权。宋代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家祠”,即设置在住处内或房屋旁的家庭祠堂,宋代家祠处于唐代家庙向明清宗族祠堂的过渡状态。明清祠堂成为中国祠堂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中国允许民间建立祠堂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祠堂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此前,普通庶民就没资格建祠堂,只能路祭,从明清至民国,建祠堂与修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二、湖南祠堂调查
湖南是一个祠堂资源分布广博的大省,这些祠堂主要分布在省内三大板块四大城市,他们分别是湘中偏西南的邵阳市,中南和东南的郴州市和衡阳市,西偏南的怀化市等市县。目前,根据我们走访和掌握的资料,先作简单介绍。 邵阳市。邵阳古祠堂主要集中在洞口县。洞口县素有“天下宗祠”的美称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