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都中故宅今安在?且行无锡宜兴蜀山

2019-02-20 08:32:38来源:鸿影悠游

打印 字号: T|T
 
     元代江浙行省参政(副宰相)王都中,字元俞(一字邦翰),号本斋,谥清献。父王积翁,长溪县(今霞浦)赤岸人,官至元江西行省参政,后出使日本不幸遇难。
        王都中七岁之前随母居住在大都(今北京)。七岁时叶氏携子诉于元世祖忽必烈殿前,“世祖闵焉,给驿券,俾南还,赐平江田八千亩、宅一区。”后又授王都中为少中大夫、平江路总管府治中。从此,王都中和他的子孙长期定居于平江,但他直至孙子王禋都自称“三山人”(长溪县属福州府管辖,福州又称“三山”)。直至明初,部分后人才回迁赤岸,如牙城王氏始祖王畊后人、利埕王氏始祖王孟浩。
        最近,《赤岸王氏志》在编辑当中,王龙华先生也意欲往江苏寻找王都中后人。那么,元世祖赐下的“平江田八千亩、宅一区”,具体在什么位置呢?现有资料多数认为是苏州,原因是当时平江府的治所就在苏州,而王都中第一个正式任职的办公地点也在这里。
        最近笔者翻阅古代文献资料,在《野航文稿》、《吴都文粹续集》中偶然查到了相关记载。原来王都中的家并不在今天的苏州市境内,而是位于无锡市宜兴县丁蜀镇的“蜀山”。
        位于太湖西岸的宜兴县,历史上大多数时候属常州管辖,1983年改划无锡市,很难和苏州扯上关系。而根据百度等资料显示,宋元之际平江府(元代升为平江路),辖域包括苏州、长家港、太仓、吴县、常熟、昆山和上海市的嘉定、宝山等区地,也没提到宜兴。但从《宋史·赵彦倓传》记载,赵彦倓曾任“平江府推官,摄宜兴县”,还是可推断宜兴县曾属平江府管辖无疑。
      王都中一生为官清廉,《元史》称王都中“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不增一疃,不易一椽,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因而王都中族人生活颇为不易,“食赐田者常千余指,而赐田所入每缺于水旱,故其家窭困日甚。”(元郑元佑《赵州守平反冤狱记》)
      明代时王都中故宅是怎样一副光景呢?明代学者朱存理的《纪游》记载较简单:“正德戊辰岁(1508年)……,访吴中故家文献……王清献公家蜀山,不二里,家有藏谱”。(朱存理《野航文稿》)
      另一个苏州人都穆《游郡西诸山记》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王家祖宅的情况:“弘治己酉年(1489年)秋九月甲戌,予与客泛舟将遍游吴郡西诸山……登舟复从西堰过泰定桥,东北七里还朱氏宿。辛巳,朱氏东南三里至蜀山,访王清献公玄孙晋,索其旧藏,出清献画像及孝感诗、族谱阅之。门内有塑像置壁脚,亦云是清献公。墙角塑像为尼相者,清献母张夫人也。晋言清献父死海上,张氏年甫三十七,抱清献入觐时,清献生才三岁。元主恐张氏二志,命殿前祝发为比邱尼,赐号无为大师,往住吴中妙湛禅寺。出门读草间碑,碑凡三,其一为大师塔铭,邓文原撰。”(钱谷《吴都文粹续集》)
        从两篇游记中可知,至少明正德年间,王都中后人还居住在蜀山,已显衰败。玄孙王晋估计是王家族长,藏有族谱、画像和孝感白华画卷(初步猜测为王都中儿子王畛或王畦后人)。从宅内还供奉王都中及张氏塑像可推知此处为王家祖宅和家庙,门口有书法家邓文原所书《草间碑》。
        蜀山当时在吴中还颇有名气。它本名独山,盖因方圆十余里仅此一山。山脚下流淌蠡河、丁山河,东面不下十里便可入太湖,古代交通十分便利。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学士苏东坡来宜兴游历,见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蜀山(今四川眉山市瓦屋山),脱口赞曰:“此山似蜀”,自此独山易名蜀山。
       有趣的是,王都中的儿子王畛、王畦后来隐居的笠泽(今苏州吴江),就在太湖东岸,与西岸的祖宅遥遥相望。
       蜀山在明清时期十分繁华,紫砂壶的烧窑工、制胚工以及商贾聚集于此,加上南来北往的货船,沿蠡河在蜀山脚下一字排开,盛况空前。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光阴的流转, 如今宜兴蜀山古街成为遗迹,王都中故居已难觅踪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