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那些恋家的人,到底在“恋”什么?

2018-10-08 15:50:35来源:新华网思客精选

打印 字号: T|T
    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观点
 
       我所贪恋的,终究不是假期,不是家乡,而是家人的所在。是世间再辽阔,心头有一隅;是退路,是笃定,是前行漫漫待归期。
 
资料图。新华网发(王正坤 摄)
 
      壹
 
      有一种假期综合症,大概叫“恋家”。
 
       读小学时,我寄宿在外地。每次长假结束,最害怕返校。从家里到校车点,不过几公里。短短一程路,却会哭尽一身气力。
 
       “妈妈我不想走,我还想陪你!”“让我再呆一晚吧,就一晚……”
 
       然而,眼泪只能放慢妈妈送我的脚步,却没法改变彼此的聚散循环。
 
       相较于我,妈妈总是笑嘻嘻的。望着校车远去,又踩着鞋跟儿,嗒嗒嗒嗒,转身而去。
 
       几年后,我在异乡读大学。和家人的距离,从100公里变成了2000公里。
 
       每次赶往车站时,我玩手机、聊微信,洒脱得很。妈妈呢,反倒成了爱哭鬼。
 
       “挺舍不得你的。到那儿,记得给我电话。”
 
       “妈,你怎么又哭了?”
 
       “还不是,怕你照顾不好自己啊。”
 
       送别的路过于短暂,返家的路总是缓慢。
 
       恋家成瘾,是我害怕独立,害怕未知,害怕抓不住时间而父母逐渐老去。
 
       慢慢的才知道,和家人道别,哭不如笑。因为自己脸上挂的泪,落在家人心上就是忧。
 
 
        贰
 
       看了电视剧《东京塔》。
 
       片中的主人公雅也,算是典型的“恋家男”。他在童年时过分依赖母亲,长大后却因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照,深感厌烦和苦恼。
 
       失业、穷困、欠债、居无定所,他花了十五年,依然活得像孩子。伸手要钱的时候、捧着简历吃闭门羹的时候…他忍不住了,打电话给母亲。
 
       “为什么不再努力一些呢?不努力一些?”母亲在那头反复地问,低低地叹。她眼中的儿子,曾那么优秀。她的小店墙上,还悬挂着儿子的毕业证。
 
       然而,每个妈妈都很相似。骂归骂,怨归怨,依然会选择宽恕和体谅。
 
就像十五年前,雅也离家的那年春天。妈妈为他送行,备了小布包。里头装着新内衣,和喷香的便当盒。夹层藏了一封薄信,信旁是一万日元的纸币。
 
       这样的依依不舍,我也经历过。
 
       比起流泪或沉默,妈妈更担心的,总归是我能否独立生活,能否适应他乡。
 
       她留着我小学至今的奖状,悉心擦拭;她养我的绿植,喂我半路夭折的兔子;她眯眼读完我每一篇长文章,听我发的零碎语音,逐条收藏。
 
       而我安全感的本源,从不在于强大。相反,它只在于对“自我不完美”的接纳。
 
       是家人的存在,让我不必每天患得患失,做得好,才能得到认可;做不好,便失去关爱。父母无条件的宽恕、认可和陪伴,亦让我不必隐藏自卑、假装自尊。
 
我只需成为我自己。
 
     叁
 
       当然有时候,恋家也是“懦弱”的托辞。
 
       假期之初,定的目标太着急,太贪心。说好要健身学习两不误,说好垃圾食品不进肚,也都成了说说而已。
 
       就这样,未穿好战衣便要上沙场,未配妥宝剑出门已是江湖。
 
       一旦告别父母,意味着我无法再走回头路,无处再有庇佑所。就算中途萌生退意,也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扛。
 
       更何况,离家之后,父母的近况,与我不再同频。
 
       我们仨,匆匆塞入五湖四海。相见只余文字,和影音几缕。就如芥川龙之介所说,“亲子关系一旦确定,便也拉开了人生悲喜剧的序幕。”
 
       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我跟妈妈沟通不畅。她是针尖我是麦芒,话不投机半句多。
 
       我故意逆她心意,扯着嗓子还嘴,生活里的不如意,尽数发泄于至亲。妈妈也不让步,冷眼看我,家中杂事全罢工。直到我饿了几天肚子,连连赔不是,她才肯作罢。
 
       但吵架归吵架,这世上没人比她更爱我,比我更爱她。
 
       有多少次,离家前,我告诉她要独自远行,再也不被约束不被管教,越远越好;离家后,我却日夜思念,掰着指头算返程的日子,越快越好。
 
       我所贪恋的,终究不是假期,不是家乡,而是家人的所在。是世间再辽阔,心头有一隅;是退路,是笃定,是前行漫漫待归期。
 
       我只知,进城的公交车一辆就足够,回家的路两条都不嫌多。
 
       想家的孩子,愿常回去;异乡的孩子,愿你开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