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小斌· 荆公故里 明珠古刹

2018-09-26 09:12:20来源:中华王氏网王小斌

打印 字号: T|T
     江南名山一明珠峰在王安石故里北宋临川县延寿乡上池村(又称上池王家,今属抚州市东乡区管辖)的东侧偏南,是上池村的象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矗立于今东乡与金溪交界处。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东乡县志》记载“明珠峰,在县南二十二都,山上有石磊落如珠”,远处正望山峰,山形突兀而偏圆如珠,故名“明珠峰”。1989年版《东乡县志》第47页记载“明珠峰,海拔215.7米,位于上池东南方向,山无杂树,圆净如珠,故名”。明珠峰及其峰顶之“明珠古刹”有着深厚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着极其重要的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弘扬、人文与生态价值。
 


     王安石先祖及王安石皆与明珠峰有着不解之缘,明珠峰西侧下的上池村是王安石的故里,明珠峰是荆公(即王安石)文化的源泉。王安石的曾祖父王明字克明,改字永泰,为人宽厚,性本爱山川云物,学知渊博,精于经史与医道,官至松江知府,后因上谏遭贬,罢职还乡,行医兼卖神曲茶营生。宋淳化五年(994年),王明行医乡间,行至金、临两县交界处明珠峰,天色已晚,便借宿于峰顶的仙源观中。次日清晨,王明极目峰下,对周围的自然美景赞叹不已。回到抚州城内的盐埠岭后便携子王用之(字公达)迁居明珠峰西侧下的兰塘水池边上,命村名曰“上池”,亦引《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
 

      明正统戊午春兵部尚书杨士奇在《上池瑶田王氏族谱序》中记载“而至宋,克明公性忱山水,悦珠峰之壮丽,乃存故宅于府,命子公达堂构其下,公偕侄姓,车从时临焉,名曰:上池”,明嘉靖二十九年上池王怀济《上池王氏族谱序》云“宋初,自府治徙于临川上池明珠峰西,其世址也”,湖北省武穴市中洲村同治十三年的《太原王氏元泗户宗谱》亦有载“明:廷辑长子,字克明,改字永泰……子三:用之、贯之、质之,居明珠峰西上池”。
    明珠峰顶部地势平坦,有“仙源观”一所,明初改建为“明珠古刹”,仙源观为少年王安石常至之地,为南朝梁国驻守于今金溪珊城的平南将军周迪所建。南朝梁国侯景作乱,周迪起兵抗侯,后周迪被侯围困于明珠峰顶,夜晚周迪梦中得桂父仙人指点破敌之策,周迪大败侯军,梁元帝封周迪为八郡太守,兼临汝县侯,总管临川所部,周迪为纪念仙人桂父,在明珠峰顶建仙源观。清.张英《重建明珠峰记》开篇记述“距家里许,有峰曰:明珠,山之名著于《山经地志》者,由来久矣。梁陈之季,平南将军周迪乘崛起,坐拥八州,保境息民。迪没而民德之礼之峰顶。隋唐以降世远年,湮其详不可得而纪矣。有宋逸士曰:桂公结庐半山,醉眠峰顶,丹成仙去。旧有半山亭,今废。仙人石迹犹存。尔时神迹炳灵,宫阙宏壮,胖响之盛,倾动东南,时改署仙源观。元末因兵焚毁,堆遗颓垣断础,没于烟草之中。明僧印心茭芜剪岁,建大殿于周,殿淬治蠲楚,雅素可观”。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13岁的王安石随父王益回上池村为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守丧三年,常到仙源观游玩,在观中他留有诗作《云峰早照》“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前山不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
     仙源观历经隋、唐、宋各朝的发展与修葺,毁于元末上池族人王安国的后裔王日贵率众抗元而被元军之火焚。明初,上池人重建庙宇于明珠峰之顶,改名为“明珠古刹”。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上池王氏后裔宜黄印心和尚再建“明珠古刹”,明武举人平辽奏书张明威撰《重建明珠峰记》,其开篇即云“抚治金东之界,有明珠者,隋唐盛时,仙源著称。宋王荆公住居峰下,府县志之此一时也。周宣大王威灵显赫,朝谒者偏齐、楚、闽、越诸路。迄今山径四辟,上有巨础,有下邸址其征也。桂公得道,想在此时矣”!明末清初的战乱使新建的“明珠古刹”损毁严重,清康熙时,素持重修它,张英撰《重建明珠峰记》,持素年高即逝而古刹大门未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住持傅印制大型麻石石匾“明珠古刹”,字为阳刻而潇脱。
 
     “明珠古刹”坐北朝南,四周防火墙高三米,南面为山门,山门前的石板路连着西南侧麓的半山书院。寺庙的正大门之外形呈八字散开,大门与山门相对,中间为石板路面,石板路左右为菜园,左侧菜园旁有一水池,水池西侧高地为“仙人石迹;右侧菜园东侧是片小竹林。古刹占地1100平方米,主体为上中下三堂,八字型大门正上方有康熙年间“明珠古刹”石匾(现存于上池村王氏宗祠内),各厅堂之间皆置石制台阶而上。由大门而进下堂,两侧为木制四大金刚像,下堂与中堂相隔为木板屏风,左右有木门而进,中间为菩萨像;下堂与中堂间的天井较大,有一大型石礅,礅内为一颗直径40厘米的槐花树。中堂有如来、观音塑像,两侧为木制十八罗汉,东侧走廊上挂大铜钟,西侧置一大鼓;中堂与上堂间亦有大型天井,上堂北侧正中有天王即桂父菩萨塑像,二侧为二十八宿像,反堂还有一武神周迪像。上堂左侧过耳门与西侧防火墙间宽约3.5米,为柴火间及厨房;上堂右侧耳门向东侧进入内有一小天井的二层小楼式书院。东侧防火墙壁有古人题诗,上下有房数间。
 

明珠峰古石板道
     1950年,明珠古刹被人为推毁,后来其砖瓦木柱等被附近金溪县的村民取走以作建房之用,现今仅存残垣断壁,破碎的瓦片,几个石磉孤立其间,墙基、天井、仙人石迹、水池、菜园、古刹东侧下方几口水田,北侧、东南、西南三条2米宽自山底至古刹的青石板古道皆犹在,它们见证着“明珠古刹”的风雨沧桑。
     明珠峰东南西三侧地势陡峭,北侧地势较为舒缓,整体山形呈南北走向,山峰东侧与上池岭间有牛垓湾峡谷,西侧与荆公山间山谷已建成荆公水库,北侧与东岭间的里坑峡谷,谷深而峻峭。东岭山上至今仍有1050年王安石任职鄞县令带回栽种于此的堇茶(后人称之为荆公茶),王安石为此茶作有诗《东岭茶饴》一首“见说周原土壤宜,堇茶甘美味如宜。分根远植临川日,采摘应须压露葵”。
 

     明珠峰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温暖而湿润,山中树林茂盛,终年葱绿,春天鲜花漫山,秋季野果满枝,珍禽与野兽甚多,有野生娃娃鱼、野猪、麂、豺狗、狐狸、刺猬、穿山甲、锦鸡、金环蛇、眼睛蛇、竹叶青……,有野生柿子、小板栗、杨梅,草莓、苜蓿以及无数种中草药。三条清澈的山涧水绕村南、北及穿村而过,渗入村中古井与古水塘,为上池人生命之源!
     明珠峰之清泉培育了上池族人祟武尚义之精神。元朝至正间,饶抚寇起,上池周原族人王建仲率众立寨明珠峰,屡与寇战,勇敢当先,一乡遂安。上池中源族人承事郎王福寿于明珠峰西北侧麓下建“尚义堂”一所,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徐琼为之作有《尚义堂记》一文。

     珠峰之景色,荆公之文风,古刹之仙气,历来为人们历游之胜地。明朝张国鼎作有《咏明珠峰》“河山不太古,因人始著声。天地幻灵异,黑石粲珠明。屹屹如屏翰,岭崎鬼斧城。巅坐遥相望,川源万派生。咄哉桂公僧,索朽按楚行。能运一人力,遂使千钧轻。草木历盛衰,虬斡忘枯荣。我来抚双柏,与峰无变更。顾言表此山,不愧明珠名”。明代上池周源族人王宏道作有《登明珠峰》,晚清时期,上池中源族人作词《阮朗归珠峰夜读》,民国间,王殿元作《珠峰游》、王克斌和诗《咏和珠峰游》。


     1985年12月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府「1985」112号文件将王安石故里上池村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点”。1986年春夏之交,时任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女)参观、考察上池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时任江西省主要领导的舒惠国、舒圣佑访察上池村。2016年,上池村被江西省授予“江西省乡村旅游点AAA”。然而三十多年已过,王安石故里上池村、明珠峰、明珠古刹等却依旧“夜深鸟,早安丛,窗外只松风”,“古路年深草木迷”,上池村人民期盼上池村、明珠峰、明珠古刹早日得以保护与开发,发掘与重建! 
   作者:抚州市东乡区红星中学  王小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