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韵浏阳

江湖在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有“武侠”。浏阳尚武,“武侠”层出不穷,他们快意恩仇,侠肝义胆,刚柔相济,敢为人先。
王家拳、南拳、八拳、功夫舞狮、舞龙……
侠肝义胆,刚柔相济,博采众长,传承创新
江湖在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有“武侠”。浏阳尚武,“武侠”层出不穷,他们快意恩仇,侠肝义胆,刚柔相济,敢为人先。“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的谭嗣同,与“义侠”大刀王五结为挚友,“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谭嗣同《望海潮》),堪称浏阳“武侠”的典范。
浏阳最早的武术踪迹,可追寻至春秋战国时期。千年以来,中华武术不仅在浏阳大地上传承;鼎盛时期,更是村村有拳坛,人人会习武。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浏阳武术的起源已很难考究。梳理浏阳武术脉络,我们不妨从现存拳术的传承与发展说起。
浏阳日报记者 高雨 李小雷
博采众长,“王家拳”打出新境界
立秋后,浏阳的天气依然炎热,傍晚时分,大地余温尚未消退,大瑶镇上升村一处民宅前,三五大汉已拉开架势,一场“武林大会”正低调地在此进行。
马步稳扎,双拳紧握,出拳后在空中划出道道弧线,站在一旁的王绍钦正紧张做着记录。这已是他第二次聚集浏阳各大门派,目的是抢救性挖掘浏阳现存的武术套路。
王绍钦,51岁,浏阳市武术协会会长、“王家拳”传承人。早在1984年,王家拳传承人王氏一家,便被省体育总局授予“武术世家”荣誉称号。
关于“武术世家”的来龙去脉,王绍钦稔熟于心:明成祖年间,王氏祖上从江西修水迁至浏东上洪黄石洞,其祖辈擅长医术,独创王家拳,兼行医治病。明嘉靖年间,一支王姓族人率部分子弟投奔戚继光麾下,从此王家拳分为两支,一支在浙江、江苏传承下来,一支固守湘赣边祖业,也就是如今的大瑶镇上升村王家。
王家拳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手法上诡异多变、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形成了以意为神、以气催力、发力刚劲的特色。清末,王才学、王应兆、王显科等均为乡中豪杰,身手非凡,广拜名师指点,创“挖牙斩”之独家技法和“隔山打牛”点穴术。
传至王扬喜,又独创暗器,袖中常佩数十长钉,发之则百步穿杨,入墙三分。再传至王英富,广纳门徒,精授武艺,犹爱打抱不平,曾组织乡民反饥饿反压迫,与当地土豪劣绅进行抗租减息斗争,备受乡民拥戴。
除却数百年的岁月风尘,1958年,在王绍钦祖父王贤成的组织下,上升国术团成立。“当时这个国术团聚集了各大门派,经常进行武术切磋。”王绍钦说,这也是浏阳传统武术发展到现在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传至当下,王贤成、王成法、王绍钦祖孙三代,更是将王家拳发扬光大。1985年,王家祖孙三代代表浏阳参加在平江举办的湘赣边区三省九县武术比赛,一举拿到了男子老、中、青三个组别的全能冠军。从此,“武术世家”之名远播三湘四水。
也正是这次传统武术的大融合,给王家拳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我这一代开始,武术门派都是一家了,所以我也得到了很多学习机会。”王成法说,除了学习南拳,他还先后师从宁乡的沈岳武学习岳家拳,拜师云南的沙国政修炼八卦掌,此后还寻师福建万赖馨苦练散打功夫。
将各门各派传统武术融汇于一身,学艺有成的王成法将王家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了名望,自然就有不少人拜在门下。今年74岁的王成法虽已淡出武术界多年,但他的门生已经超过四位数,“真正意义上的徒弟也有两百多人。”
澄潭江镇20岁的女大学生邹全秀,是王成法的得意弟子,尽管年龄不大,但从9岁师从王成法以来,已在国内各大武术比赛中斩获奖牌百余枚。
来到邹全秀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堵贴满各种奖状的展示墙,刚刚参加完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第十五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后,这堵展示墙上又多了几张奖状,两项比赛中,她均摘得金牌。
如今已小有名气的邹全秀,也开始在家收徒传艺,“武术的招式可能是有限的,但武术精神是无界的,应当传承下去。”
除了培育传承人,王成法还将王家拳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因有功夫做基础,王家拳衍生出了一门极具观赏性的民间艺术——功夫舞狮。梅花桩上,锣鼓声起,舞狮人上下翻腾,艳惊四座。
“因为现代武术讲究的不仅仅是格斗技能,还需要有观赏性。”王成法说,功夫舞狮,以黑面狮为尊,仅有一面供奉在王家悦武堂;其次便是青面狮,只有上了辈分的人才能使用,“还有四季狮灯、红面狮,这些就是常见的舞狮表演。”
王成法的青面狮就舞得特别好:一人独舞青面狮时,右手擎狮头,左手抓住狮尾,配以功夫步伐,再杂以剑术,一招一式,颇显功力,舞到精彩处,狮身带风,呼呼作响。如此看来,披在身上的狮子倒是成了一副道具,舞到传神时,人狮合一,自然好看。
“学打三年灯,唱戏三年哼。”从五六岁开始,王绍钦学青面狮戏都是从帮师父们提舞狮表演的鞋子开始。十多岁后,在练习扎实武术基本功后方能慢慢学习独立操纵狮头,“从帮师傅提鞋子做起,这其实就是一种内省的品质,也是武术谦卑内涵的一种表现。”
时过境迁,尽管南区的功夫龙狮在各种比赛中崭露头角,甚至摘得文艺界最高奖——山花奖,但真正意义上的青面狮已面临失传的境地,“因为比较难,又有讲究,没有人愿意再学。”
“所以我当前正在做的事就是抢救性挖掘整理浏阳各门派的传统武术,准备将其整理成书。”最近一段时间来,王绍钦除了组织各大门派切磋外,还遍访在世的名老拳师,“比如仓门派的武术套路,原本有十路,但现在还只收集整理了七路,还有三路需要继续挖掘。”
大道至简,“八拳”开启特色振兴路
当王家拳门徒在各大武术赛事中斩金夺银时,沙市镇中洲村的黄建河正在探寻八拳的起源与传承脉络,目的是挖掘出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以此让传统武术在浸润一方土地时能有一番作为。
黄建河是八拳第九代传承人,于2015年被湖南省武术协会正式授予传承人证书,“一门传统技艺要正式确定传承人,需要挖掘传承脉络,明确自己的流派。”
黄建河的八拳是从祖父“黄九爹”那传承下来的。“这种传承关系多为口耳相传,许多拳师只知其师,不知其祖,也没有任何史料有相关记载。”黄建河说,按照口耳相传的说法,黄家所练的八拳创始于明朝末年,创始人为黄姓族人,曾为抗倭名将戚继光手下的一员大将。解甲归田后,这员大将把32式的戚家拳改编为16式,并取名八拳。“八拳的代表性武器是子午棍,但与少林长棍不同,子午棍一头有铁箍。”黄建河介绍,相传子午棍也是由戚家枪演变而来,只是除去了枪头,剩下了固定枪头的铁箍,后一直沿用下来。
“八拳的核心思想就是‘大道至简’,将32式改成16式,将枪改成棍,十分符合八拳精髓,这一说法听上去很可信,但毕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只能算是野史。”为了弄清楚这门武术渊源,2012年至2015年,黄建河搜寻各地名老拳师,并多次前往平江、长沙、湘潭、株洲、江西等地寻访湖南武术“王拳、范棍、向文章”的后裔。
尽管寻访过程并不顺利,搜寻近三年时间也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黄建河没有想过放弃,“也不敢放弃,寻根溯源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更关乎八拳的名份和未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在一次武术协会的聚会中,黄建河结识了一位老人——八拳传人羊定国,并从他那里有了收获。“按照谱系,我属于八拳第九代传人。”当年4月24日,黄建河正式拜在八拳传人羊定国门下,浏阳八拳正式认祖归宗,黄建河也成为长沙市非遗湖南八拳浏阳传承人。
“浏阳正式获评长沙非遗的传统武术,目前还只有八拳。”有了这一名份,黄建河积极为沙市镇的“体育小镇”建设发展献计献策:发挥赤马湖的天然优势,原有设施急需提档升级,水上乐园可以提升亮点,增加传统武术及文化推广,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八拳,增加一些竞赛表演项目,争取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竞技赛事,聚人气、扩影响。2017年,沙市镇获批全国休闲体育小镇试点乡镇;同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浏阳市武术协会沙市分会也正式成立。
在助推沙市体育小镇建设上,黄建河还有更多的思考与动作。
“我与师兄罗应加一商量,决定投资在沙市创办一家文武学校。”黄建河说。今年7月,这所文武学校正式对外招生,如今在校学员已有近200人。此外,在黄建河的倡导和对接下,省体育队传统武术高水平运动员培训项目也正式与浏阳九中签订协议。
“我现在还想将传统武术带进校园,现在选择了沙市镇的两所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和一所高级中学进行试点。”黄建河说,现在的武术讲究的是强身健体,八拳延伸出的八拳操,十分适合中小学生练习,今后试点学校的大课间操,将改成操练八拳操,“现在我们已经和学校达成了意向,由学校派出体育老师到我们这里接受培训,再回学校指导学生练习。”
“开发特色小镇,也是‘大道至简’精髓的传承,振兴地方经济,不如从特色产业抓起。”黄建河说,八拳让他收获很多,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启迪,更是传统武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思考,“我会将传统武术代代传承下去。
◎武术·态度
不得卖弄,“南拳”默默传承隐于市
在荷花街道观音路,一座民宅隐藏其中。如果不是特意拜访,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里居住着一位少林南拳传承人。
这名传承人便是黄尚明,今年61岁,或是因为从小练武,看上去的年纪要比实际年龄小不少。隐居在此数十年,黄尚明从不显山露水,只有来到他家的练功房,才能嗅到一丝武术的气息。
从7岁开始习武,黄尚明师从三位名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澄潭江镇的南拳大师张攻钰。
近日,当记者来到黄尚明家时,他正召集众师兄弟挖掘和探讨南拳在浏阳的起源和传承,时光在他们的言谈中回溯。
南拳又称南方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拳种的总称,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其套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
“南拳是南少林等拳种与中国南方各地拳种相结合的产物,相传是南少林一位得道高僧所创,到我们已是第六代。”黄尚明说,南拳技术套路繁多,遍布各省。
黄尚明介绍,清代,江西人张祖祥习得南拳,后浏阳澄潭江镇的张攻钰拜其为师,将南拳带到浏阳。张攻钰便成为浏阳的第一个南拳传承人。
今年51岁的张运鹏是张攻钰的嫡孙,也是黄尚明的师弟,关于南拳起源和传承,他从祖父那里得知一二。“当年我们落户澄潭江镇时,只有我们一家姓张。”张运鹏说,祖父张攻钰学成归来后,在此安家落户,并广纳门徒学艺。
“祖父经常教育我们,练武之人应心怀仁慈,不得人前卖弄,不得倚强凌弱,不得扰乱治安。”张运鹏说,“初来乍到”的张家,依托这一“祖训”,在浏阳将南拳发扬光大。
数十载岁月,如白云苍狗,曾经的江湖已然远去,固有一身武艺,也不再当作养家糊口的本领,但不得在人前卖弄的祖训,黄尚明与众多师兄弟未敢忘。因此,在其他习武之人在各大比武大赛中斩获奖牌时,他们仍默默地坚守着那份祖训。
虽说得到了祖父的真传,但张运鹏现在除了练武强身健体外,几乎不再涉足武林之事,他开有一家企业,衣食无忧,武术仅仅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和爱好。
“我们是一群没有了江湖的‘老江湖’,已经不再依靠武术谋生,但又不想传统武术就此失传。”黄尚明在2013年时,就将师兄弟召集一堂,谋划如何将南拳传承下去,最后大伙集资开办了一家武馆,如今武馆学员90余人,多为小朋友,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徒弟。
◎武术·江湖
尚武浏阳,传统武术源远流长
浏阳是全国“武术之乡”,传统武术有仓门、龙门、大圣等门派,南拳、王家拳、八拳、岳家拳、邬家拳、太极拳等拳种,技术套路98套。从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大人众……军民上下崇尚讲武”算起,浏阳习武之风已有两千年之久。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楚国版图,古书《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楚地大人众,卒民勇敢,贵人争配以剑,军民上下崇尚讲武。”
由于时代久远,浏阳武术具体代表人物没有详载,但自元至清,已入旧志人物传的代表人物有张武、周国愚、龚春台、姜守旦等13人,或为一代名将,或为起义首领。
在近代史上,浏阳出现的风云人物大都习武。戊戌变法七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少年时代便喜爱武艺,拜大刀王五、通臂胡七等名师为师,武艺高深。《浏阳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年,谭嗣同与兄同去兰州,常比试武艺,此年隆冬,驰马射猎七昼夜,行程1700多里,粮尽则“斧冰作糜”。归时“髀肉狼藉,血染裤衩,犹怡然自乐”。
其后,清光绪三十年,浏阳官渡人姜守旦靠着家父传授的一身武艺,在江西铜鼓、万载一带创立“洪福会”,以传徒习武、行医治病发展会众。史料记载,姜守旦后被清兵抓获,但被捕当晚,他施展功夫,脱枷松锁,越狱而去,不知所踪。
清末农民起义是浏阳武术发展的重要源流,聚众习武,各种武术流派荟萃浏阳。因而浏阳人习武甚众,武风盛行。
而后,为防“兵、匪、盗为患”,浏阳各地开馆习武之风达到鼎盛。据黄尚明介绍,张攻钰的徒弟曾在现市人民医院附近开设了一个武馆,后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轰炸所毁,但在此以后,浏阳武馆遍地开花,人人习武以自卫。
“除了自卫,保镖押运也是习武之风盛行的一个原因。”黄建河说,在北区乡镇久负盛名的八拳拳师“黄九爹”,就曾参与捞刀河水运的押镖,“当时治安状况不好,滋扰事件频发,但只要报出‘黄九爹’名号,无人敢上船生事。”
浏阳河道较多,水道货物押运促动本地习武防身的风气经久不衰。
历史上的浏阳武术,曾辉煌一时,也几经沉寂,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以“强身健体、精进卓越”为主旨的传统武术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时至今日,浏阳现有正规武术学校、武馆、武术培训基地45家,武术爱好者已超过10万人。
“武术在浏阳的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我们应该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由于以前的拳术招式多以口口相传为主,没有留下资料,于是王绍钦等人正走村串巷去拜访老拳师,想将面临失传的拳术整理挖掘出来,让传统武术世代传承。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