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古村落-竹林
竹林忆古篇
作者:中孚
千年部落兮乡愁古村,七星七宝兮七贤竹林,
王姓大村兮追朔宗根,东晋宰相兮王导后裔,
忠辅三帝兮王马天下,古有家训兮传承后人,
谨言宜慢兮心宜善良,王族历朝兮多出宰相,
修身齐家兮平定天下。

缙公避乱兮唐末五代,大理评事兮廷评大夫,
新昌长潭兮迁居塔山,二世德富兮随父隐居,
兄弟德贡兮讳棘跟从,世变未平兮告戒勿仕,
造屋宜居兮开荒播种,耕读传家兮诗书精通,
琅琊后裔兮高贵血统,三世文巂兮名字伟之,
徳富三子兮兄弟五人,谦和勤谨兮力田五长。
四世宗臣兮敬孙处士,读书明理兮行谊端方,
模范长厚兮名闻乡邑,游隐君子兮谦让寡言。
五世维缨兮汝冕太公,择地卜居兮迁徙竹林,
深沉才智兮营有条理,勤谨培植兮遂致大富。
六世卿请兮解元良佐,竹林文名兮必自公始,
发愤力学兮振兴门庭,词赋解元兮科名仕臣。
七世王概兮西园老人,皇帝诰赠兮朝请大夫,
轻财尚义兮善吟守志,是然性谨厚佳客游侠,
晚年逍遥兮剡溪筑室。竹林八世兮宋朝王定,
太学博士兮朝奉大夫,监督御史兮兵部郎中,
秘阁撰修兮温宁知府,荣归故里兮教化竹林。

声震朝野兮文人雅士,诗书竹林兮畅游竹林,
元朝中期兮奉直大夫,缙十一世兮宜老松龄,
父朝处士兮德望仪宾,自幼苦学兮闭门潜修,
仁宗延祐兮乡贡进士,上海松江兮知府同知,
胞弟弥龄兮魁仕县令,儿子谦夫兮儒科及第,
官至南昌兮知府同知,孙儿王祿兮武功盖世,
武官帅府兮当大元帅,五世同堂兮家道兴昌,
竹林太公兮先魁和叔,笃学亲师兮文章重行,
不乐仕宦兮遂隐居终,寿九十二兮生有四子,
次子仲芳兮按察司使,中宪大夫兮处士彬夫。
少子祖芳兮字号双峰,开砩引水兮灌穿竹林,
造福乡民兮千古流名。仲芳三子兮名王跻寿,
字讳天民兮又号乐天,宁州同知兮奉议大夫。
竹林隐士兮尹瞻尹亮,孟暊孟暕兮跻寿公孙,
高官门第兮诗书礼乐,二公潜心兮理学通经,
同邑名儒兮与许士修,与方正学兮道义之交,
逊志齐集兮载入史册,正学先生兮遭灭十族,
痛师义亡兮遂隐不仕,读书敦行兮相勉布衣,
大夫闻名兮造清不见,君子之风兮傲骨流芳。
十里红妆兮源其竹林,竹林太公兮嫁女豪妆,
捣臼麦磨兮家档全嫁,前童塔山兮竹林嫁妆,
十里洋场兮长之又长。

古镇前童兮古村竹林,姻缘不断兮血统连亲,
明朝宣宗兮皇帝圣旨,召曰惟修兮工部主事,
营膳司使兮奉议朝廷,兄弟惟伍兮同朝为官,
绍兴当官兮后任山东,山东子嗣兮竹林寻宗。
爱竹品竹兮君子之魂,魂牵乡情兮竹林之梦,
同心协力兮乡村振兴,乡贤欢聚兮打造竹林。

割股救母
作者:王道首
竹林先贤大孝子,匾额授称小曾子。
琅琊王氏有王祥,二十四孝树榜样,
卧冰求鲤侍后母,忠孝家风自古扬。
康熙竹林大孝子,县尹赠匾小曾子。
儒家代表曾子孝,孝恕忠信匾额高。
竹林王族此荣耀,王族宗亲及仪表。
竹林孝子宗圣公,字为象尧孝恕忠,
割股煎汤进母药,母愈伤心泪涕表,
年轻十三知孝道,感恩之心乡里晓,
乡族知音义上报,竹林大孝道一道:

浙江省宁海县竹林村宗谱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竹林东大房庠生讳之屏字翰生公之子,讳宗圣字象尧王公,父及母陈氏俱年三十余始生公,公出身书香门第,良好的耕读家训教育,自幼天性温良,学儒醇笃,知书礼仪,忠孝节义,始有好食遇甘,旨必进思父母,稍长不与群儿嬉游,惟依依膝下,其父外出一日不见,再三问父之所往,见父归即喜跃迎应。
年仅十三岁时遇到母亲生病,奉侍周全超过成人,母亲病危时寝食不安,求医祈祷不见效果,日夜泣泪不知如何是好,得知良方私自割股肉煎成汤药,让母亲饮之。乡里亲人闻此举皆无不赞叹!年仅十三岁亦成如此孝义,实在难能可贵!后来母亲全愈知此事常视其股,即为孝子深感悌吟!自觉忍痛割股救母病,太伤父母之心。此贤孝之举超过常道之可谓大孝子。

至十九岁时遇父亲生病,宗圣孝子视之如母时服侍求医,族戚俱诫孝子毋再伤父心,且常护理日夜守在床前,经多方医治无效,其父卒。即号哀斃数次矣!悲痛欲绝治丧哀悼,不食水谷数日,众劝之食而不听,则亦持孝子哀号,孝子体母心,始稍稍饮薄粥,棺盖出丧,朝夕奔号于殡,所见者无不同情感叹!乡族公议请旌于司时县尹,俞公讳化鹏得知孝子生平事实,详请于督张公希良得匾曰:大孝子小曾子。时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也。
如此善举信誉,孝感天地,善扬神州,乡传百里,乡风标榜。

曾子乃孔子得意门生,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
由于母益孝天性所至与孝子之礼,至母亲长寿七十三考终。孝子哀悼失怙,殡葬慈母,常素服思念,视父母遗容若现若遗,从此渐渐得病,在母逝后七年而卒,年四十六岁,远近哀之,实乃可惜,在短暂生命中谱写出大孝子光辉灿烂人生!留有四子,开禧、开祥、开祐、开祜兄弟和睦,教子弟忠孝持家,树立孝善家风,动引孝子为仪表!

王定的名士圏
作者:王灵恩
南宋嘉定元年(即1208年),对宁海竹林村的举人王定来说,注定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节点。因为这一年,他历经多次闱试磨难,终于苦尽甘来,成功登榜,成为一名戊辰年郑自诚榜进士,圆了一个读书人至高的科举梦。王定成为进士这一年,正好49岁,这离他中举的那会儿,为此足足等待了19个年头。自此,他得到朝廷的封赏,被授迪功郎庆元府(宁波) 象山主簿,走上了他的仕宦之路,开始了他的精彩人生。

王定(1160--1250年),字敬睿,旧字君保,幼承庭训,年少聪慧。父亲王概,号西园老人,曾筑有一个植有数亩竹林的园林景观-----西园。后王定在西园旧庐之偏僻处,辟一读书静居之所,堂号云闲,成当时浙东颇负盛名之一文化地标。王定少习声律,终岁刻苦,毕生潜心笃学,穷经旨大义,求义理之奥,至老手不释卷,在当时有着继“理学先声”宁海乡贤赤城先生之学传人之谓。据王定之子王集在回忆其父生平事迹之《岁月记》所载述:“先君少刻志从烛湖孙公应时游,继从文懿蔡公幼学讲《春秋》。乐靖文定丘公崇素严毅,少许可驰书千里以礼延至,一见器重。暨莅官,所至有声。论国事则切于爱君,任言责则确乎不可夺。不沽直以取举,不阿匼以逢恶。言貌凝重,文词淳正,廉介自持。终始儒素,老屋瘠田,不事增益。投闲十五载,徜徉西园,自号云闲。翁性爱竹,环数亩置六楞石,其间即赤城先生所品题者。”

由于王定学识渊博,为官清廉,素履平实,政誉翕然,一直做到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因年事已高,王定上疏乞致仕,朝廷因他年德俱高,得请升直宝文阁,进秘阁修撰。正因为王定在朝时政声甚隆,平素道德学问上声名籍甚,用誉隆望重谓之也毫不过分。能朝野誉之,士林仰之,王公有焉。在一定意义上说,王定是宋代宁海先贤群体中一颗难得的遗珠。
王定本是一谦谦君子,生前与人为善,人脉甚广,谊属厚实,与名流名士时常诗文往还,极尽能事。所结交的除乡人郑霖、叶梦鼎、舒岳祥往来密切外,尤与当时如张磻、游佀等南宋朝的一批名重一时权臣或文士交谊甚厚,堪称一段佳话,皆有诗文为证。

《宋史》载有张磻的列传:张磻(?-1257),字渭老、敬夫,号松山,福州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由点检赡军,历官国子祭酒,权兵、吏二部尚书,权刑部尚书兼礼部,拜端明殿学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进封长乐郡公。后辞去官职,宝祐五年(1257)九月卒,赠少师。
张磻以朝议大夫、试尚书礼部侍郎兼给事中、同修国史、宝录院司修撰兼侍读、门生的身份在《祭朝议大夫云闲王公》中写到:
" 呜呼,唯公实世巨人,
烛湖之友,乐净之宾,莫可度量,如波汪汪,
莫可指摘,温如珪璋。内而仪刑,靖共其直,
外而莅民,肫切悃幅。其宽有制,唯权唯度,
其廉不刿,已约人裕。是以治绩,随其所居,
无适不宜,所立卓荦。挹之逾深,近之途远,
某水某丘,往而弗返。唯位之啬,唯道之伸,
遍曰后生,岿乎无邻。其齿其德,继踵卫武,
抑抑威仪,尚友千古。虽不慭遗,在公奚恻,
殄瘁之感,为时世惜。偕我冷官,以会于常,
逢人则说,借之声光。所以待我,尽掩余子,
苏于鲁直,曾与无已。世降俗薄,寥寥知音,
今其已矣,绝弦破琴。唯我怠惰,懵弗自觉,
岁年屡徂,书问不数。迨讣之来,仅能缄辞,
如此负戾,悯然自知。有寿有名,有子有孙,
公虽云亡,不亡者存。渠山之原,春日愁绝,
悠悠我思,衰顶满雪。千里寄奠,填膺壮悲,
临风遣之,涕泪交颐。尚享。”

张磻为人守正不阿,风采凛然,素以直言敢谏名震于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耿介之臣。张磻素仰重王定,性情相近,志趣相投,俩人惺惺相惜,对王定执弟子礼,故而王定寿终正寝,张磻情难自抑,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颇为精彩的骈体祭文。他在祭文中写到王定的为人时用“ 唯公实世巨人,烛湖之友,乐净之宾,莫可度量,如波汪汪,莫可指摘,温如珪璋”这样的字眼描述,是王定待人有度量、接物如温玉般的写照;对王定为官用了“其宽有制,唯权唯度,其廉不刿,已约人裕。是以治绩,随其所居,无适不宜,所立卓荦” 之寥寥数语评述,这无疑是张磻给同僚兼朋友的王定一个很高的评价,不难看出俩人的情份很足,其友情远远超乎一般的概念。

而游佀又是王定朋友圈中的一位圈内朋友。游佀(?—1252),字景仁,号克斋。宋果州南充人。嘉定十六年(1223) 进士。累官吏部尚书,入侍经幄,淳祐四年(1244) ,游佀自资政殿大学士、通议大夫、提举万寿观除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翌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1247年罢相归田。
这位游相是一位历经宦海多年的朝廷能臣,他与张磻、王定一样,皆是进士出身,都是当朝识高气直之士,有着德业为南宋名臣、道义为一乡师表的共同特点,因此彼此极为欣赏也就不足为奇。据传,当年参加王定七十大寿之“竹林七贤”的雅集中,就有游佀、张磻、史岩之等名士的身影。

关于与王定的交往,游佀在其《祭朝议大夫云闲王公》中写到:
"呜呼,余于东西之彦,岂无志同而道合者也耶?
顾思畴昔,识公最先,岁在癸未,余方入对,
顾思畴昔,识公最先,岁在癸未,余方入对,
一见倾心,形骸俱外。时当国者,意欲其留,
去而弗亟,公替其谋。及再造朝,公寻出守,
假道毗陵,留连诗酒。自是以还,兰好益坚,
公之懿行,余窃敬焉。更化端平,弥纶省闼,
不挠不随,令闻四达。擢居乌府,忠结主知,
谁与开边,公则沮之。议合则留,不合则去,
宁使东嘉,民歌襦袴。最胜公阃,事业方新,
中流勇退,幡然乞身。世降俗薄,罕遵礼典,
姱节芬芳,公独无玷。嗟予耄矣,晚方归田,
缅怀洛社,每叹各天。去载之冬,犹喜交讯,
新诗弹丸,笔锋遒劲。谓宜百年,以寿斯文,
岂期获麟,遽以讣闻。吁嗟斯人,不可见矣,
尚继高风,庶几无愧。幽冥之中,公其闻之,
薄奠寓哀,公其吐诸。呜呼哀哉,尚享。”
落款是观文殿大学士、奉直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游佀。
游佀在文中叙述了当初与王定 “一见倾心”, 彼此对眼,声气相投。忆及王定刚出任知府,便顺道造访游府作别,俩人推杯换盏,诗兴大发,泼墨题诗,留下“留连诗酒”的隹话。他盛赞公有 “议合则留,不合则去” 的刚直秉性,所履之地,政声誉然,百姓称然,“宁使东嘉,民歌襦袴” ,正是他出任温州知府施行善政受民称颂的真实写照,这与中国传统士大夫一以贯之所秉持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而在他事业鼎盛时急流勇退,反映了王定绝不迷恋权位的为官之道及处世风格,称得上是一位有风骨有情怀正直的士大夫。也正由于此,王定赢得了当时一批士人的追随,其道德学问和为官操守,足以影响到此后南宋后期包括郑霖、叶梦鼎、舒岳祥、杨景绮及陈耆卿、吴子良等一大批士林中的饱学之士。
竹林有七贤,历史造就之。人以群分,士有阶层,近朱近墨,秉性使然。王定喜竹,竹有直节,物我互映,品质自鉴。王定有其高洁的士人情怀、廉能的为官品质与耿介的人格魅力,除了家学渊源与自身砥砺之外,也与他的朋友圈不无关系。他那近百年出彩而不凡的人生,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为家乡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先贤而感到自豪。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从罗适到王定再到郑霖、叶梦鼎、舒岳祥等,宋代宁海的人文谱系,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宋代理学传承脉络与光大路径,王定恰恰是站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口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传承者和光大者,他赓续了“理学先声”、“浙学先河”罗适的重要理学思想,对宋末及明代理学的繁荣勃兴起着不可或缺的衔接与桥梁之贯通作用。
站在历史维度观照,人文宁海,确实不应忘记王定。
宁海电信局 王灵恩
2018.8.2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