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建王氏名乡望族---南安金坑(原创十五)

2018-07-30 10:50:07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第十三篇  社会文化
 
     (四)村谈巷议
      ●和铺村名
    和铺这个村名,县志载:“县西南十五公里(图一)。在宋为兴集里,统于唐兴乡。......乡有十八:......曰和铺。”但在“营建志”说:“提学王振熙宅在深坑户铺乡。”清末民初诸多族谱则写“豪铺”,这样出现了三个和铺:和铺、户铺和豪铺。
我查一资料说,早时和铺村民较为豪杰、急公好义、大方爽直,故称豪铺。和铺是深坑第一大乡,清朝、民国时经济条件较好,在“东西佛”事件及与邻村纠纷中,出了一些急公好义的人物,他们有侠义意识,处理事件果断,也较令人信服。外地人一般叫“和铺深坑”,就是这个原因。和铺是深坑十三乡之一,这种称呼说明当时和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深坑起着特殊作用。上年纪的人也应该记得,早期,每逢杨梅成熟,好多人都去和铺吃杨梅,你随便到任何地方吃杨梅,没有人喊你不准吃,只是准你吃不准你拿,这是事实,这同其他地方不一样。后来方言谐音“豪”同“和”音一样,变为和铺,但也有其含义,即和善为人也!
     (王文树 收集整理)

      ●旧闻逸事
       鼠 疫

      南安县志载:“光绪23年(1897年),大疫。初,鼠疫自十六年由粤省沿海一带转染至厦门、泉州,蔓延南安,无处无亡。原其疫气所发,鼠先受毒,鼠死而人染其毒气,遂发热发痛。口渴眼睁,手足抽搐,一二日或四五日即死。自光绪中年至民国六年,无年无之,计阖邑死有数十万人。”
     县志所载,确有此事,深坑在民国初也屡屡发生鼠疫,时人成为“老鼠症”。和铺有两位老人亲身经历,讲及此事,无不惊心动魄。儿时上小学,经过大樟脚,溪墘自然村王台蜜是个五保户,我曾问他:“为什么你是‘五保户’?‘五保户’是什么?”老人讲起往事,老泪纵横:“少年人,你年少不懂事,我无子无孙,靠政府照顾生活。”接着讲起民国初和铺发生鼠疫之事。当时几年中屡屡发生,每见老鼠大量死亡,人们惊的要命:老鼠死那么多!老鼠症又来了!患者先是发热口渴,大量喝水,接着继续高烧不退,手脚乱抖,满面通红,无法言语即死亡了。王台密家住溪墘,他说当时人口四百人左右,其房柱人口即超百人,是所谓“龙房虎柱”,遭此大疫,短短几个月,即死掉七十多人,接着疫情平静了,可也是陆续有死人,虽然症状不太严重,也只能苟延残喘,多活几天而已。在这场瘟疫中,他失掉妻儿兄弟,孑然一身。
     这件事让我留下极为深的印象,后来在学校代课,曾问顶乡一位老人王鼎渊。他说那时台可怕了!可怕到什么程度,早上,有人发热了,要大量喝水,赶快上山挖竹根或什么退热草药回家煮水喝,可是根本无济于事!接着病人手连碗也接不住了,陷入昏迷,几天之内即宣告不治。亲人赶快准备后事,可是死者刚埋葬不久,又有人染上,症状相同。虽然懂得鼠疫会传染,在当时极为落后的卫生环境下,无医无药,只懂接近病者或死人时,先和烧酒以驱除毒气,然后再接近病者或死人。往往今天送死人,几天内被人送。整个村子天天有死人,高潮过后,鼠疫逐渐平静下来,后期无死人了,可整个村子人口稀少,田园荒芜,有些房柱人口骤减,严重者甚至绝后。

     虎 患
     1949年前后几年中,老虎屡有出现伤人不少。以致当时许多地名与老虎有关,如:虎岩崆,虎祠堂等。
     当时,和铺也被老虎咬死咬伤很多人,夜间,无敢出门,老虎甚至接近农民宅院。石湖口自然村有一妇女因天气太热,开窗口乘凉,不了老虎竟冲入,咬起人就跑,后面众人呐喊,手持各种工具,但无人敢向前。老虎把人拖到溪边沙滩上吃。后来人多追来时,人已尸体不全了。
     顶乡有一老人上山牧牛,还未黄昏即驱牛回家,可是老虎埋伏在石梯头边,猛扑上来,咬住老人的脖子布房,牛们吓得尿流屁放,呆立不动。后边劳作的人们看见,一齐出声大喊,老虎放下人跑走了,可怜老人被咬断喉咙,早已断气了!
     老人们讲,老虎都在黄昏到天亮时活动。这也符合老虎的行为,因为它是夜行动物,夜间出来寻找食物。老虎动作敏捷,无论是高是远的地形,一般难不倒它,据说当时有人上吊自杀,爬上橄榄树垂下来,还离地很高,可还是被老虎跳上去要下来吃掉了!
     在当时,还有人打死一只老虎。但解放不久,老虎即绝迹。虽然无虎了,可是与老虎有关的地名、典故还是在民间流传。
    (王文树 收集整理)

      ●钟崇大厝传奇
      金坑十六世后林开基祖王钟崇,于清康熙年间从砖仔埕分拆出来,分居后林(现名旧圩)。钟崇从小聪颖,具有艺术天才。他从小学演戏,演技出色。后来自己组建戏班,自做班主。他的戏班闻名于泉州府周边地区。当时泉州府刺史陈弘谋,筹建泉州府贡院,缺乏资金,出面邀请王钟崇捐资。王钟崇一口答应,建贡院的大部分资金由他自己负责。贡院竣工,泉州府刺史陈弘谋亲自送匾“乐善好施”,并呈报朝廷。康熙皇帝下旨褒奖,并赐建厝时可按大夫第起。所以钟崇大厝是泉州南门外最高等级的民居。钟崇大厝属五间张双条护掛后落的古民居,大门高8尺4(平民厝大门高7尺2),大厅高比平民的厅高出4尺,俗称“美女坐闺”,大厝坐西看东。从此,钟崇戏班的声誉越来越好。福建省府调该戏班到福州献演。演出成功后回乡,坐船过乌龙江。船到江中,突然乌云遮天,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眼看就要翻船。班主王钟崇忽然想起一年前到泉州仙公山运梦,梦中的仙人给他一句话:“鼓陈(响)三千人,死在乌龙江。”钟崇立即跪在船上,向天诉求:“若能保全船人平安,自愿投江自尽!”一时,云散天开,风平浪静。钟崇用演戏用的红绸带系腰投江自尽。戏班演员把钟崇的尸体运回厚葬。
      钟崇大厝现存最珍贵的构件是大门边马贵石雕属清代早期浮雕。虽经风雨侵袭,有些风化,但依稀可辨。刻有八骏马、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埕前还排放着清初的石湖和早期脱谷用的石土笼底座。
    (王国轩收集整理)

      ●席厝街仔的来历
      席厝街始建于清初民国初期,距今约有110多年历史,街道分东西两侧店面,所有店面均为杉木青瓦结构,而每间店面都配有窗口平台,如是一条拥有综合性的农贸市场,经销多种物品,如设有医药房、粮油食品、碾米加工、甘味食杂、蔬菜鱼肉、饮食餐点等等。街道还配设果子销售埔,每逢农历四月杨梅起连接桃李以及其他水果都在这里集散买卖,当时市场堪为一片热闹繁华景象。
     席厝街随着历史的变迁,只尚存几间原先店铺。现有重新改建成的有加油站、石材加工厂、超市、杂货店、五金建材配件店、木材加工店、金坑基督教堂以及民居楼房等,可谓百年老街民情依旧。
     (王振帮搜集整理)

       ●石蛇传说
       石蛇,自盘古开天地,即蟠踞于金坑石蛇村西陲的溪湾边,雄壮为二特长大石,称之雌雄双蛇,中有一较小长石曰小蛇,三蛇雄列胜景天然,举世无双。历经代代风雨,频显威灵、庇佑黎庶,故村中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物阜人康。今逢盛世,庶民思念三蛇恩泽。故今仅引几则史传故事,以表思念,以证其真。

      托梦择址
      石蛇村始祖直轩公(以下称先祖),早时居住下庄村(现西庄村),家中地少、粮食产量低,且又常年的天灾人祸,三餐难以糊口,日子非常艰辛,度日如年。更甚者,村里还有人不讲事理,无端生异,欺小霸弱,善良的先祖饱受着无尽的苦楚。忽一日,先祖在睡梦中得见一位面容慈祥,手持拐杖的老者,近前告知先祖:“若要兴家业,跨溪择福祉,万事皆无惊,石蛇是仙踪。”先祖梦醒后,细细反复思量,顿时恍然大悟,深知此是土地爷显灵,提醒自己要排除阻难,跨溪择取新居,家业才能兴旺发达。这真是一语化万机,柳暗显花明。于是先祖明智抉择,举家搬迁至霞壁山西南边安家,并敬号西边的石蛇为村名,即“石蛇里”。拥有新居的先祖在这片珍贵的热土上,披荆斩棘,垦荒造田,奋发图强,勤耕唯读,积德行善。果然苍天不负有心人,石蛇里由小渐大,由弱渐强,人丁逐渐兴旺,事业蒸蒸日上,风生水起,日新月异,前景喜人,先祖也自感欣慰,并在金坑这片金子般的土地上拥有了一席之地。赢得了金坑众宗亲的好评和支持。从此,开天辟地的石蛇人挺胸阔步走上了宽广的大道,突飞猛进。

      钎子孔印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村民异想天开,胆大妄为,想开采石蛇石建房子。他带着采石工具来到石边,狠力挥着铁锤,开始他的工作,可没过几分钟,铁锤却莫名其妙地从鼻尖滑过,他以为是自己工作不小心所致,硬着头皮继续蛮干,突然他觉得眼暗头昏,肚中阵阵剧痛,双手酸麻,连铁锤也掉在地上,慌忙中他急忙收拾工具溜回家中,再也不敢打石蛇石的主意。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村民凿过的三个不完整的钎子孔,也许它正默然地诉说当年那不该的一幕。

     世卫标志
     蛇、灵威显赫又温驯如鸽,万物通灵,济世卫生。上世纪四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选择世界卫生组织标志。几百位各国卫生代表,聚集联合国总部,代表们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反复认真的对比,精细甄选,一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志的图案由:蛇、拐杖、绿叶三部组成,其创意独特,图案精巧,寓意深远,堪称举世一绝。蛇在世间万物争雄斗胜的竞选中,它春分得意,独占鳌头,夺魁揽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标志。此是世间中的一大奇迹,令人称快。同时,它更雄辩地告诉人们:世间万物应是心灵相通、生息相连,互为依赖、同生共荣,这正是大地自然万物繁衍生息之必然。 正是:石同天地长永共,蛇遨四海结祥云。
    (王家河搜集整理 )
 
     ●顶溪园黄金石的大哥公
     在紫星村顶溪园石前的黄金石有个洞,曾经住着“一见生财的佛(俗称大哥公)”,据说凡有人来到他洞中睏梦者都很灵验,都真准确。凡梦见的事,第二天定会真实兑现。据说,曾经有一位赌博的赌棍睏梦见“士、士、士再格来”,第二天上场赌博,庄官真的连续三天都摇“红士”,赌棍收入不菲,特买来糖粿、炒米粉、草鞋等贡品来到洞中大哥公坛前叩谢。因村内百姓睏梦后实现的都买来贡品,供奉“大哥公”。村民谁家需要糖粿、炒米粉,只要在坛前断叩有杯,便可拿去吃、用,又无需返还。然而,因当时能采石头,把好端端的黄金石大块石头炸开采石收入为己有。大石已经采后,村中一度大欠安,大哥公整天哭哭啼啼诉说无处安力。村民在其原石旁,用石头棚盖起一座石屋。供大哥公栖息之所,如今每逢年节,家家户户自发来到石屋(宫仔)敬奉“大哥公”。

      ●天子居
      在紫星村顶溪园自然村的地名叫猪肚墓,有一个天子居的石室厝。说起该室有一段传说。据说宋末,因奸臣欲夺皇位,招兵买马,贿赂同党进行叛乱。宋帝见势不妙,即携带两幼主,从京都逃出,经福州逃到泉州,知州田子真与蒲寿庚怕被牵连,即紧闭城门把宋帝拒之城外。陆秀夫、张世杰无奈保护幼主从紫帽古道往广东潮州方向逃跑,至猪肚墓时已是傍晚,在人饥马困的情况下,便在一岩石下的石室停歇过夜。次日,再往潮州方向逃跑。
      明代金坑有识之士以皇帝宠居此室为荣,故把天水室勒石“天子居”作为纪念。直至八九十年代因开山采石,“天子居”石室亦难逃一劫,遗址不复存在。
    (王金福搜集整理)

      ●阿弥陀佛石的由来
      紫星村顶溪园自然村有一地地名叫后坑溪的右侧有一块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的大石。只因开采石料时被人打掉“南无”二字,余者“阿弥陀佛”四个大字历历在目。
      提起此石系有一段来历。相传该石的对面吴罗山半山腰有一座小姐墓。据说是下葬一位尚未出嫁的妙龄少女,因失恋而害相思病而亡。死后念念不忘人世间男女恩爱之事,便在中午、傍晚来到后坑溪水中,脱光衣服洗澡,由于她生得标致,迷惑了不少路人,特别是年青小伙子,见到她更是忘掉手中的活。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土地公便大声叫,喊人们赶紧离开,赶快回家。后来,为了使人们不受其害,便请来道士镇刹,并依溪边大石刻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从此,再也没有看到漂亮女子在洗澡了。而旁边还有不少小字,因年代久远,字迹也看不清。
    (王金福搜集整理)

     ●棠棣之花  青龙抱柱
     相传金坑王闲斋任常宁司训之职时,年迈六十多岁尚无后嗣。与其结为金兰的苏紫溪、陈紫峰二好友劝王辞职纳妾。为了香火不断,王果真辞官回乡求子。但年老了,谁人肯嫁给他呢?无奈之时,闲斋公便收到仙公运(托)梦。仙公托出“唐地之花,青龙抱柱”。是年,刚好闲斋公六十四岁,适逢当年晚稻收刈后,南安竹口唐厝一农夫携带二个女儿挑晚谷来到闲斋公所在地的紫星祖厝自然村纳租。二个刚涉世不深的少女见到陌生人好不别扭,又不便乱坐,便各自攀附在厅中的木柱,刚好当天二少女身穿自家制织的青色布衣。闲斋公见状便联想托梦的“唐地之花,青龙抱柱”就是眼前的少女。立即唤来侍从,递烟沏茶,热情招待纳租的农夫。茶后,闲斋公自叹无嗣之苦。农夫说愿将二女由其任选一个。长女死活不肯,年方十八岁的次女则说,如姐不要,我要。后便嫁给闲斋公为妾。婚后第二年,便生下一男,取名承箕,学名维肖,号紫南。后考中了奉直大夫沅州知州,王紫南又生下十个男孩,中五个举人,三个中知州。
    (王金福搜集整理)

      主编:王国钧  副主编:王家利
     (编者声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私自引用、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