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建王氏名乡望族---南安金坑(原创十二)

2018-07-17 10:37:43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第十三篇  社会文化
 
     (一)胜境寻芳
      ●儒道释荟萃紫帽山

      程 钟
      紫帽山拥有道家胜地、僧尼经场、学子书斋等诸多文物古迹,历来是儒、道、释争相经营的钟灵山岳。位于紫帽山左峰之阴的“金粟洞”,志载唐建:“金粟崇真观”。相传唐朝道士郑文叔(号元德真人)在此修炼,有点粟成金的法术,故名。北宋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在仙班中颇有地位,金粟洞附近就有两方嵌有“紫阳真人”的“心”字崖刻。宋隐居在武夷山修道的著名道士白玉蟾也慕名而来,并赋诗吟咏。宋另一道士黄去华亦在此修道,有诗云:“文叔何心开罔象,去华有意续天工。”据说五代紫霄真人也在此留下足迹。如此众多的著名道士到此云游修道,说明紫帽山是道教景仰的地方。连宋宁宗也御笔亲书“金粟之洞”四字,并勒于石,足见金粟洞早就负有盛名了。
      五塔岩,山巅有三岩石并峙,西为定光岩,中为九州岩(唐末徐道人创奉泗州九神像,故又称泗州岩),东为灵水岩(北宋建龙水寺,洞中有“灵水古禅”崖刻)。南宋时于龙水寺前建石塔五座,故又名“五塔岩”。
古元(玄)室,明代道人吴云靖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建,山上有一小丹丘,乃云靖修炼处;小丹丘北山坡有一石洞,曰“一真洞”,乃吴云靖闭关之所。左峰为吴脱骨瘗处,有两米左右的圆柱立于方型墓座上,如此独特的道教墓葬,在泉州地区实属罕见。
      紫帽山南麓有两座山丘,一曰“铁灶”,一曰“铁丹”,中为“悟道岩”。此处未曾见史乘记载,亦未听过古老传说,也不见神仙踪迹,然其名颇有仙家修炼悟道之神韵。
      佛教在紫帽山的历史也很悠久。唐朝垂拱三年(687年)在东北麓龙首岭下首建“安福寺”,元代至正间僧智妙重建,明洪武、正统、天顺间相继修建、扩建、移建。寺中佛像异于其他寺院,据说乃唐代造像。
西南麓灵应岩下,唐天祐年间(905-907年)) 僧善操初建观音院,宋治平间(1065-1067年)赐名普照,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改为寺,清末民初南少林拳师、名僧妙月和尚重建。寺旁有亭,名曰“归云亭”,俗称十六脚亭。今亭已废,普照寺已重修。
      鲤城江南曾林村南半里许,唐天授元年(690年)僧从展建保福院;南唐保大七年(940年)僧雪证重建,改名尊胜院;宋建隆三年(962年)毁;元代元统间(1333-1335年)僧定山重建,再毁;明洪武间僧远山重建,并改名“保福寺”,寺湮没久矣。
      在通往紫帽山顶峰的古道旁西边一里许,五代梁龙德间(921-923年)王审邽建“荐福院”,宋治平年间改名金地寺(又名金地院)。寺前有座石板桥,桥在金地寺前,故名“金地桥”,当地群众称为“虎跳桥”。寺院已废,石桥尚在。
      除上述几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建筑外,在南麓秀林山还有一处相当规模的“露天佛寺”。山上有三块巨大花岗岩,分别刻有三尊佛像,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右为大势至,周围岩石又凿刻多方佛号经偈。另一处镌刻朱熹楷书“佛国”两字,字径三尺许。秀林山有如此之多的经文崖刻和佛陀造像,无疑为这座山岗平添了浓重的宗教气氛,令浏览者如临佛国。
      自唐宋以后,就有俊彦硕儒上紫帽山,在水碧山苍、风光秀丽的地方结庐发奋攻书。
      唐大历间(767-779年),欧阳昌建别业于紫帽山龙首岭,其子欧阳詹少时曾读书于此。贞元初,詹之父母、长官以及朋友相约在此,劝说詹上京赴举。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中举甲第第二名进士,荣登“龙虎榜”,后舍别业为“妙峰堂”,或称“欧阳詹读书处”。
      珠明院与妙峰堂仅隔道山岗,建于五代,志载郡人蓝丞、赵诚、宋宜、陈侁读书于此。四人先后登利,官至列卿,乡人荣之,建“四卿堂”于上,后人称珠明院为四卿堂。
      名山西北麓,有明傅夏器、李廷机设馆读书。傅于嘉靖廿九年(1550年)中会元,李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亦中会元,一馆两会元,史传位佳话。据说后馆改为寺庙,笔者曾多次走访寻觅,请教方家、长着均不知详址,史籍也不见记述,故难以引证(编者注:疑为半山宫或观一音阁)。
      在金粟洞下,古元室顶的小丹丘有三间小屋、一个凉亭,紫峰先生称小丹丘:“泉之紫帽窝也!水抱山环,冬温夏凉,学修真者居之。”明正德十年(1515年),先生偕其族弟陈让、子敦履寓住小丹丘读书。
      李仁,号一泉,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在紫帽山南麓虎穴灵显之地一私塾为师,其弟子多数为泉郡名士。死后葬在石蛇(石泉)村的山坡上。群徒成名后,在其墓地及塾地附近建造一六角亭纪念。并由张瑞图书写“拱笔”二字于两块青石上为亭之匾额。按原旧时书写排法应是自右而左,笔阵雅观。后亭重修,却将两块青石匾字改为从左而右。这一改,笔势便觉不妙(亭及匾字尚存)。
      此外,榕桥李草吾、深坑王振熙也是钟灵山岳孕育的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李之妻黄宜人和王振熙的坟墓,分别在紫帽镇的张园村和金星村。
      这些先贤寄居名山发奋攻书,后均功成名就,成为一代英杰。而历代缙绅雅士来紫帽山,或寄离卜居,或遁迹避世,或游览名胜。他们吟诗作赋,著书立说,留下大量佳作,为名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儒、道、释三教之所以能在紫帽山长期并存。宋代泉州太守叶廷珪在《海录碎事》对清源、紫帽二山的评价是:“清源之奇以石,紫帽之秀以峰。” 明朝泉州才子陈紫峰则有:“清来源水寒生北,紫染帽峰秀出南”的精辟概括。清人张云翼认为:“紫帽与清源对峙,其秀以峰胜,雄耸,尤可观海。”说明紫帽是座山苍水碧、钟灵毓秀之名山,深受人们崇尚仰慕的山岳。
     (摘自《泉州晚报》1997年8月)

     ●紫帽山名泉“狮涎”
      程 钟
      位于紫帽山西南麓的灵应岩,状若雄狮,“狮头”有一泉眼泌出泉水,犹如狮嘴唾吐津液,涓涓细流,经年不息,可供附近普照寺10余僧人饮用,即使数百上千香客参与佛事活动,亦仅靠此泉,可谓奇矣。
这口泉水味极甘冽,炎夏酷暑饮后,冰凉爽身,可降温消暑。据当地群众称,中暑感冒后用这里的泉水冲泡金粟洞“佛手”茶,饮用几次即可痊愈。若用此泉煎中药服用,效果更佳。
      紫帽山有如此奇妙的自然景观,引起各方人士的极大兴趣。福建省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蔡其矫来此游览,即兴书题“狮涎”二字,日前由普照寺僧人常驾法师雇石匠将它镌刻在岩石上。站在“狮嘴”上沿着山峡泉涧往下看,只见水口有一小丘,形似小犬,群众称之为“狗仔吠金狮”。举目远眺,晋水滔滔奔向东海,泉南公路车水马龙,丰州村镇高楼林立,九日山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向东循山径拾级而上,则是紫帽山主要景点金粟洞和凌霄塔;向西过太平岭沿蜿蜒古道可抵南安名胜五塔岩;狮峰下左侧便是归云亭(俗称十六脚亭)遗址和唐代天佑中僧善操建的普照寺,近代高僧妙月禅师曾重建并住锡该寺,垦荒耕种,念佛研艺,练就双拳铁沙手,号称“铁罗汉”,名闻遐迩。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紫帽山平添几分神韵和灵气。
    (摘自《泉州晚报》1996年12月7日)

      ●南安“理学文宗”王振熙
     清代探花黄贻楫曾应邀为北京的泉州会馆题联云:“清紫葵罗钟涧气;蒙存浅达有遗书。”这副对联若是对泉州不熟悉的人看了,恐怕会一头雾水,他们不知道这对联中其实隐藏着泉州古代的“四大名山”与“四大名书”,“四大名山”即清源山、紫帽山、双阳山、罗裳山;“四大名书”即蔡清的《四书蒙引》、林希元的《四书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王振熙的《四书达解》。对联仅用14个字,便道出泉州“地灵”、“人杰”的特性,堪称佳作。
      不久前,记者听闻在紫帽山一带有不少与《四书达解》作者、明代“理学文宗”王振熙相关的古迹,于是动身前去查探。结果发现,金坑王氏家庙、和铺村池亭角祠堂、下美后祠堂等处,不仅有这位理学大儒留下的古物,还流传着各种以之为主角的有趣传说。

      明初始建的金坑王氏家庙
      金坑,俗称“十三乡”,现包括6个行政村(紫星、东星、下洋、席里、和铺、竹口),横跨晋江、南安两地。其中紫星村属晋江管辖,其余5村则隶属南安。
      金坑人绝大多数都姓王,其开山始祖为默公,是开闽三王中的王审邽的第十七世孙。据《金坑古今》一书介绍,金坑三世祖国瑞公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时,开始兴建王氏家庙,这个工程一直持续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才宣告竣工。所以,如今我们见到的金坑王氏家庙已有620年的历史了。
金坑王氏祠堂管委会会长王特别告诉我们,金坑王氏家庙至今仍保留着它在明朝始建时的规制,为歇山式二进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天井、正厅,两侧有厢房。家庙北承乌山,南至纱帽山,聚山水之灵气,传说此地还是个“卧牛穴”。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壁、廊、脊等细部精致的装饰……走进位于紫星村的金坑王氏家庙,仿佛时光倒流了600多年,那红砖墙裙、木匾额、饰以花纹的瓦当,原汁原味,沧桑中更透着一种撩人心弦的历史质感。在家庙大门上,我们看到了写有“理学乡贤世胄,忠臣孝子旧家”的对联,毫无疑问,金坑王氏都以理学大儒王振熙为氏族骄傲,否则也不会如此醒目地在家庙大门联对中点出他在理学上的贡献。
      迈入家庙,你可以发现更多与王振熙息息相关的古老物件——皇帝御赐的“圣旨”牌、兵部侍郎左懋第题写的“理学文宗”匾额、福建巡按御使陆梦祖所题的“会魁”匾额、“中宪大夫”横匾……左懋第是王振熙的门生,他在朝中为官时,将王振熙任职时的德行、政绩,如实奏明皇帝。帝深受感动,遂封金坑祠堂为“特祠”并赐“南宫特祠”匾额。现如今,从金坑王氏家庙中高悬的对联“福省开闽第一,南宫特祠无双”亦可看出。
金坑王氏历代以来名人辈出,除王振熙外还有诸如王以节、王承箕、王孟遴、孙铨遴等,都是在《南安县志》中留名之人。

       村内的王振熙大墓
       《南安县志·卷29》载:“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金坑人……(明)万历庚戌(1610年)会魁,官至山东按察使。”王振熙离世后,人们还在南安县学朱子祠后建专祠奉祀他。那么,王振熙葬在哪里呢?
      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委员、金坑王氏祠堂管委会理事王振尧称,王振熙过世后就葬于紫星村内。我们从金坑王氏家庙沿着乡道驱车行驶不出2公里,果然见到一座大墓,坟丘成圆形,据说以前周围是用砖砌成的墙,后来修缮时用水泥浇灌了一遍。墓上覆盖着龟形纹案,前面的拜埕是半圆形状。村里人告诉我们,这就是王振熙的墓。在大墓的边上,还立着一块石碑,这是王氏后人所立的“先祖王振熙德政碑”。村里人还称,此墓最初还有三级埕台,且墓前有石牌坊,只是时过境迁,现在看不到了。而当问及墓中是否有墓志铭时,村民们则都答说不清楚。
      王振熙墓碑上的字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已无法辨认。但据王氏后裔称,这墓并不是王振熙和夫人傅氏的合葬墓,里面只葬有王振熙一人。离王振熙墓不过一箭之地外的道边,竖着一块大石碑,据说,这石碑是王振熙的原配夫人傅氏的神道碑,仔细看上面的确有“……公配封淑人孝肃傅氏神道……”等字样。照此看来,傅氏的墓应该离此不远,附近村民也称,傅夫人的墓就在不远的山里,不过具体地点却不清楚。

      故居存有“皇天诰命”圣旨牌
      除了在各地当官那段时间外,王振熙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南安和铺村,和铺池亭如今还留有他的故居。这是一幢典型的闽南红砖建筑,燕尾翘脊,大门口高挂王振熙的“会魁”匾额。和铺村的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在这故居中有三样“宝贝”:一是大门口陆梦祖所立的“会魁”横匾;二是明代大学士张瑞图为王振熙故居亲笔题的“总宪第”三字;三是皇帝亲赐的“皇天诰命”圣旨牌。这块圣旨牌据说是因王振熙一生为官清廉,为朝廷修德政,其夫人傅氏因而被皇帝下旨敕封“诰命夫人”,这一事迹也被载入《南安县志·王振熙传》。据介绍,振熙故居(即池亭宗祠)在民国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曾几度被烧毁,但是这块御赐的“皇天诰命”圣旨牌却毫发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村里老人称此乃“奇观”也。村民表示,不管是牌匾还是圣旨牌,挂于振熙故居中就是为了让见者思其才,思其能,既显耀祖宗之荣,同时也激励后人奋发。
      有意思的是,尽管王振熙是和铺村内最有声望的一位历史人物,但据传其生性随和、不摆官架子,所以和铺村人现在还亲切地称呼他为“和铺老爹”、“王老爹”。关于“王老爹”的传说在当地有许多,如田芷读书、悔写休书、受粥息讼、智判婚案等,故事性很强,流传甚广。

       充满“理学味”的对联
       “王老爹”一生著作颇丰,有《澹宁斋文集》、《四书达解》、《学庸达解》、《易经达解》等,还为《南安县志》作过序,于理学研究贡献很大,被尊为明朝理学家,与蔡虚斋、陈紫峰等齐名。明朝皇帝曾赐其“理学文宗”四字。
      就在我们瞻仰振熙故居时,有人相告称,“王老爹”还把一件“宝贝”留给了其住在下美后的小儿子,那是一副颇具理学味道的对联,对联如今就收藏于下美后的王氏祠堂内。这消息令我们振奋不已,能一睹理学大儒亲书的理学联对,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呀!
      我们在下美后祠堂中细细观摩这副对联,上联书“有为莫若耐,耐热耐冷耐惊忙耐挫折耐扳援,聋耐哑耐,一片冰坚”,落款为“澹宁居士晦生题”,这表明是王振熙亲书的;而下联“受用莫若省,省想省言省豢养省营刺省交游,觉省梦省,满湖水止”的落款则是“通家晚生龚天池书”。
      王振熙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榜的进士,而龚天池是崇祯十年丁丑科(1637年)刘同升榜的进士,两人年龄相差较大,是如何聚在一起写对子的呢?原因可能就出在“通家”二字上。古代所称的“通家”,大多指世代交好之家,亲如一家。龚天池自称“通家晚生”,那他应是以王振熙世交之家晚辈的身份来写这联对的。
透过对联,两位明朝进士互释理学。王振熙的“耐”和龚天池的“省”,都是他们在人生阅历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思索,也是他们对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的一种另类诠释。两位历史名人利用对联隔空研讨理学心得,难得一见,这副对联当之无愧是个“宝贝”。
      王振尧笑着对我们说,在金坑,“宝贝”其实还有很多,像在下洋村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六角亭,内奉睢阳公,虽建于何年不详,但亭内墙上嵌碑一方,载及明代重修,亭上横匾“拱笔”二字是明书法家张瑞图的真迹;和铺村有一株大樟树,已列入“古树名木”之册,树高35米,6人合抱有余;还有龙船石、观音石……
“如果你有一双会寻宝的眼睛,那么这里有很多惊喜在等你。”
     (摘自“泉州网” ,金匀整理)
 
      ●金坑情深(组章)
      王忠智 
      站在王氏家庙前
      午阳激情万丈,燃起神圣的香烟,缭绕祖先不灭灵思;山谷溢满欢乐,以千寻磅薄之势,海阔天高蔓延王者风范。
      冬祭的场面是壮观的。筵桌一字摆开,从门前铺到大埕,直至田野,站立的都是王氏后裔。
献上三牲五牲,五果六斋。披上红绶带,点起三炷香,跟着主祭司仪,将万千缅念高举额头,将无尽感恩化在一片礼拜中。置身于此,不由你不热血涌动。
      紫帽、大帽、乌山,三山有礼;紫溪、松溪、梅溪,一水流芳。
      开山始祖默公,带领列祖列宗,检阅了今天的盛况。
      时光倒流,历史质感醇厚。沧桑中,一波波亮闪辉同日月,穿越时空,回旋天地。
      生命永续潺流,树高根深,绿荫十三乡。将庞大谱系,铺向更加辽阔,走向更加澄明的世界。
      皇帝御赐的“圣旨”牌,“南宫特祠”的巨匾,兵部侍郎题写的“理学文宗”匾额,巡按使所题的“会魁”、“中宪大夫”,横亘历史烟云,熠熠生辉。历史无愧于“福省开闽第一,南宫特祠无双”。昂视天空星辰闪烁,俯瞰庙宇庄严,直逼灵魂的震撼。
      目光流连于红砖赤瓦、燕尾山墙,壁廊、走脊、墙裙、瓦当,那些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建筑精灵飞舞。几分生动,几分诙谐,于微细处见功夫。
      原汁原味。浸润于南渡晋人的中原遗风,沐浴海滨邹鲁人文光华。“卧牛穴”好坐位,好风水,北承乌山,南延纱帽山,畅享山水之灵气,醉饮日月之精华。由外及内,堂而皇之大家之气魄。
      “公孙五举三知州,兄弟一朝两大夫”。古往今来,异彩纷呈,装扮门楣都是英才俊杰。王振熙、王以节、王承箕、王孟遴……,《南安县志》赫然在目,名人榜上流芳百世。
地灵人杰,后昆辈出;勇立潮头,自有王家好男儿。金坑儿女志在四方,以骄人业绩回报故土。王振通、王鼎铭、王罗娜、王鼎荣、王志明……
      金坑人创造金坑奇迹,金坑处处都是美丽乡村。昔日低矮破旧平房,早已销声匿迹。映入眼帘是绿树掩映,繁花相伴,鸟音和鸣的高楼别墅。满山遍野的果香,纵横阡陌的稻香,沁人心脾,漫漶在宜家宜居优雅情趣中。
金坑——石蛇,脐带相连,血脉相承。如今循着这条母性河流回归,我流连忘返。烟花爆竹声中,看到一个名门望族的七彩江山,听见列祖列宗满意的笑声以及殷殷话语。
留“理”人间
      格物致知,考察客观事物,得到普遍规律,由具体实践总结出抽象理论。这是我的祖先王振熙,700多年前就为我们揭示的中国古老哲学的深奥之理。
      浓眉开阔,天庭饱满,器宇轩昂,双眼炯炯有神,从眉宇间透析无限机理。把视野放牧于名山大川,额头顶立天梯直上云天,机灵中带有几分淡定与从容。
     回眸清代北京泉州会馆对联:清紫葵罗钟涧气,蒙存浅达有遗书。倘佯在“四大名山”上,浸润在“四大名书”中,油然升起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执着,对祖先的敬佩。
      历史模糊了沧桑的过往,但沧海遗珠总是益发璀璨夺目。《四书达解》、《学庸达解》、《易经达解》、《名贤列传》,篇篇流淌工于理学心血,让你拨云见日,顿开茅塞。明皇帝御赐《理学文宗》,足见其对理学贡献。
走进王振熙故居,和埔村的一位老人乐呵呵告诉我们:你们可别错过,故居有三宝:陆梦祖所立“会魁”,张瑞图亲题“中宪第”,皇帝所赐“皇天诰命”圣旨牌。犹如秋野中的红叶,艳丽无比,那种燃烧的思想,把天地都眩晕了,就连我的思绪也一起被点燃了。
     站在最高文学殿堂,我试图萃取他的余温。
     是的,故居的燕尾翅,似乎在向我们骄傲地述说主人的点点滴滴。拂去桃红柳绿,换了时空,通了理性思索。两位“通家”进士在河边互释理学,“有为莫若耐……,一片冰坚;受用莫若省……,满湖水止。”在“耐”与“省”中,踏着浪花,信步行走。
      一个冬日,南安县令登门造访。王振熙应县令之约,为《南安县志》作序。字字珠玑,句句精辟,破陋习陈规,光明不被人为隔断,让历史在寂静中沉思。
     灿若晚霞,故土在他眼中炽热并珍存着。父老乡亲无数次在埕边厝角,像聆听枝头鸟音,聚精会神,因而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王老爹”。生性随和,深入乡间,布谷鸟衔着一个又一个传说,年年忙碌着。因此,我们仍可听见风儿在讲述田芷读书,悔写休书,受粥息讼,智判婚案故事,这方原生态田园增添几分妩媚。
      天空深远,皇恩浩荡。要感动一个皇帝,可不是花言巧语。一个理学家践行了一生,高屋建瓴地完成对事物独到的归结。于是阳光落在四月的门楣上,朝廷送来了“南宫特祠”的巨匾,理学的长河泛起不息的浪花,金坑这一摇篮血迹,旋即开出娇艳花朵。
      金坑引以为荣,金坑为你骄傲。

      ●顶溪园古树
      陈泗东
      由于城市的发展和绿化工作的失误,近二、三十年来,泉州近郊十余里内,疾呼没有看到成片的古林了。晋江紫帽乡蔡联泽副书记却带我们去看那里的一片古林,奇树异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这片树林坐落在紫帽山西南麓一个小自然村名叫顶溪园,当地村民姓王,聚族而居。民国《南安县志》卷一载。“三十三都,在县西南十五里。......乡有十八,曰深坑、曰溪园......”南安深坑是明代理学家,泉州四大名书之一的《四书达解》的作者王振熙的家乡。《南安县志》卷廿九载:“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金坑(即深坑人)。......万历庚戌(1610年)会魁,官至山东按察使。”死后于南安县学朱子祠后建专祠奉祀。王晦生被称“书同蒙浅(蔡虚斋的《四书蒙引》与陈紫峰的《四书浅说》,媲美蔡陈,风承邹鲁,泽被海滨。”深坑的部分村落解放后划入紫帽山农场,现属晋江县紫帽乡辖下,顶溪园就是其中一个自然村。
      紫帽乡是个“八节有长春之果”的果林区,龙眼、荔枝、柚柑、杨梅、洋柁诸果遍山种植。松柏、相思树与果树争长并发,在山坡丛林间有二株参天古树,一株是樟树,泉州附郊已难得一见这种古樟了。另一株是莲雾树(编者注:此树实为榕树,非莲雾。)与加冬树互为寄生,就如清源山弥陀岩的那株“天侣呈祥”一样,合抱而生。但树龄和粗干都超过弥陀岩,可称罕见的奇树。
     历经大跃进、文革以及山林滥伐的劫难,这片树林特别,是这二株古树,为什么保存下来?令人诧异。我观察该处地点,系在一座庙宇的后面。可能是那个庙宇的“风水树”,过去村民因其有神圣气息,不敢去动它。该村又僻处晋江南安交界山区交通不便人迹罕到,政治运动的波及面小,大约因此之故,古树才幸得苟全性命于乱世了。
那个小庙现已新修,并无神像及匾额。从弃置于树下路旁的数根旧石柱推测,此庙历史颇久而从前的规模较大。我问附近村民才知道庙中供奉的神袛是“顺正王|”。
      乾隆《晋江县志》卷十五载:“王志,潮阳人。嘉定庚辰(1220年)正月显化于青阳山石鼓庙,里人塑像祀之。辛祀(1221年)敕封殿前太尉。德祐(1275—1276年)封护国上军,永乐中敕封顺正王。”本来我只知道晋江青阳石鼓庙祀顺正王。明代有青阳人随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带顺正王的香火随身获佑,明永乐皇帝加封此神应是这个原因。又悉顺正王也由晋江移民分灵至台湾,近来并有台湾信徒组团来青阳进香。顶溪园这片古林我看是属于哪个顺正王庙后山的风水树。想不到原属南安的乡村,也敬祀顺正王。莲雾之树原产于台湾,此处古代栽了此树,恐是从台湾移植的。其中来龙去脉,有待考究。
    (摘自《紫帽凌霄》陈泗东《紫帽山南麓访古十记》)

      ●魅力山村
      ——紫帽镇紫星村

      蔡联泽
      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她包括顶溪园、下溪园、金坑上、虎头岭、白堀后、大夫第和祖厝七个自然村。原属南安县三十三都唐兴乡兴集里。
      紫星村,蕴奇藏秀,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十分迷人,是处值得游览观光的好地方。
      紫星村地处紫帽名山西南麓,这里群山叠嶂环抱,溪流潺湲穿村而过。沿着崎岖小径登山,沿途苍松翠柏,山花烂漫,蝉鸣蛙噪,鸟语花香;顺着山沟蜿蜒而下激流波澜,泉水叮咚,浪花飞溅,闪烁飘扬,真是山青水秀的好景致。在那山间水旁,丘丘梯形田园,生长绿油油的庄稼;房前屋后,佳果四季飘香,樵歌牧唱,好一派田园风光。
       紫星村是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山庄农村,处处留下历史的痕迹,散发着古朴气息。金坑上自然村有座明建的“王氏家庙”,宏伟壮观,赐匾“理学文综”,祠封“南宫独一”,明兵部侍郎撰“福建开闽第一,南宫特祠无双”的对联。这就是金坑十三乡王氏宗祠。
      “大夫第”自然村,村内有座“大夫第”遗址,村名因大夫第而简称。大夫第虽已破烂不堪,仔细观察,尚能看出当初府第的壮观,
      据说府第大大小小有八十九间。大夫第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前后,是时任柳州府同知,奉政大夫王孟遴为其父王以节所建的豪宅。
      祖厝自然村,明正德、嘉靖年间王闲斋创建的宏大豪华的住宅。古大厝四落五开间,双护厝,三个大门,十三个天井,九十九间房。据说当时择此地的山家预言:东大房会元,西大房出知州。从嘉靖十九年至万历四十六年,其间便有“公孙五举三知州,兄弟一朝两大夫”的美誉。相传锦田傅夏器是王闲斋的外孙,出生于此屋的东大房,嘉靖二十九年果然中会元。
      虎头岭下有座奉祀三十三都都主保生大帝的“四方堂”(俗称镇宫)。据说原宫址选在与前埔交界处的石嘏山葵扇石下,穴称“仙人撒网”。名儒苏紫溪择墓地于虎头岭下,穴称“猛虎下山”。因王仰紫与苏紫溪相善,两人则将宫地与墓地互换。庙宇巍峨宏伟,香火旺盛。
      顶溪园自然村佳树名木繁多,最负盛名乃村东的“夫妻树”。泉州名人吴捷秋老先生欣然挥毫,为此树题下“嘉树俪情”四个大字,并撰书碑文:“嘉冬与榕树合抱,互生于紫帽山之阳,交合连体,拔地参天。泉呼茂榕为情树,视嘉冬为美材,两树俪生,秉物性于地灵,百年偕老,启天工于人事。温陵毓秀,诚名山之奇观也!”村南另棵枝繁叶茂榕树,生长在一巨大石上,巧妙而壮观。泉州名人林中和先生题书“茂榕盘石”四字雕镌在岩石上。名人撰文题书与奇特景观互为衬托,为紫星村增色添辉。 紫星村西,在斑鸠山一带有“天子居”、“山中天”等摩崖石刻。据传宋末宋帝昺两幼主从福州逃到泉州,知州田子真与蒲寿庚紧闭城门拒之门外。陆秀夫、张世杰无奈,即保护幼主从紫帽山古道,往潮州方向逃跑。至班鸠山已是傍晚,便在一岩石下停歇过夜。至明代金坑仁人志士,以皇帝宠幸居此为荣,故勒石为念。然岁月沧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山采石,遗址不复存在。
     鸡冠岭下(淡田)峡谷山涧旁有一石洞,这就是泉州南少林高僧妙月大师独自在此垦荒耕种,诵经习武的“云水洞”。惜洞被采石炸没。前几年好事者,不忍遗迹泯灭,请泉州书法名家吴捷秋先生“云水洞”三大字,旁题“妙月禅师少年练功遗址”,镌刻在附近的岩石上。
     往北灵应岩,高峰突起,重峦叠翠,状若雄狮,气势磅礴。岩下有座唐天祐间,僧善操建的观音院,宋治平中赐名普照寺。民初妙月和尚重建,九十年代崇福寺僧常驾师重修。并由泉州名家陈泗东撰重修碑文,书法大家丁明镜书,名流王今生亦书题“妙月法师参禅练功遗址”。这些碑文题刻均嵌在寺前壁上。寺旁右有“归云亭”(俗称十六脚亭),今亭已废。寺对面山岗,有王爱琛书题“妙月普照”四个大字,雕刻岩石上。寺后雄狮狮头下有一泉眼,沁出清泉,涓涓细流,犹如狮嘴啐出津液。著名诗人蔡其矫见后题刻“狮涎”两字于石上。
     清源山有“天侣呈祥”,紫帽山有“嘉树俪情”。清源山有“虎乳”,紫帽山有“狮涎”,虽有些巧合,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往金坑上王氏家庙旁,有理学家王振熙古墓葬。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万历三十七年举人,翌年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著有《四书达解》,被称“书同蒙浅,比美蔡陈,风承邹鲁,泽披海涵”。在大夫第村后有一奇特古墓葬,未见墓形,仅见一巨石崖刻,文曰:“明乡进士长清教谕,赠奉政大夫,同治柳州府事,仰紫王先生墓”。
紫星村白堀后,虎头岭,还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而今,泉州出口加工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建设,高楼大厦将屹立村前的山岗上,福厦高速铁路穿过紫岭隧道,跨越鸡冠岭,铁龙将在村后的山坡上奔驰。到那时紫星村将是相当繁华的区域。
     紫星村,大自然和人文历史为人们造就如此趣味盎然的乐园。这里空气那么新鲜,泉水那么甘甜。农家的鸡鸭,农家的果蔬,池塘的活鱼,都是鲜活的绿色食品。双休日到此一游,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品一口清泉浓茶,饱餐一顿农家饭,享受一次乡村游的乐趣,其乐无穷。特别应该提示一下,“红霞牧鸡”,鸡是圈养在山坡上,鸡吃的是草籽和虫蚁。每只只有两斤左右,大概30余元。用磁灶陶埚清炖,肉嫩味鲜,是道佳美菜肴。有兴趣可以带两只回去,与家人一起品尝。
    (摘自《泉州青年》2008年1月16日)
 
      ●“夫妻树”演绎的童话
      吴 月
      如果说山没有水就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树就没有灵魂,那么赏树就该是游山玩水的绝妙所在,如果你恰巧站在象征伟大爱情的夫妻树下,瞩目丫枝缠绕,那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位于紫帽山山脚的“夫妻树”由两树合生而成。一株是榕树,一株是嘉冬,两棵树根须裸露,同根相连,虬蟠纠结。泉州名人吴捷秋先生见过此树,即兴留笔题书《嘉树俪情》:“嘉木与榕合抱,并生于紫帽山之阳,交柯连体,拔地参天,泉呼茂榕为情树。视嘉木为美材,二树俪生,秉物性于地灵,百年偕老,启天工于人事。温陵毓秀,诚名山之奇观也。”
      舒婷在《致橡树》里写道:“如果我爱你,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自己以前也见过情侣树夫妻树,往往是相邻两株慢慢合抱在一起,互相缠绕,但总是貌合神离不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这哪里算夫妻树?眼前这株夫妻奇树却不同,不知何年何月,一颗榕树种子落在嘉冬身上,随即萌芽生长,在嘉冬身上几经穿梭,一如亚当夏娃那份慑魂的缠绵深沉:同一片泥土滋养着同一棵坚实的根,同一抹阳光温暖着同一顶宽大的冠,那深植于泥土的苍苍根茎与轻扬于天际的青青树冠之间露的便是这两颗执著虔诚的痴痴魂灵,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缠绵共化,相拥相抱相依为命,一同吮吸着天地的精华,一同体验着尘世的风霜,朝朝暮暮,年年岁岁……于此谁能不为之震颤。这该是两颗纠结共赋过多少风风雨雨痴魂怨魄啊!如今这株“夫妻树”依然叶青枝翠碧绿似玉,充满勃勃生机。“人生易老天难老”,看来爱情也是经得起岁月的流逝的。因为其中定有永远交织的爱之结。现实中的人们都渴望童话,并希望童话能变成现实。“夫妻树”前,不时有一对一对的情人在合影,中年青年尤其是热恋中的男女无不流露出幸福恩爱美满陶醉的神情,他们该是在企盼着和千年夫妻树一样白头偕老吧!
伫立在这宽大的翠绿树冠下,大家都在遐思:这该是何等绝妙的童话,曾有过何等凄美哀婉的故事啊!
    (摘自《紫帽凌霄》)

     ●儒道释荟萃紫帽山
     程  钟
     紫帽山拥有道家胜地、僧尼经场、学子书斋等诸多文物古迹,历来是儒、道、释争相经营的钟灵山岳。
位于紫帽山左峰之阴的“金粟洞”,志载唐建:“金粟崇真观”。相传唐朝道士郑文叔(号元德真人)在此修炼,有点粟成金的法术,故名。北宋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在仙班中颇有地位,金粟洞附近就有两方嵌有“紫阳真人”的“心”字崖刻。宋隐居在武夷山修道的著名道士白玉蟾也慕名而来,并赋诗吟咏。宋另一道士黄去华亦在此修道,有诗云:“文叔何心开罔象,去华有意续天工。”据说五代紫霄真人也在此留下足迹。如此众多的著名道士到此云游修道,说明紫帽山是道教景仰的地方。连宋宁宗也御笔亲书“金粟之洞”四字,并勒于石,足见金粟洞早就负有盛名了。
      五塔岩,山巅有三岩石并峙,西为定光岩,中为九州岩(唐末徐道人创奉泗州九神像,故又称泗州岩),东为灵水岩(北宋建龙水寺,洞中有“灵水古禅”崖刻)。南宋时于龙水寺前建石塔五座,故又名“五塔岩”。
古元(玄)室,明代道人吴云靖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建,山上有一小丹丘,乃云靖修炼处;小丹丘北山坡有一石洞,曰“一真洞”,乃吴云靖闭关之所。左峰为吴脱骨瘗处,有两米左右的圆柱立于方型墓座上,如此独特的道教墓葬,在泉州地区实属罕见。
       紫帽山南麓有两座山丘,一曰“铁灶”,一曰“铁丹”,中为“悟道岩”。此处未曾见史乘记载,亦未听过古老传说,也不见神仙踪迹,然其名颇有仙家修炼悟道之神韵。
佛教在紫帽山的历史也很悠久。唐朝垂拱三年(687年)在东北麓龙首岭下首建“安福寺”,元代至正间僧智妙重建,明洪武、正统、天顺间相继修建、扩建、移建。寺中佛像异于其他寺院,据说乃唐代造像。
      西南麓灵应岩下,唐天祐年间(905-907年)) 僧善操初建观音院,宋治平间(1065-1067年)赐名普照,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改为寺,清末民初南少林拳师、名僧妙月和尚重建。寺旁有亭,名曰“归云亭”,俗称十六脚亭。今亭已废,普照寺已重修。
      鲤城江南曾林村南半里许,唐天授元年(690年)僧从展建保福院;南唐保大七年(940年)僧雪证重建,改名尊胜院;宋建隆三年(962年)毁;元代元统间(1333-1335年)僧定山重建,再毁;明洪武间僧远山重建,并改名“保福寺”,寺湮没久矣。
      在通往紫帽山顶峰的古道旁西边一里许,五代梁龙德间(921-923年)王审邽建“荐福院”,宋治平年间改名金地寺(又名金地院)。寺前有座石板桥,桥在金地寺前,故名“金地桥”,当地群众称为“虎跳桥”。寺院已废,石桥尚在。
      除上述几处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建筑外,在南麓秀林山还有一处相当规模的“露天佛寺”。山上有三块巨大花岗岩,分别刻有三尊佛像,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右为大势至,周围岩石又凿刻多方佛号经偈。另一处镌刻朱熹楷书“佛国”两字,字径三尺许。秀林山有如此之多的经文崖刻和佛陀造像,无疑为这座山岗平添了浓重的宗教气氛,令浏览者如临佛国。
      自唐宋以后,就有俊彦硕儒上紫帽山,在水碧山苍、风光秀丽的地方结庐发奋攻书。
唐大历间(767-779年),欧阳昌建别业于紫帽山龙首岭,其子欧阳詹少时曾读书于此。贞元初,詹之父母、长官以及朋友相约在此,劝说詹上京赴举。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中举甲第第二名进士,荣登“龙虎榜”,后舍别业为“妙峰堂”,或称“欧阳詹读书处”。
      珠明院与妙峰堂仅隔道山岗,建于五代,志载郡人蓝丞、赵诚、宋宜、陈侁读书于此。四人先后登利,官至列卿,乡人荣之,建“四卿堂”于上,后人称珠明院为四卿堂。
      名山西北麓,有明傅夏器、李廷机设馆读书。傅于嘉靖廿九年(1550年)中会元,李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亦中会元,一馆两会元,史传位佳话。据说后馆改为寺庙,笔者曾多次走访寻觅,请教方家、长着均不知详址,史籍也不见记述,故难以引证(编者注:疑为半山宫或观一音阁)。
      在金粟洞下,古元室顶的小丹丘有三间小屋、一个凉亭,紫峰先生称小丹丘:“泉之紫帽窝也!水抱山环,冬温夏凉,学修真者居之。”明正德十年(1515年),先生偕其族弟陈让、子敦履寓住小丹丘读书。
李仁,号一泉,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在紫帽山南麓虎穴灵显之地一私塾为师,其弟子多数为泉郡名士。死后葬在石蛇(石泉)村的山坡上。群徒成名后,在其墓地及塾地附近建造一六角亭纪念。并由张瑞图书写“拱笔”二字于两块青石上为亭之匾额。按原旧时书写排法应是自右而左,笔阵雅观。后亭重修,却将两块青石匾字改为从左而右。这一改,笔势便觉不妙(亭及匾字尚存)。
      此外,榕桥李卓吾、深坑王振熙也是钟灵山岳孕育的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李之妻黄宜人和王振熙的坟墓,分别在紫帽镇的张园村和金星村。
      这些先贤寄居名山发奋攻书,后均功成名就,成为一代英杰。而历代缙绅雅士来紫帽山,或寄离卜居,或遁迹避世,或游览名胜。他们吟诗作赋,著书立说,留下大量佳作,为名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儒、道、释三教之所以能在紫帽山长期并存。宋代泉州太守叶廷珪在《海录碎事》对清源、紫帽二山的评价是:“清源之奇以石,紫帽之秀以峰。” 明朝泉州才子陈紫峰则有:“清来源水寒生北,紫染帽峰秀出南”的精辟概括。清人张云翼认为:“紫帽与清源对峙,其秀以峰胜,雄耸,尤可观海。”说明紫帽是座山苍水碧、钟灵毓秀之名山,深受人们崇尚仰慕的山岳。
     (摘自《泉州晚报》1997年8月)

      ●紫帽山名泉“狮涎”
      程 钟
      位于紫帽山西南麓的灵应岩,状若雄狮,“狮头”有一泉眼泌出泉水,犹如狮嘴唾吐津液,涓涓细流,经年不息,可供附近普照寺10余僧人饮用,即使数百上千香客参与佛事活动,亦仅靠此泉,可谓奇矣。
      这口泉水味极甘冽,炎夏酷暑饮后,冰凉爽身,可降温消暑。据当地群众称,中暑感冒后用这里的泉水冲泡金粟洞“佛手”茶,饮用几次即可痊愈。若用此泉煎中药服用,效果更佳。
      紫帽山有如此奇妙的自然景观,引起各方人士的极大兴趣。福建省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蔡其矫来此游览,即兴书题“狮涎”二字,日前由普照寺僧人常驾法师雇石匠将它镌刻在岩石上。站在“狮嘴”上沿着山峡泉涧往下看,只见水口有一小丘,形似小犬,群众称之为“狗仔吠金狮”。举目远眺,晋水滔滔奔向东海,泉南公路车水马龙,丰州村镇高楼林立,九日山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向东循山径拾级而上,则是紫帽山主要景点金粟洞和凌霄塔;向西过太平岭沿蜿蜒古道可抵南安名胜五塔岩;狮峰下左侧便是归云亭(俗称十六脚亭)遗址和唐代天佑中僧善操建的普照寺,近代高僧妙月禅师曾重建并住锡该寺,垦荒耕种,念佛研艺,练就双拳铁沙手,号称“铁罗汉”,名闻遐迩。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紫帽山平添几分神韵和灵气。
      摘自《泉州晚报》1996年12月7日)
    (主编:王国钧  副主编:王家利  未完待续)
  
  (编者声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私自引用、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