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王氏名乡望族---南安金坑(原创十一)

第十二篇 名胜古迹
【紫帽山】
紫帽山乃历史文化古城——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山脉西自南安大乌石山蜿蜒向东,北有龙翔之势的龙首岭。逶迤于鲤城、晋江、南安境内。雄耸为十二峰,方圆有40余公里。山峰形似古代纱帽,且常有紫云覆盖其巅,故曰紫帽。层峦叠翠,风光绚丽。南宋泉州太守叶廷珪《海录碎事》介绍紫帽山说:“泉之案山也!与清源山南北对峙,清源之奇以石,紫帽之秀以峰。”“清来源水寒生北,紫染帽峰秀出南。”这是陈紫峰对清源、紫帽作出了非常确切的评价。
紫帽山水碧山苍,钟灵毓秀。山中数不清的各种植物郁郁葱葱,林茂草芳,山花烂漫,姹紫嫣红;众多的飞禽走兽。有的在蓝天白云下自由翱翔,有的在深山密林中鸣唱喧叫,有的在崇山峻岭间吟啸咆哮。峡谷涧泉飞溅,湖水碧波荡漾,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好一个生态乐园。
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儒、道、释三教叫荟萃于名山,因而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唐欧阳詹,五代蓝承、赵诚、宋宜、陈侁、明傅夏器、李九我、陈紫峰等就读妙峰堂、珠明院、草亭、小丹丘等儒教书轩;金粟洞、一真洞、古元室、盘古洞等乃是郑文叔、徐道人、黄去华、吴云靖等修真炼丹的道家胜地;建于盛唐的安福寺、尊胜院、普照寺则史释子诵经参禅的深山古刹。
据史承记载和古老传说,紫帽山中遍布一百个“心”字的摩崖石刻,而这些“心”在深山丛林中,悬崖峭壁之上。这些“心”字,只要把三点挪动一下位置,便是各种不同的心态和意境了,如提心、放心、虚心、偏心、多心等等。有的“心”字除三点笔划变化,还题下偈句,如“提起万缘生,放下全无事”、“三点如星现,一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也由他”、“三界挂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三点移位个偈语都隐藏着深奥的玄机,真是令人费解。紫帽山百“心”崖刻,堪称泉州的文物奇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名山胜地亦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有诗证:“层岚百‘心’字,体异隐玄机尘世任评说,天下称一奇。”
此外,尚有补陀山、天湖岩、悟道岩、九州岩;潮汐井、龙池、化鲤潭、虎岫潭、龙潭;金地桥、玉京桥、笑谈桥;有宋代以前建造的凌霄塔和五石塔;还有归云亭,餐云亭、读翠亭、半山亭等繁多的名胜古迹。
“清紫葵罗钟涧气,蒙存浅达有遗书。”这副反映泉州山灵水晶、人文鼎盛的对联,其精湛含义,从深度反映紫帽山的“地灵”和“人杰”。自唐之欧阳詹至清之吴鲁,众多的理学家、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儒生、武将,皆出自名山之脉。从而,说明名山地灵孕育出不少俊杰贤哲。蔡清的《四书蒙引》、林希元的《四书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王振熙的《四书达解》,被称为明代易经的四大名书。除林希元时同安人(同安古属泉州府)外,其他均为晋江人,王振熙更是紫帽人。
这些杰出的缙绅名士生前钟情紫帽山水,故将自己字号都加上“紫”字。如陈琛号紫峰,苏浚号紫溪,王承箕号紫南,李贯号紫崖,苏隋号紫云,陈诏号紫台,田崐号紫山,何远亮号紫屏等等。死后也体魄所归。陈紫峰墓在名山南麓秀林山,苏紫溪墓在南麓的石碬山,王紫南在西麓的斑鸠山,此外尚有礼部尚书林欲楫墓在园坂旗牌山,工部尚书林欲栋墓在霞茂东眉山,文学家王慎中墓在西麓,史学家何乔远墓在金地院,相国李廷机墓在东麓,都督俞大猷墓在南麓,王振熙墓在金坑。这些先贤古墓葬亦是名山之文物胜迹,值得游人追思凭吊。
紫帽名山历史悠久,人物景观内涵丰富,自然景观风姿绰约,匆促间难以记述全貌。且尚有诸多文物胜迹未被发现,相信有识之士,后来学子将会继续探索,是湮没者得以重现,失传者得以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生活的提高。紫帽名山势必被逐步开发建设成为风景名胜保护区、或生态旅游观光园、或休闲度假胜地。同时对佳果名木的资源开发,亦将大有作为。
紫帽山古时已有不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一但换上鲜艳的时装,将显得更娇娆妍丽,一定有更多士农工商竞相投入她的怀抱。
(摘自《泉州青年》,作者:宗泽 题目有改动)
【五塔岩】
五塔岩位于紫帽山西北麓、金坑竹口村北部群山与巨石间,原名龙(灵)水岩,又名龙(灵)水寺。
紫帽山乃泉州四大名山之一,闻名遐迩。龙水寺建于北宋,到了南宋时期,因寺前再建五座石塔,该寺便称五塔岩。据清代《五塔岩志》记载:龙水寺连泉、晋、南三郡邑。其背山面海,气势磅礴,虽地处边陲,而名播海宇。正如寺中一副楹联所云:“宋塔巍峨溯龙水,虎崆雄峙栖狮岩。”
五塔岩寺前的五座石塔均为石构球形塔,塔高6米,基座四方形,塔身分三层,塔顶作葫芦状。五塔形状、大小一模一样,只有塔身石头刻有不同图案与纹饰。有的石头上还镌刻有细小的文字,但因年代久远,已经看不清楚。五塔成群,一字排开,各塔之间相距约2米,排列于寺前半壁间,自下而上瞻仰颇为雄伟壮观。
五塔岩寺宇建筑,依山就势,利用上下两个天然石洞,建造龙水禅楼和定光道场,犹如空中楼阁,别有洞天。“龙水创蓝启宋世,虎腔(崆)竖刹溯元时。”(注:“腔”、“崆”闽南语意为虎栖息的洞穴)这是一幅石刻楹联,记载岩寺两个部分分别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岩寺为宋代建筑,定光道场为元代建筑。据《龙水岩碑》记载:岩寺系宋咸淳六年(1270年)为寺僧饴卢所主,漳州龙溪县高钺捐资所建。而《定光道场碑》为圣大元年(1308年)郡候高朝散建立的,记载道场建于元代。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遭兵燹,大德年间(1297——1307)重修。还有一块《泰定石碑》立于泰定元年(1324年),记载化城梁少师七世孙梁瞿卿喜舍山地入寺的义举。山岩还有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的石碑刻,不能一一述说。
今日人们所见的岩寺,为1964年重建,抬梁式木结构,燕脊上双龙裂嘴腾飞。也许叫龙水寺的缘故吧,这里的龙比别处的龙更逼真,可谓活龙活现。岩寺坐西向东,门匾上镌刻“五塔岩”三字。大门联云:“五塔峰前留法雨,九莲座下降慈云。”门前有拜亭,亭前有砖铺石埕,埕下是石室。站在埕前,视野开阔,可观前方五座石塔,可眺远山近野,无限风光尽在眼底。步入“大雄宝殿”,佛龛石壁上嵌有一尊戴冠石佛浮雕,其外形与装束为泉南佛国所罕见,此石像受重点保护。石像前祀释迦牟尼、药师如来、阿弥陀佛三尊佛祖,圣体鎏金,流光溢彩。释迦牟尼前奉观音菩萨。殿前左右奉戴盔披甲的韦陀菩萨和伽蓝菩萨,威风凛凛,气宇非凡。南北侧宝龛祀十八罗汉。从大殿旁门可通石洞,洞前即岩宇南侧另建三开张,为僧室尼房,1927年所建,近年重修,又增建护厝,新旧建筑连成一体,显得十分协调。沿石阶登上元代所造的定光道场,道场依然在上层石洞里。定光佛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新雕的定光佛身披袈裟,端坐的佛龛之中。
五塔岩三峰耸秀,峰岩奇异多姿,山势与巨石构成的自然景观,显得十分迷人。当地流传一首民谣:“三狮相戏跑,石虎塞嘴斗(dǒu)。和尚九十九,石人镇水口。”(注:此民谣需用闽南语诵读才押韵)
绝顶三石列崎,称“三公石”。西为“定光岩”,中为“中州岩”,犹如天然石佛。东为“龙水岩”,岩下有一小井,名叫“潮汐井”,四时不涸。传说宋时杨文广率军入闽,曾驻扎附近关刀寨,数千兵士饮用此泉,取之不竭,饮之不尽。现井边刻有“郑公泉”三字,传说当年郑成功起兵也曾驻扎此地,饮用此泉时刻此三字。
五塔岩石奇洞多,自成天然。据《南安县志》载称:“灵水岩峰峦耸秀,众多石洞。”现在尚有五大石洞,虎崆洞最大,洞内可容纳200多人,其他洞穴也可容纳数十人。岩洞四周有石人、石马、石龟、石牛、石仙鹤、石佛、石香炉、石钟、石鼓、雷劈石、石巷、石椅等众多因石而异的景物,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摩崖刻有“第一山”、“灵水古禅”、“佛”、“盘古洞”等诸多因石而异的文字。有人说,五塔岩景物贵在天成:山中无石不是景,山中无石不是宝,是景是宝要保护,人间胜迹五塔岩。
五塔岩历史悠久,文物珍贵,风光秀丽,是旅游观光和信众朝圣参禅的圣地。从一九八三至今已成被定南安县、泉州市乃至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王志文供稿)
【弥陀寺】
南安弥陀寺坐落在松溪之畔、金坑龙头桥村,至今已有1050多年历史,据泉州府、县二志记载:本寺系周显德(954——959)年间辜文质始建。名为“古云寺”,宋元丰年间,丞相蔡确请为“功德寺”,元季重建,改今名,明洪武年间并入延福寺,俗称三十三都“水尾宫”。寺内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诸神,是本都及乡邻善信的保护神,更是本都的发祥圣地和人文文化瑰宝。
古时候,松溪可以行船,它的出口是名闻中外的通商港口泉州刺桐港,千百年来,泉州的船只可直接驶入金坑。弥陀寺建造在松溪码头附近的交通要道旁,它见证了金坑水上运输的历史。宋时,寺东约一公里处有一古龙泉市,专门烧制酒瓮、黑干瓶,并酿制“龙泉酒”,然后通过松溪水路运输销往各地,酒质香醇,闻名遐迩。金坑后林墟在明清以来是泉州南门外最繁华、最鼎盛的集贸市场,内地的陶瓷、酒、农土特产不断外运,外地的生活必需品、建筑材料源源不断运入内地并在后林墟销售,主要靠松溪水上运输完成。可以说,金坑一带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的附属地区。古时,凡从事贸易买卖、行船经商、水上运输的,大都把希望寄托在神力保佑;金坑属水果之乡,以农、林为主,所以不论商贾、农民都到水尾宫拈香拜佛,祈求神明保佑自己出门顺利、生意兴旺、四时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弥陀寺历经千年而香火旺盛不衰的原因。南安三十三都都主金坑四方堂保生大帝,每年正月白礁谒祖,荣归必入水尾宫,歇驾朝圣,本都众善信在每月农历十二日勤佛日,都到寺中拜佛,每逢此时,寺中便呈现万指拈香场面,气氛热烈隆重。
弥陀寺历经沧桑,历代皆有修葺。在历史变革中,金身曾被损毁,佛用器物洗劫一空,原有占地1800平方米的三大殿宇仅存旧殿一间。然而旧殿也因难抗风雨侵袭,逐渐荒废,眼看千年古刹,即将毁于一旦。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千年古刹重现光彩,乡民们齐声疾呼,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齐心响应,决定翻修现存旧殿,重建新殿,再塑金身。还乡民们一个行香礼佛的神圣之地,为台胞、侨胞寻根访祖保存历史的线索和依据,为人们了解、研究南安的宗教历史文化提供一个平台。几经努力,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旧殿终于在2005年翻建完成,新殿也于2016年竣工。新建殿宇照旧殿坐向不变,建筑面积440平方米,五开张建式,重檐歇山顶建筑,宫阙棱脊、飞檐斗拱,屹立魏然,雕梁画栋,麟蹦龙翔,典雅壮观。三世尊、四菩萨、关帝爷、韦陀、十八罗汉将在新殿共沐盛世香烟。
弥陀寺背倚家山龙头之雄,面揽福平洋之胜,潺潺松溪水流经寺前,蜿蜒东去,门庭广阔,绿树掩映,风光旖旎,梵音缭绕,自成一片醉人景色。新殿落成,将使千年古刹香火更旺盛,对弘扬中华宗教文化,传承民族信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明钦供稿)
【普照寺 】
在紫星村顶溪园自然村的西北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紫帽山西南麓灵应岩,地处晋江、南安、泉州三地交界的崇山密林中。该寺为唐天佑年间(905——907年)僧善操建。初名叫观音院,宋治本年间(1065——1067年)赐名为普照寺。民初期间,男少年拳师妙月高僧曾对该寺进行修缮,并亲自住在此寺垦荒耕耘、念经习武,练就一双“铁沙手”,在当时,威名泉州一带。现寺的殿堂一柱梁尚有大师练功的痕迹(镖空)。时任太虚大师来到泉州闻其名,故题“双拳铁罗汉,十亩老禅农”书赠。泉州名绅员吴桂生亦赠诗一首:“铁坚罗汉握双拳,力辟诸畦种福田,放下金刚伏魔杵,甘心长做老农禅。”可见深山老林的古刹出高僧,寺又荣沾僧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崇福寺住持常驾法师亲自主持该寺,使这一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得以恢复旧貌、香火旺盛。来自晋江、石狮、南安、泉州的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沿海的善信更是慕名而来。
经住持常驾法师的设计规划,寺的左边建了一座二层的户厝楼。常驾法师去世后,现在住持又在前二年在寺的右边兴建一座三层的楼房,用于诵经做道场以及每月十八日牞佛之场地。据说,它将是佛教学院的教学楼。
(王振帮供稿)
【四方堂】
金坑四方堂,址在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东星村顶塘47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金坑的王仰溪与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村的苏紫溪双人同科及第。两人皆为名流,情同手足,经商议后,换地而建。四方堂建于虎穴盛灵之地,坐向艮坤兼丑未。原境主徐化公为首任主持。宫观匾额为“慈济威灵”,系道教庙宇。
金坑四方堂供奉北宋名医吴夲。吴夲生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景佑三年五月初二日下午驾鹤升天为神,享年五十有八。吴夲生前医术高明,游医四方,不分贵贱。宋仁宗天圣九年,吴夲为国太治愈乳疾,赐为御医,后辞禄慈济救世,被敕封为“妙道真人”。宋明九帝,授封十六次,至明永乐被敕命为“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解放前,金坑属南安三十三都,故保生大帝被尊为都主,乡人称为镇公,四方堂俗称“镇公宫”。
金坑四方堂与白礁慈济宫,泉州花桥亭宫关系密切,有白礁正身,金坑正神,花桥亭正印之说。
金坑四方堂,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一九八一年小修。二○○一年又重修。二○○九年新建东护厝楼,建筑面积728m2,作为东星村老年人协会会址,设有棋牌室、南音社、农家书屋,是东星村老人活动中心。
现在的金坑四方堂慈济宫为五开间二进歇山式建筑,建筑面积293m2。宫观建筑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属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宫观的中轴线依次为宫潭(放生池),戏台,广场(东面有八角凉亭),大石埕(埕正中有座大香炉,东面有座金亭,埕前有对大石狮),三个大门(中大门面前有对石狮),下厅,天井,大雄宝殿(殿前有对青石龙柱),神龛(供奉保生大帝正身),神龛前矗立两尊保护神,神龛前石柱有副对联:“保黎民大展神通 生万物帝惠宏施”。宝殿两边为厢房,东西厢房壁上绘有六十幅签诗图。宫观西面为护厝,建筑面积67m2,前为会客室,壁上有几幅石影雕图,刻有吴夲的生平事迹。宫观东面为新建护厝楼。金坑四方堂占地面积为2539m2(3.8亩),建筑种面积为1088m2。
金坑四方堂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香火旺盛,世代传承。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保生大帝都到白礁进香;正月十八日举行盛大的庙会。保生大帝的金身都跟随着外出经商的金坑族人传遍全国各地;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地区的同胞也把保生大帝金身带到海外。保生大帝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民俗文化;保生大帝文化既是民间的一种信仰,又是一种道教文化的传承。一九九八年,金坑四方堂被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福建省地方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确认为福建省地方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金坑四方堂对联:
保合太和生民讬命,
大圆在上帝德莫名。
四境咸沾安乐福,
一乡只祝太平春。
四面云山宜修真养性,
方隅花草好採药炼丹。
保佑千家添寿福,
灵安四季贺祯祥。
庙貌巍峨垂万古,
神灵赤濯永千秋。
保佑生民钦大帝,
妙施道化识真人。
四海蒙庥真国手,
方书垂世仰神灵。
四时伏腊庙堂鼎盛,
方琅东西帝德霛威。
保黎民大浪神通,
生万物帝德宏施。
保生梭时救世封大帝,
妙道医国医民号真人。
(王国轩供稿)
【金坑王氏家庙】大圆在上帝德莫名。
四境咸沾安乐福,
一乡只祝太平春。
四面云山宜修真养性,
方隅花草好採药炼丹。
保佑千家添寿福,
灵安四季贺祯祥。
庙貌巍峨垂万古,
神灵赤濯永千秋。
保佑生民钦大帝,
妙施道化识真人。
四海蒙庥真国手,
方书垂世仰神灵。
四时伏腊庙堂鼎盛,
方琅东西帝德霛威。
保黎民大浪神通,
生万物帝德宏施。
保生梭时救世封大帝,
妙道医国医民号真人。
(王国轩供稿)
金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三山二溪一原”之称。东至紫帽山西面,西依大帽山之东,北抵乌山,南含福走洋(平原):东部有条紫溪,西部有条松溪,两溪并汇于晋江市磁灶镇的梅溪。金坑横跨晋江、南安两市,东与晋江紫帽镇下茂接壤,西与南安市西庄、内都村相连,北与南安市霞美镇毗邻,南与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村相壤,方圆面积约35平方公里。
金坑古称“十三乡”,现分为六个行政大村。有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包括顶溪园、下溪园、大夫第、祖厝、白崛后(含郭前)、虎头岭、金尚);南安市官桥镇有东星村(东边),下洋村(龙桥洋、下洋、后林埔、六角亭、石蛇),席里村(食厝),和铺村、竹口村(竹口、小厅)。这里世代生息着一大姓望族——金坑王氏,现在乡人口达一万八千余人,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约有一万多人。
谱载:金坑王氏开基始祖默公,字炽学,号四十三,渊源系开闽审邽公十七世孙,南安桥亭王氏三世祖德公之次子。默公于宋季至紫帽山南脉兴集里金坑,结庐垦殖养禽,家业兴盛。历代金坑王氏繁衍昌盛安居乐业,继往开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果木成林,金坑“十三乡”享誉泉南。
金坑王氏家庙是三世祖国瑞公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年间(1387年),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才宣告竣工,据碑记记载,至今已有700余年了。
金坑王氏昭穆:贻谋以燕翼,台鼎振家声,诗书光祖德,显扬立其名,兆祥惟孝友,锡克笃忠贞,钦尔子若孙,先绪永丕承。
金坑王氏家庙历代明贤辈出仕宦蝉联。八世祖闲斋,明正德二廷试贡元,任常宁司训;闲斋之子紫南,明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举人,奉直大夫,湖广沅州知州;紫南之五子以节,明万历元年癸酉科学人,奉政大夫,柳州府同知,前威州知州;紫南之孙孟遴,明万历十三年己酉科举人,奉政大夫,前威州知州,柳州府同知;紫南之孙铨遴,会同县知县;紫南之孙延遴,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科举人;紫南之侄孙振熙,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科举人进士,嘉议大夫,湖广布政使,山东按察使,浙江参政,山东提督学政副使。故有“公孙五举三知州,兄弟一朝两大夫”之美誉。十五世王资堂乡进士文林郎奉旨赐翰林院侍诏。
明代理学家王振熙著作颇多,有《淡宁斋文集》《四书达解》《明贤列传》《学庸达解》《易经达解》等,并为《南安县志》作过序,于理学领域贡献很大。
清代探花黄贻楫给泉州“北京会馆”题联云“清紫葵罗钟涧气,蒙存浅达有遗书”。说明泉州历代名人辈出。
金坑王氏家庙坐落于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金尚,建筑面积235平方米,歇山式二进建筑,坐北朝南。中轴在线依次为大门、天井、正厅,两侧为厢房。祠堂前面有一大片广场,祠堂东有一片历史悠久的树林,俗称“破补林”西靠金尚村,北承乌山龙脉,南至纱帽山,聚山水之灵气,俗称“卧牛穴”,占地面积约35亩。
当代,金坑王氏族人在各行各业中承前启后,人才涌现。较著名有:王振通,原清华大学教授;罗曼王彬,菲律宾革命先贤;王鼎铭,博士,原台湾驻美办事处主任;王罗娜,博士,原菲律宾中央大学制药科学院院长;王鼎荣,原联合国官员;王志明,原菲律宾地区保甲总会主席。
金坑王氏家庙荣获赐匾“理学文宗”,祠封“南宫独一”。明万历右相史左懋第之撰联曰:“福省开闽第一,南宫特祠无双”。大门联曰:“理学乡贤世胄,忠臣孝子旧家”。
(网摘)
【王琢如宅】
该宅位于南安市官桥镇东星村,未曾改修建。该民居系旅菲华侨王琢如先生建于1925年的传统民居,该民居坐东北朝西南,呈二落三开间带双护厝合院式格局。砖石木混合结构。面阔26米,进深25米。中轴线依次起为土埕、门厅、天井、双厢房、大厅。门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带后廊,凹寿式大门。门面石雕木作精美细致。大门门匾“槐庭垂馨”,上下落款“琢如王先生鉴”“乙丑年仲春曾遒书”。门匾上门楣两侧各嵌有一块石刻,记载修房等一些事迹。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带前廊,木作精巧,但白蚁虫蛀严重。硬式顶,燕尾式翘脊,脊前有反光板,显得少见。该民居结构一般,但保留有多幅名家手书,石雕工艺精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慈惠堂】
南安慈惠堂位于南安市官桥镇下洋村石蛇(泉)自然村,系台胞郭世雄先生暨夫人郑氏出资兴建。慈惠堂主殿供奉主神瑶池金母,两侧分别供奉玉皇大帝、地母娘娘。以保佑百姓人丁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四境平安。
瑶池金母即西王母、王母娘娘、瑶池圣母,或称九灵妙龟山金母,是主阴灵之气而居于西方的女神。西王母乃代表长寿与和谐的仙界女王,凡是得道成仙的女子,都归其管辖,因此西王母在道教中的地位相当崇高。
郭君乃台湾台北人氏,祖籍福建泉州府惠安白崎,他平生积德行善,济困好施,投身商海之中。无奈三十九岁时身患重疾,四处求医无效,后梦瑶池金母神灵显现,指点迷津,不久病体康复,身健如初。圣母再次显灵指点谋生最佳方位,他即按其指示,前往美国、巴西等国经商,经风沐雨、奋力拼搏,终于事业有成。
郭老先生与夫人为报答神恩,遂发愿在老家福建泉州府建一座慈惠堂,用以供奉瑶池圣母金身。多年来他奔波各地寻觅佳地,未能如愿。上世纪九十年代,经金坑石蛇(泉)村乡贤王明钦引荐,来到泉州府南安三十三都金坑石蛇(泉)村,聘请风水大师勘察确认,选定福地,定穴名曰“飞凤朝天”。此地以紫帽山为源,后田山之脉,左有羊角石山,右有霞壁山护持,前堂绿野含烟,细水长流,后靠峰峦叠嶂,气势磅礴;茂林掩映,风光迤逦,四时佳景,令人心旷神怡。
在当地乡贤及村、镇领导的鼎力支持下,择日动工兴建,数月下来,巍峨壮观庙堂终于落成。庙堂依山而建,坐子向午兼癸丁,结构为三间张,前后两进,仿汉式建筑,土木砖石结构,堂皇壮观,金碧辉煌,堪称福泽之地,神仙圣境也!
慈惠堂经南安市人民政府、民宗局登记注册,受南安市道教协会直接领导。创堂初期,郭老先生亲掌堂务,有台湾、厦门、石狮、晋江、泉州等地善信,来堂行香者络绎不绝,慈惠堂香火旺盛。后郭老先生返台,人事变迁,管理不善,种种原因导致慈惠堂未能健康顺利发展,加上屋面椽梁俱被侵蚀,道场几近荒废。幸圣母有灵,2015年晋江曾加福、泉州曾文佑两位善信慷慨解囊,捐献巨款,翻修屋盖,堂中所有木作,重新油漆,庙堂焕然一新,此举真是功德无量。此间泉州市道教协会吴历田副会长经常到堂关心、指导工作。石蛇(泉)村领导也积极配合,协助工作,并成立以村长为法人代表的慈惠堂管委会,报经上级批准备案。
2016年12月19日,南安市民宗局洪玉雪副局长,道协杨昌仕会长亲自到慈惠堂授牌、授印,颁发福建省宗教局核发的“宗教活动场所”牌匾。
2017年元月5日举行南安慈惠堂重光庆典暨揭牌仪式,场面隆重热烈,参加者有各级领导、海内外嘉宾、各地善信近千人。
我们坚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道教协会的领导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慈惠堂将逐步走上正规化管理的道路,护佑众生,造福百姓。正可谓“慈云护宝殿,惠露甘黎民”。
(王明钦 供稿)
【鼎成大厝】
金坑十七世以果从三落房分居田洋村。至廿十一世鼎成,因家中产业殷实,财富厚实,便仿照泉州市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杨阿苗(系鼎成之姑父)古民居原样建造一座五开间二进皇宫起大厝,并建双边的护厝。整座大厝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各种木雕、石雕、砖雕、灰雕堪称当世一绝。大厝内所有木柱,聘请名人书写对联;各处的窗肚吊仝都雕刻各种花样、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等。无论是大门的匾额、联对,凹秀壁上,还是面前墙壁的马贵堵,绿水带,都用青、白石相嵌,有的阳刻,有的阴刻。汇集各年代的名人书迹和各种字体于一墙:有张瑞图的行书、晦翁(朱熹)的字迹、振仲的古训,有……;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金文……。有的字至今无人识读,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鼎成大厝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现在,鼎成的后辈继承人正在修缮,尽力地保护好前辈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鼎成大厝对联:
有志事能成手创门楣承祖德
幽光赖潜德名飘中外振家声
龙烛凤灯灼灼光明全盛世
玉箫金管雍雍齐颂太平春
绛云在霄威凤绚瑞
甘露被野嘉禾遂生
栋宇聿新创业只恁勤与俭
簸裘绍旧保家还冀子而孙
翼紫帽辅罗裳荟萃衣冠最盛
左麟峰右凤岫峥嵘气象多祥
(王国轩供稿)
【古墓、古碑、古遗址】幽光赖潜德名飘中外振家声
龙烛凤灯灼灼光明全盛世
玉箫金管雍雍齐颂太平春
绛云在霄威凤绚瑞
甘露被野嘉禾遂生
栋宇聿新创业只恁勤与俭
簸裘绍旧保家还冀子而孙
翼紫帽辅罗裳荟萃衣冠最盛
左麟峰右凤岫峥嵘气象多祥
(王国轩供稿)
▲和铺锄头山遗址
和铺锄头山遗址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和铺村洋庄自然村锄头山。1985年发现。遗址为一相对独立的山丘,相对高度30-40米,面积约l万平方米。采集有石器和夹砂灰陶片、混质红陶片、灰硬陶片。陶片坟饰有方格纹、细绳纹、席纹.可辨器形有罐和壶等。对于研究我省史前文化提供了资料,同时对于研究泉州地区的早期历史,了解泉州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有重要的帮助。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下洋家山寨窑址
下洋家山寨窑址位于南安市官桥镇下洋村。1977年发现。窑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家山寨北麓及龙桥山、斗温山一带,有厚l—3米的文化层积。烧青瓷和少量酱釉器。器形有碗、壶、罐、灯盏、瓶等。窑具有暖垫、支钉、垫托、垫饼等。该窑烧造为小口瓶在海外大量有出土或出水,对研究泉州地区宋元时期外销瓷提供了实物依据。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席里蔡梅皋夫人墓
席里蔡梅皋夫人墓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席里村尖山上。蔡梅皋,生正德十年乙亥(1515),卒万历八年庚辰(1580)。明赐进士,云南大理知府。墓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墓丘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面阔约6.5米,进深约6米,高3米左右。墓碑高2.l0米,宽2.54米,上刻楷书“赐进士第、中顺大夫、云南大理府知府梅皋蔡先生配诰赠宜人慈懿林氏、次室陈氏之墓”,墓前有石狮l对。距墓约60米处有石文笔l对,高约5米。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下洋李一泉墓
下洋李一泉墓位于南安市官桥镇下洋村石蛇自然村鸭母山南坡下。李一泉,生卒年不详。晋江人,明承德郎、户部云南司主事。墓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基丘平面呈“风”字形,墓碑、祭台、墓手均用大块花岗岩石砌筑。墓碑后为三台土结构,面阔约22米,进深约20米。碑方首,高2.24米.宽1.69米,厚0.27”米。墓前立两石狮。墓左约500米处有墓道碑l通,花岗岩质,圆首,高2.45米,宽0.99米,厚0.24米。上刻“皇明明承德郎、户部云南司主事一泉李公暨配勒赠孺人林氏、封孺江氏墓道”,字径0.18米。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和铺郑鸣骏墓
和铺郑鸣骏墓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和铺村墓亭山。郑鸣骏(1614-1666),字明发,南安石井人,清封遵义侯,光禄大夫。卒钦赐祭葬。墓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坐西向东。墓坑两穴,糖水灰结构,每穴宽约0.7米,封高3米左右。墓前有石碑亭1座,面阔进深各1间,单檐歇山顶,内有石碑1方。前有六角形石望柱、石翁仲、石马各1对,残存石虎、石羊各1只。墓园入口处有石碑坊2座,一为均4柱3间,一为2柱单间。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席里王春岩墓
席里王春岩墓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席里村红厝山上。王春岩(1842~1906),泉州人,清广东潮阳、河源知县,诰授奉政大夫,晋封资政大夫。墓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墓丘三合土结构,平面呈“风”字形,面阔约45米,进深约40米。墓碑、祭台为花岗岩石砌筑。碑圆首,高0.87米,宽0.53米,上刻楷书“王氏祖茔”,字径约0.18米。墓前立有花岗岩石官职碑16通,一面刻“王衙”,另一面刻王氏家族所任官职等。其墓道碑位于晋江市紫帽山顶溪园,花岗岩质,高1.93米,宽0.85米。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席里蔡旻墓
席里蔡旻墓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席里村尖山上。蔡旻,为青阳蔡氏九世祖,生卒年不详。父以子贵赠朝请郎,妣王氏赠安人。蔡旻为人慷慨重义,热心公益事业。墓“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严重破坏,近年维修。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向西。基丘平面呈“风”字形,封土高约1.5米,周围花岗岩砌筑。面阔约10米,进深约35米。圆形墓堆前立半月形墓碑,底宽1.3米,高0.65米。墓前有石翁仲1对、石羊l对、石虎1只、石狮1只。石翁仲高2.4米,肩宽0.7米,厚0.5米。该墓规模较大,维修后保存基本完整,对于研究明代墓葬形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竹口王慎中墓
王慎中墓在金坑竹口村。王慎中 (1509~1559)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 汉族,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王紫南墓
紫南王公墓地处紫星村紫溪水库坝基的对石,在地名叫猪肚墓的山中有一座古墓,墓碑上书“明奉直大夫紫南王公”。此墓为金坑八世祖王畴(号闲斋)的独子王承箕之墓(王承箕字惟肖,号紫南),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举人,奉直大夫。官至湖广沅州知州,明代理学家,著有《式言篇》《循绩传》。在通往猪肚墓王紫南墓的吴罗山路边,有三块明代墓道石碑,上书“明奉直大夫沅州知州紫南王公暨配宜人庄宜杨氏庄惠陈氏。”从此墓道的碑文看,紫南王公墓定是与夫人杨氏与陈氏的合葬墓。现墓前二支文笔望柱还在。每年的清明节期间,东星、紫星、清濛的裔孙都前往该墓祭拜。
(王振帮供稿)
▲竹口紫竹池碑
该碑刻位于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紫竹池边,始建于民国二十六年,曾移动过。该碑坐北朝南,面向池子,池子呈长方形,长20米,宽6米,池面长满水草。池子西北角筑有一6平方米的台地,台地上并排立有两块石碑,西侧的石碑呈长方体,抹首,高1米,宽0.48米,厚0.15米,花岗岩质地,碑额阴刻三字楷书“紫竹池”,碑文阴刻9竖行碑文,落款有“民国廿六年”等字样,碑文字迹已模糊,内容不甚清楚。东侧石碑亦呈长方体抹首,高1.52米,宽0.48米,厚0.2米,花岗岩质地,碑面正中阴刻一竖行楷体“南无阿弥陀佛”,上下落款字迹模糊,不甚清楚。该碑刻保存较好,当地村民具有保护意思,能反映当地的习俗等情况,是难得的实物资料,故建议列入文物点。
(南安市博物馆资料,金匀搜集)
▲璧龙宫古碑
《璧龙宫记》
霞璧山之东桥之南,故有璧龙宫。祀唐张睢阳公,不知圮于何年,庙宇虽废,香火未灭,岁时伏腊,犹走村翁精英,灵爽至今奉之,但寄莢于丛草之间耳。余營先君子墓庐,出门不雅于观,是用惕然,廼与里中父老子弟,议图兴复。余捐赀里人佐力,不日而成。塑睢阳公像祀之,其中併供养土谷二神,宫尖圆其顶,外望若塔,环中旋应罗列众山,靡不合向。东北挹碧霄之紫嶂,西南引鸿渐之正峰,西北敌石蛇之首峰,东南对鼓山之员峰,正西负澳柄之旗峰、一片瓦之龟峰。从霞璧山前望之,如盘龙转身,东起頭角入天衢矣。余惟公当日睢阳之事对令狐潮人伦天道之言,千古禀禀,英风如在,诵斯语者可以对忠,可以教子,可以感发人为善之志,故乐与乡人同祀之,乃土毂有()祈甘雨御()()之意云。宫落成于万历甲寅重阳月,里人多()()者郑国贵、李世为之魁,如世守而修葺之是()()()孙之孝与里中后人知慕义者。
霞璧山孺衷一李光缙记
注释:
1、张睢阳即唐代睢阳城守将张巡。唐代张巡守睢阳督战,骂贼而嚼齿皆碎的故事,比喻对敌人切齿地痛恨,也指节操忠贞不渝。史书载,五月,令狐潮复引兵攻雍丘。潮与张巡有旧,于城下相劳苦如平生,潮因说巡曰:“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巡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潮惭而退。
2、“璧龙宫”外呈六角形,当地人称之为“六角亭”,上书“拱笔”二字,传为李一泉学生张瑞图所作。“六角亭”旁有李一泉墓道碑,碑文:“皇明 承德郎户部云南司主事一泉李公暨配敕赠孺人林氏封孺人江氏墓道”
3、李光缙(1549~1623年),字宗谦,号衷一,人称“衷一先生”,泉州名士,其父李仁官任户部主事。光缙19岁为诸生(官学弟子),拜著名学者、解元、会魁苏浚为师。万历十三年(1585年),李光缙乡试第一。万历十四年,上京赴试落第,从此断绝仕进之念,一心一意研究学问。其代表作有《景璧集》。
(金匀搜集并加注)
▲紫溪水库
紫溪水库位于紫星村顶溪园的石头山与潘厝山之处,拦截九十九溪前埔支流,是跨越晋江、南安两地的小〈一〉型蓄水工程。它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年代。当时由南安投资,官桥、水头、石井三区共同出劳力(紫星村当时也属南安官桥管辖),历时近二年时间才完成。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水源来自紫帽山西北水、紫岭的水、五塔岩山下的水。水库建成时,总库容154.3万立方米,因水土流失,库内堆积泥土沙,现库容仅有130多万立方米。
紫溪水库作为当时灌溉南安竹口、东星,晋江紫星、下茂等村农田,发挥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作用。因渠道的堵塞、垮等,加上紫星70%以上的土地被征用,水库现在只是一个旅游景点。每到夏天,来自晋江、南安、泉州、石狮等地的游泳爱好者前来游泳。每天有500——1000人左右,成为免费开放的天然游泳池。
(王振帮供稿)
主编:王国钧 副主编:王家利(未完待续)
(编者声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私自引用、刊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泉州南安市柳城王氏通讯第3期
- · 王国钧·最新版中华王氏赋
- · 謁开闽三王祠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对联楹联
- ·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 · 福建泉州市王巧虹· 我台湾外公的故事
- · 2014年新年贺词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序】
- · 王国钧辞赋创作杂谈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子乔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