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飞:以寻根身份为中华文化发声
【立德树人师者匠心】王于飞:以寻根身份为中华文化发声
华龙网6月27日9时30分讯(何婷)步入王于飞的办公室,除了成摞的毕业论文和教学材料以外,最吸引眼球的就是4米长、1米宽的书桌,书桌上悉数摆放着笔墨纸砚、书画小品。
唱戏、写诗、画国画、练书法、打太极……这些不仅是王于飞工作之余的“清心雅玩”,承载着他文人的“情怀归来”,也是他数十年来砥砺身心的修行方式。作为一名中文系教授,王于飞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根植于心的眷恋和自信,他把传统文化当作精神生命的母体,不断追寻着中国文化的“根”,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并始终将这种自我修习和感悟放在人生历练的首要位置。
“中国的文化有一个内在的基底,一通百通。”在感性的古代文学范畴,他坚持理性教学;面对中西文化交融,他坚持中国阅读立场;在文本解读时,他教学生站在天地之间来体察世界,从诗人的内心出发,去审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内核。

王于飞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坚守根脉文化
“领略中华文化的深沉魅力,首先要回归中国立场”
初见王于飞教授,温文尔雅,一身儒雅气息淡然开来,不仅透出传统文人的豪迈豁达、乐观向上,也带着几分古代志士“善其身,济天下”的淡泊从容,廉正清刚。
谈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不少学界人士都会衷心推许。拥有“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并成为重庆师范大学申博建设的学科之一。曾经一年获得过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至今还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数十个面上项目。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重师人的艰苦奋斗,以及不断优化创新的学科建设。王于飞作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曾主持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开展中外汉语师资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担任重庆师范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实行对外汉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多次获评重庆师范大学“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优秀教师”称号及“教学优秀奖”。由他主讲的《唐宋诗词鉴赏》深受欢迎,并于2014年成为重庆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
作为中文系教授,他坚持将中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站在中国立场,放眼天下,取法自然,并且言传身教,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植入课堂。
如今,中西方文化融合趋势日盛,西方观念很大程度影响和改变了现代人对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王于飞看来,理解中国、继承文化、发扬传统,首先要回归和坚持中国立场。“就文学观念而言,西方有他们自己的文学和文化传统,如认为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这一看法被引进中国,慢慢地变成中国文学观念的‘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在数千年的文学传统中,我们从来没有按照西方人的观念去进行中国人的文学实践。”王于飞说道,“自《尚书·尧典》开始,‘诗言志’才是中国人对诗歌以及文学的根本看法。从这一观念出发,诗歌和文学首先是中国人对自己内心意志、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诗者志也、之也、持也、寺也,一系列关于‘诗’的传统训释,构成了中国诗歌以及文学的基本观念体系。这与具有基督教背景的西方文学隐隐站在上帝立场的俯视芸芸众生,全知全能反映社会的观念,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和理论体系。用西方人的文学观念来解读古代中国的文学现象,从一开始就走偏了方向,到头来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
“就像《那一年我十七岁》那首老歌里唱的,我们穿着发白的牛仔裤,背着包,周游世界,却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门。”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唐宋诗词艺术》课上,王于飞经过十多年反复揣摩,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来解析古代诗词。他希望通过唐诗宋词的解读,让学生找到回家的门,从中国人的立场出发,走好自己脚下的路。
王于飞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从理论上比较中西方文学观念,让学生知道中国的“诗”和中国的文学具有怎样的民族文化特质。他立足中国文化的本位,从“诗言志”的观念出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从作者何出此言的角度,去获得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他希望同学们不仅能熟读甚至背诵唐诗宋词,还能够真正读懂它、吃透它。“不仅要把米从市场上买回家,还要能把它做成熟饭,吃下去,变成真正滋养自己的无穷能量。”
其次,他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选择大、中、小学教得最多,学生们最熟悉的诗词作品,跟大家一起探讨平时意想不到,却又尽在情理中的深层内涵,讲出唐宋诗词真正的价值和魅力,颠覆性地改变了大家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解读方式。
最后,他从语言训释的角度比较中西方关于“艺”和“art”的两种词义系统和观念系统,提出中国艺术观念与西方别是一体。“西方的‘art’、‘beauxarts’偏重抽象、孤立的技术、技巧内涵;中国的‘艺’也包涵技术和技巧成分,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庄稼的种植取意,将技术、技巧的获得看作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生成、积累和提升的一种内在修养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与古代中国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养过程完全吻合。”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也将《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六艺,也正是在这一观念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都可以被看作“艺”。显然,这样的“艺”与西方的“art”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西方人的艺术观念,限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文学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从什么是诗、到“诗言志”、再到诗何以为“艺”……王于飞以《唐宋诗词艺术》课程作为切入口,跟学生们一起追寻中华文化的本源,领略唐宋诗词的大美,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内心,他用30余年的探索,为学生打开通往中国文化殿堂的大门。

王于飞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植“根”教学一线
“教学发展要注重‘理性’与‘感性’的融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于飞1986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学硕士进修班,师从晏炎吾、邢福义、李宇明等学习古代和现代汉语。1995年到2001年先后师从吴熊和、徐朔方、廖可斌研究古代文学中的明清诗文,2001年到2004年进入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项楚从事敦煌俗文学研究。2015年到2016年,赴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文化中心,师从安乐哲,成为比较哲学专业的访问学者。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导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兴趣以明清诗文和敦煌变文研究为中心,辐射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等方向。
语言和文学,中国和西方,哲学、艺术和宗教……王于飞深“根”教学一线,穿梭于不同的文化区间,横跨不同领域,先后开设《现代汉语》、《演讲与口才》、《书法》、《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流派》、《世界宗教概论》、《中华文化与传播》等十余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我的专业是个大杂烩,这使我难以专精,却也让我的教学有了融通开阔的发展空间。”他博采众长,掌握“融通”之道,在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强调“历时与共时并重”、“古典与现代同观”、“东方与西方互通”,坚守课堂,在实践中深化,在融通中超越,不断拓展课程教学的新天地。
同时,作为一个钟情并扎根中华文化的学者,他坚持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王于飞认为“语言是文科中的理科,注重理性分析与归纳;文学则讲求细致入微的体察感悟,同时渗透着感性以外的理性思考。”在他看来,古代中国人基本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两者本为相互融通,综合为用。在这一点上,他还是“知其雄,守其雌”,坚持“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根深才能叶茂
“一切教改都要以人的成长为根本”
去年年底,王于飞辞去了担任多年的文学院书记职务,从双肩挑干部重新成为单纯的普通教师。但他始终心系学院的发展,特别是学院的人才培养。无论做不做书记,他上的课都往往超出规定额度一大截。他开玩笑说,项羽当年认为“学剑,一人敌;请学万人敌。”给学生上课,面对数十人乃至数百人,让他感觉很实在。在他内心深处,高校作为教育单位,本质上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专业建设和发展是学院生存的命脉,无论做科研还是做学科,都应该以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发展的基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对中文、秘书、汉语国际教育和影视戏剧文学四个专业的学生实现分类培养,以“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与“博雅人才计划”并驾齐驱,全面展开汉语言文学(师范)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
“本科生从二年级开始遴选优秀人才,投放到中学,与中学一线教师一起备课、上课,学习课堂教学经验,并参加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王于飞介绍道,文学院还利用高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全国范围内邀请中学语文教育顶尖专家,为学生开讲座、做讨论和课堂教学教研,以此锤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
除此之外,为了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后站在更高平台上发挥作用,文学院推出了“博雅人才培养项目”,从本科二年级开始,通过自愿报名并结合考试,挑选立志于做学术研究、考研考博的学生,指派专门教师辅导学业,还为学生提供外出游学、访学的机会。
在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文学院已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批批能够迅速站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中小学、高校、政府等部门的骨干力量。近三年来,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国学达人”挑战赛、“汉教英雄会”等国家级奖项,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相关新闻报道、学术文章100余篇。学院积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参与孔子学院的教学工作,先后输送汉语文化推广志愿者30多人。
“根深才能叶茂。”王于飞说:“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大小不同的树。当我们扎根大地,汇天地灵气,得万物滋养,自然因根深而叶茂,最终吐露芳华,结出缤纷果实,惠泽大千世界,形成生命的完美轮回。所以,寻根,是为了更好的发声。”
在课堂上,王于飞最喜欢讲的一首诗,就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悠悠时光中,他一如春夜的雨露,带着心中的信仰,与精神生命,润万物无声。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