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的旗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国土沦丧,无数川军将士、有志青年怀着“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豪迈情怀,奔赴抗日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
四川安县(今北川县)的青年教师王建堂便是其中的一位爱国青年。他主动请缨,杀敌报国,在他的号召与动员下,一百多名热血青年汇聚一堂,组成“川西北请缨杀敌队”,并推举王建堂为队长。
1937年秋,在安县出川抗战将士欢送会上,县长成云章向大家展示了一面写有“死”字的旗帜,旗帜的中央写了一个遒劲有力的“死”字,两旁说明文字则震撼人心: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父 手谕
原来,在王建堂出川抗战之际,年迈的父亲无法亲自到县城为儿子送行,于是托人交给他一面写有“死”字的旗帜,鼓励儿子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父亲的言语与精神深深打动、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哪一位父亲愿意自己的儿子失去生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哪一位父亲愿意把儿子送到战场去送死。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匹夫有责。一个“死”字足以诠释危急关头中国百姓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一个“死”字足以证明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抗战到底、矢志不渝的精神,一个“死”字足以折射出拳拳赤子愿意用生命去换取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光明。
王建堂出征后,在前线作战期间,三次负伤。每一次负伤他都是用“死”字旗擦拭、包裹伤口,然后把沾满鲜血的旗帜收好,他希望能活着、带着“死”字旗回去见父亲。由于前线战斗激烈,部队转移较快,“死”字旗原件已遗失。如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厅里的旗帜,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王建堂记忆所复制的。战争硝烟虽逐渐远去,但今天这一面旗帜依然能给予我们力量,它见证了中华儿女心中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桂星星)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