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王氏名乡望族--南安金坑(原创一)

世界王氏网编者按:南安金坑王氏肇基始祖王默,系开闽三王王审邽的第十七世孙、端平二年(1235年)吴叔告榜进士、从事郎昆山丞王登的曾孙,于元代牧禽于南安兴集里金坑乡。金坑自古有“公孙五举三知州,兄弟一朝两大夫”之美誉,祖祠还荣获赐匾“理学文宗”,祠封“南宫独一”,历代明贤仕官辈出,人丁(包括海内外)现已衍传五万多众,仅居住在包括六个行政村的王氏人口二万余人,经济日益蓬勃发达,成为八闽王氏第一大乡,名副其实的名乡望族。盛世编书,弘扬名乡古韵;金坑立传,谱写望族新章。金坑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山川秀丽,人才济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金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值得我们大书特书。本网将陆续刊载王国钧主编《名乡望族--金坑》一书,以飨广大宗亲。

网络资料图:南安金坑王氏家庙
第一篇 总述
金坑又名深坑,宋属唐兴乡兴集里,元属三十三都,今属泉州市南安官桥镇(部分属晋江市紫帽镇)。金坑地区自古包括和铺、竹口、席里、下洋、东星、紫星(今划属晋江紫帽镇)六村,人口近三万人,村民全部姓王,均属“开闽三王”中老二王审邽后裔。
金坑坐落于紫帽山南麓,面积三十五平方公里,有“三山(紫帽山、霞璧山、乌山)两水(松溪、紫溪)一平原(福平洋)”之称。金坑东接晋江磁灶镇悟道山,西与大帽山脉乌山接壤,北靠紫帽山,南拥福平洋盆地。东面紫溪水流似飘逸的彩练,滋养着紫溪两岸果木飘香;西南松溪之水常年川流不息,是金坑人民的母亲河。两溪并汇于磁灶梅溪直至晋江入海,王氏族人沿两溪而居。承三山之龙脉,两水之灵性,这里山川秀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至今,素有“百果之乡”的美誉。进入山间小道,满山遍野瓜果芳香,每年新春伊始就有桃、李、杏相继报春开花。农历三月起,早熟的杨梅就争相枝头点缀,紧接着各类桃、李、梅、杏就会进入市场。这里盛产梨、香蕉、波萝、荔枝、火龙果、龙眼、柑桔、枣、柚、石榴、橄榄、柿子等二十多种亚热带水果;近年来还不断从台湾及东南亚引进多种热带水果,如芒果、木瓜等,直至每年农历十一月余甘果(柚甘)为止,真可谓闽南水果大观园!
金坑开山始祖王默,字炽学,号四十三,乃开闽武肃王王审邽之十七世孙,南安四都三世祖王德之次子。王默于宋季牧禽于紫帽山南脉兴集里金坑,结炉垦植,果木成林,瓜果飘香,良田遍布,子孙繁衍,枝繁叶茂。自始祖开基以来,历经七百余载,其子孙遍布金坑地区及石狮祥芝五福鸿山,晋江莲屿高霞、清蒙、草田尾、溪边,南安长福、汤井、卅都石蛇、水头林前西行、霞美新罗,以及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来、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还有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达十万余人之多,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侨乡,也是全省最大的王姓聚居地。
金坑地区自古山川毓秀,人才济济。历代名人官宦层出不穷,如:八世王闲斋,明正德廷试贡元,任常宁司训;八世王静庵,中宪大夫,六品通判;九世王紫南,明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举人,奉直大夫,湖广沅州知州。十世王以节,明万历元年,癸酉科举人,赠奉政大夫,柳州府同知,前威州知州;十一世王振煕,明万历三十七年已酉科举人,进士,嘉议大夫,湖广布政司,山东按察使,浙江参政,山东提督学政副使;十一世王孟遴,明万历十三年乙酉科举人,奉政大夫,威州知府;十五世王资堂乡进士文林郎,奉旨赐翰林院侍诏。其后清朝、民国及近代,新中国的各级政府要员,政治家、科学家、教授、博士、专家、学者、商业家、企业家等,不胜枚举。
解放前的金坑曾经是“晋、南、惠、同、安红色苏区”,为红色苏区革命斗争输送过大量骨干力量。旧社会给金坑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和折磨,多少金坑人民为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事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多少金坑人民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艰苦奋斗,把自己的青春才智贡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风流人物竞折腰。历代金坑人与天斗,与地斗,收获了成功,也遭受了磨难。花开花谢,河山依旧,历史留给金坑人更多的却是梦想和追求。金坑人处变不惊,泰山压顶不弯腰。在艰难的跋涉中期望,在期望中拼搏。改革开放以来,跳出单一经营,全面发展,走出金坑闯荡世界,以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以敏睿勤奋、敢为人先的泉州风格走进新时代。
如今的金坑,昔日的旧泥瓦房不见了,除了保留以前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红砖白石宫廷式燕尾脊古大厝外,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座座新居,红砖白石楼宇高耸,工厂林立,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这里是片流金溢彩的土地,婀娜多姿,充满朝气。这里百果飘香,民风纯朴,是片风华正茂的土地,日新月异,蒸蒸日上。这里人杰地灵,藏龙卧虎,是风水宝地。如今,金坑的路越来越宽,金坑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金坑人在追求和享受现在优雅的生活空间的同时,正昂首挺胸走向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王国钧、王家利)
第二篇 历史沿革
南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置县于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名“东安县”。之后朝代更迭,曾改用晋安、梁安等,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南安县,唐嗣圣初(684)置武荣州,故南安又别称武荣。南安历史上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境内丰州金鸡古港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南安宋代分八乡统三十二里,元代改四十六都。金坑在宋代属唐兴乡兴集里,元代属三十三都。金坑地区自古包括和铺、竹口、席里、下洋、东星、紫星(今划属晋江紫帽镇)六村,人口近三万人,村民全部姓王。
康熙版《南安县志●疆域志卷一》记载:“......宋分八乡统三十二里,元改四十六都。”“......三十三都,县西南十五里,在宋为兴集里,统于唐兴乡。其山曰乌石曰紫帽曰霞璧,其岩曰灵水,其岭曰鸡骨。乡有七,曰陇内曰金坑曰霞茂曰龙头曰澳柄曰下洋曰埔仔。”
民国版《南安县志●舆地志之一》记载:“......三十三都,县西南十五里,在宋为兴集里,统于唐兴乡。其山曰乌石,曰紫帽,曰霞璧;其岩曰灵水;其岭曰鸡骨。乡有十八,曰陇内,曰金坑,曰霞茂,曰龙头,曰澳柄,曰下洋,曰埔仔,曰山后,曰黄仑乌坑垅,曰官坑,曰深坑上,曰东边,曰溪园,曰席厝,曰竹口,曰石蛇,曰岭头洋。”
隶属三十三都金坑地名,自清代至民国有了增加,如乌石、紫帽、霞璧、灵水,金坑、下洋、深坑上、东边、溪园、席厝、竹口、石蛇等。金坑古称“深坑十三乡”,即包括官坑、腊口、竹口、和铺、席厝、下洋、东松、郭前、虎头岭、深坑上、大夫第、祖厝、石蛇。自金坑开山祖王默宋代肇基至今繁衍子孙近三万人(不含外迁),分布金坑各自然村,分别归属和铺、竹口、席里、下洋、东星、紫星等六个行政村。
解放后,金坑分别成立竹和乡、胜利乡,竹和乡统辖竹青(竹口)、和铺、席里、金尚(金星,紫星村的自然村),胜利乡统辖下洋、东星、紫星(金尚外)、下茂(今属晋江紫帽镇)。1956年,竹和乡、胜利乡合并成立下洋乡。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1959年,下洋乡撤乡成立下洋公社; 1961年下洋公社撤销,金坑六村成立生产大队,隶属官桥公社。1983年以后,取消人民公社制度,重建乡体制。官桥设镇,金坑六个村隶属官桥镇。
金坑紫星村1961年划属泉州紫帽山农场,1984年划归晋江紫帽镇管辖。但长期以来,由于同处金坑地理位置和王姓同宗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该村仍习惯于同六个村共同生产生活在一起,祭祀共同的祖先。因此,按照当地传统历史习惯,紫星村仍属金坑地区。(王国钧综合)
(主编:王国钧 副主编:王家利)(未完待续)
编者声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任何组织、个人不得私自引用刊发。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泉州南安市柳城王氏通讯第3期
- · 王国钧·最新版中华王氏赋
- · 謁开闽三王祠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对联楹联
- ·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
- · 福建泉州市王巧虹· 我台湾外公的故事
- · 2014年新年贺词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序】
- · 王国钧辞赋创作杂谈
- · 五里埔王氏史誌·子乔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