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昌炼:把树根变为一匹“奔马”

2018-03-08 15:34:58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打印 字号: T|T
  桐梓县工艺美术师王昌炼被贵州省文化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谈起自己喜爱的雕刻艺术,60岁的王昌炼仍然是兴奋不已,滔滔不绝。
走上艺术创作的“不归路”
 
“过去贫穷,没有条件和机会,但是一点都没有影响我对工艺美术的喜爱……”王昌炼自幼喜爱美术,完成学业并在部队历练了4年,回到家乡后有了自己的工作,又爱上了在鹅卵石上作画,经常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美术活动。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故而有成绩。渐渐地,上世纪80年代,王昌炼已经是桐梓县小有名气的美术爱好者。
 
1986年,在贵州省民间工艺展上,王昌炼被黄平泥哨深深吸引了。展会归来,他就动手学做泥哨,并到小西湖和遵义公园去卖泥哨,5毛一个,带孩子的家长都纷纷抢着买。泥哨被人们如此追捧,这让王昌炼更加坚定了对工艺美术的热爱。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娱乐生活普遍单一,可是王昌炼却感到生活丰富多彩,因为他喜欢的实在太多了,古玩收藏、书法、绘画、根雕、刻章、花鸟盆景等。尤其根雕艺术,让他很是着迷。
 
“当时受工作所限,根雕只能当作业余爱好……”2000年,王昌炼从单位内退后,便投入全部精力搞根雕。“我成天都在琢磨怎么才能把手里树根雕刻好。”王昌炼说,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忘搜寻树根,搜寻各种可以用于雕刻的石头。于是,普通树根、乌木、黄杨木,以及桐梓本土的娄山白花石、青石、紫石、煤精石、珊瑚玉化石,都成了他频繁使用的材料。选用材料的多样化丰富性,让他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
作品的美就在生活中
 
“乌木是制作家具和工艺品的上好木材,被雕刻爱好者们广泛应用;煤精石又名煤玉,质地坚硬,结构细腻,石色如墨,光泽较好,是制作工艺品的好材料。”在王昌炼的案头上,摆满了各种雕刻作品,黄杨木核桃、青石鳄鱼、煤精石砚台、白花石印泥盒,仅镇尺就有乌木的、黄杨木的、竹制的。
 
远看王昌炼的雕刻作品《仙桃》就有两个熟透的桃子外形饱满,让人看得口舌生津、垂涎欲滴。仙桃上,趴着两个甲壳虫和一只蚂蚁,显然是桃儿的鲜美吸引了它们的造访。雕刻作品《秋趣》是以中心的大葫芦为主体,4个小葫芦垂挂四周,藤蔓缠绕其中,一只蛐蛐爬在叶子上,两只甲壳虫藏在树叶中,呼之欲出,整件作品充满浓烈的生活气息,5只葫芦还有“五福临门”之寓意。这两件作品都是煤精石所刻,富有光泽感,分别获得2006年、2007年多彩贵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旅游商品交易会“两赛一会”的突出贡献奖、原创奖。
 
王昌炼的雕刻作品《五牛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以唐朝画家韩晃的名画《五牛图》为蓝本,把平面图变为立体图象,在圆雕、底座和牛身之间采用镂空雕,五牛姿态各异,生动逼真。它们分开后是形态各异的生肖牛摆件,合起来是一副完整的作品。
 
栩栩如生的五牛让人爱不释手,古色古香的笔筒也让很吸睛。“这个乌木笔筒18公分高,直径16公分。”王昌炼说。笔筒外面利用不规则的凹凸处雕刻了形态各异的梅花,采用了深、浅浮雕和镂空雕。
 
才放下大笔筒,一盘花生跃入眼帘,无论颜色还是形态,逼真到完全能以假乱真。特别是正中的一粒红色花生米,让你情不自禁想剥开品尝。当然,这互相沾连的花生是拿不起来的,毕竟它只是泥捏的。待回过神来,观者不禁莞尔失笑。“在当年的参赛现场,很多观众纷纷驻足在这碟花生前,都以为是真的,纷纷用手去掰,以至于掰裂了好几颗。”王昌炼笑着说。
 
2008年,他的煤精石雕《碧珠精灵》获两赛一会遵义赛区二等奖;2011年,竹根雕12生肖在两赛一会总决赛中获传统工艺组“最受大众欢迎奖”……2012年至2015年,他都有不同的雕刻和雕塑作品分别获奖。他先后参加全省总决赛10次,次次获奖,每次的作品都是精心创作,从未有过重复作品参赛,得到了评委专家们的认可和好评。其中,作品《秋趣》是用长条形的白色略带红色的原石,构思设计了一段莲藕,利用它的少量的红色,巧雕一只青蛙和田螺爬在莲藕上,其形象生动逼真,相互呼应成趣,雕工细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摆件,极具观赏性和收藏性。《秋趣》还被刊登在贵州省文化厅主办的《文化广角》刊物上。
慧眼识宝 化腐朽为神奇
 
大自然会把宝贝赐给有心人。王昌炼说,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寻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次,王昌炼游玩娄山关,在路边无意中瞥到一枝映山红根,习惯使然,他便俯身捡拾。待将根木拿在手中察看时,他顿觉眼前一亮,这树根稍作修整,就是一匹奔马,而且酷似徐悲鸿笔下的那匹“奔马”。想像着那匹狂飙突进的奔马,他按捺不住心里立马拿出工具,动手修剪,三下两下,奔马果然出现,尤其是那一双奋力扬蹄的前脚,因疾驰而几欲与地面平行。那一束因疾驰而高高飞扬的马尾(一束分散的细枝条),栩栩如生。在多彩贵州两节一会上,这匹马获得了鼓励奖。而这之前,遵义市为了给“多彩贵州两节一会”遴选参赛作品,举办了一次会展。在上万件展品中,王昌炼的奔马脱颖而出。评委们都说,它实在是像极了徐悲鸿笔下的奔马。
 
“一件好的根艺作品,越是保留了根木本身的原貌,顺势而为,人工痕迹就越少,这样的作品越好。”王昌炼说,“奔马”就是典型例子。当然了,这得靠运气,要遇得到自然天成的好树根,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才能成为一件好作品。
 
有一次,王昌炼收藏了一块白花石,呈圆球形状,他便将它雕刻为一碗汤圆,把白石里夹杂的少许黑色处理为溢出的汤圆芯子,十分自然,更显生动、传神。这种因势就势的巧妙处理,真是化腐朽为神奇。
 
王昌炼家里,收藏着好几扇精致的清代雕花门,还有很多奇石、古玩、字画。他还有一间专门收藏各种石头的房间,石头都是用于雕刻的,是他这一辈子都雕刻不完的。爱好收藏的他认为,收藏也是一门艺术,对于自己的思维发散,触动灵感很有帮助。
 
“我的最大爱好就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艺术,为了一件雕刻或雕塑,我可以成天呆在家里,刻啊捏啊……”王昌炼虽说弄得腰酸背痛颈椎出问题,可是乐此不疲。“无论书画还是雕塑雕刻,都是要耐得住寂寞才会整得出名堂。”王昌炼感叹不已。
王昌炼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他的创作的灵感来源,他遵从本心,活出了乐趣,活出了自己。他的妻子陈霞也是一名职工,从一开始对他的爱好不理解不支持,认为那些玩意儿竟然占了这么大的一间屋子。可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对工艺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态度有了转变,现在也很支持他的爱好。
“艺海无涯,我要不断努力学习,多出好作品。愿当好一名传承人,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尽绵薄之力。”王昌炼说,近年,“工匠精神”成热词,这对我们这些工匠是莫大的鼓舞。“在我们桐梓,搞传统工艺美术的工匠不少,整体实力不错,作品门类较多。如果我们的工艺品能嫁接旅游业,走向市场,对旅游业或者相关行业作出贡献,同时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传统工艺美术,以促进它的传承,那该多好啊……”(蒋隆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