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复冶铸“美学建筑”独特风范
2013年02月25日11: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赵建军
学术风范是学者学术形塑与品格的写照。对于美学研究者来说,这种风范或来自一生的追求和积累,王振复的美学研究,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风范。
近四十年来,王振复弘扬宗白华的治学理念,秉承蒋孔阳的学术旨趣,独辟蹊径地进行中国美学史的系列研究,冶铸了“美学建筑”的独特风范。
构成该“建筑”基础之基础是其关于审美问题的研究。王振复的《论崇拜与审美》一文,反映了他对美学介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之中的整体态度。“崇拜”与“审美”既涵括了人类在这种关系矛盾中的“二律背反”,也折射着自身在不断解决悖反与困惑中实现超越的“合二而一”。具体而言,一方面,人类社会实践越是趋于深广与高层次展开,审美便愈是趋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全面实现。但这个“全面实现”只是一种走向,它并不能达到绝对实现,因为崇拜表征着“属神”的另一世界,体现着人类的“精神之梦”,寄托着人类“对绝对完美境界的期望,既洋溢着崇拜的激情,又深蕴着审美的沉思”。因此,人在世俗世界里通过美学、宗教学、艺术学、哲学、科学、心理学等的学术探寻,实现崇拜与审美的转换与和谐。在文化的根本意义上,审美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也是人生实践的内容和目的。王振复确立了审美可以超越“主体迷失”的学理高位,以学术为审美的发现手段,细致而深入地触及人类现实审美实践和精神超越的本质内容。
由此出发,王振复关注各种审美实践形态的美学考察。在人类丰富多样的实践样态中,他特别注重建筑美学的研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将建筑视为勾连人生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物化构体,显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风貌、体征。建筑美学展示的“中端切入”视角,能够折射其他审美物化形态的意趣和形式,以包举历史与文化真气韵的姿态,实现对中国美学精神的整体观照。王振复关于建筑美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建筑美学》、《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到21世纪初面世的《中国建筑(601668,股吧)的文化历程》、《缪斯书系·华夏宫室》(共四册)、《中国建筑艺术论》、《中国建筑文化大观》等,汇成了对建筑美学的文化、历史、艺术和造型、形式的全面“砌磊”。
学术研究的基础和构架,根本地取决于学术逻辑的建立。王振复所建立的学术逻辑是一种文化、哲学美学逻辑,他认为中国美学是在文化、哲学的包孕下形成的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因此,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文脉”进行历时性的梳理,是中国美学的整体“建筑”能否矗立和标示于世界美学之林的关键。为了完成这一学术设计,王振复精心营构,克服多种困难,于2000年出版了《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该书出版后引起学界广泛反响,并于当年获得国家图书奖。著作将美学史的发端期远溯至史前巫史文化,通过巫史、甲骨和龙文化的综合考量,发掘出中国美学的独特文化蕴涵。然后,将中国美学发展的后续历程,以深入的观照,考证、剖解和诠释中国美学何以在审美的酝酿、奠基、建构、深入、综合、终结诸问题上,形成特殊的文化、“语境”和“文脉”。这不仅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知识存在方式和价值超越轨迹,而且以中国美学历史走向的博大深邃,凸现出中国美学深厚渊雅的人文情怀,昭示出其内存的审美思性、诗性奥秘。
王振复在中国美学的文化、哲学逻辑特色方面,体现出“破山”之功,他的这种努力与宗白华注重中国美学时空形式和智慧特征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拓展了呈显“中国特色”的学术理念和风范。王振复主编出版的《中国美学范畴史》三卷本,是国内较早的中国美学范畴史研究通史性著作,强调以“道、气、象”三维动态结构完善中国美学范畴史的核心逻辑,进一步深化和印证了他对中国美学史的独特发现和系统思考。
王振复的美学研究在行文和见解的披露上不同于流行的美学文体。他的著作没有繁复的纯哲学思辨,没有“主客二位”的津津于对象观照的欣赏性解读,而是将思辨寓于实证,悟解依于发现,在缜密而富有质感的叙述中凸显中国美学的智慧品格。
首先,对于美学问题的选择,这种研究呈显了一种从宏观制高点切入的省思,它不仅便于解决“形上”层面的根本问题,而且也使那些最能凸显中国美学逻辑特色,又通常容易被排斥在美学“文艺性”之外的“文化”、“学术”抑或生活审美形态等,被纳入审美研究范围。如“巫术”、“卦象”、“禅”、“风水”和“风俗”等内容,都是王振复美学研究的重点考察对象,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学与哲学意义、对中国美学的生成和特色冶铸,很值得引起我们充分重视。
其次,王振复的这种研究路径,表现出对美学“思维方式”和“观念结构”的特别关注。美学,西方人称之为“感性知识的科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指对对象的直观和主体的感性激发,它们都源于思维和精神的跃动。因此,“思维”和“观念”的存在方式对中国美学应是更根本的。他探解《周易》,从探读象数之学入手,揭示《周易》美学的文化根因、时间哲学、生命意识、和兑境界、人格模式与太极理想,充分展示了美学研究的智慧品格,这种研究特点和优势是一般的逻辑推论和审美解读难以替代的。
最后,我们再强调一下这种研究的“实证”优势。他注重对古籍原典、文字学和考古发现等的解读,将它们置于发掘美学深层逻辑的认知基础,具有辟解视美学为“玄虚”之论的谬识和倡扬实学重“理据”传统的优点。透过郭店楚简的《性自命出》、《老子》、法海本《坛经》以及《文心雕龙》和王昌龄等诗人的佳作,“实证”流溢的是美学鲜活的气韵,同时,它仿佛为文化、哲学美学构筑的骨架增设了细密的纹理,人们只有用心体味,方能体悟整体结构的恢宏与完整。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