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阳原县王氏木雕一家七代人传承上百年(图)

2015-06-06 10:24:47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核心提示】传承了上百年的阳原县王氏木雕,2009年初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王氏木雕的第五代传人王义、第六代传人王建中、第七代传人王飞,对濒临失传的王氏木雕在继承中进行了创新。

一家三代人在研究探讨王氏木雕技艺。 耿俊 摄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张进宝 通讯员田建辉、仝辉

    传承百年的王氏木雕

    “建中,这琴上的线条有点粗,线条再稍微细一点就更精致了。”

    “小飞,这棋上的棋子有点小,棋子再稍微大一点就更好了。”

    4月19日,在位于阳原县西城镇北关村王氏木雕工作间内,74岁的王氏木雕第五代传人王义,正在和儿子王建中、孙子王飞研究制作一件大型木雕正面的“琴棋书画图”。

    小小的工作间里,摆满了各种用来制作木雕的木头。“二龙戏珠”、“琴棋书画”、“高山流水”、“赶考状元”、“文房四宝”等成品和半成品木雕作品映入眼帘。
“王氏木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王义说,“小时候听爷爷说,祖上王德老人在清朝道光年间,从北京学习了木雕手艺,取名王氏木雕,一百多年来,一直没有断线,传承至今。”

    王义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皱纹爬满了额头。“我是阳原一中毕业的,老高中,从小跟着父亲学木匠,久而久之,便爱上了木匠这一行。”王义说,当时由于是大集体,只是在村中帮人打一些像车、犁等生活用具,木雕技术只能在家中悄悄跟着父亲学习一点。

    “文革”后,父亲把祖上的木雕技术传授给了他,他把这门手艺传承了下来。

    “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王氏木雕在我们这一辈上得到了发扬光大。”王义今年53岁的儿子王建中插话说,木雕是人们对过去的传统记忆,也是文化传承,手工的东西更需继承和发扬。

    “我要把祖传下来的传统木雕技术,融入现代的元素,满足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提起今后的想法来,今年27岁的王飞满怀信心地说。

王氏木雕的“五步法”

    “王氏木雕属传统手工技艺,木雕的绘画、设计、造型、刀法、套色、彩绘等,都具备极高的工艺、技巧。”王建中说,他从实际中总结出了王氏木雕“五步法”。

    王建中介绍,王氏木雕整个程序下来,大致分五个步骤进行就可以了,概括起来就是:一选料、二设计、三造型、四制作、五技法。

    第一步是选料。木料以硬质山榆、山柳、山桦、山梨、黑桃木、红木等为主,工具以刀、凿、铲、钻、斧、推刨等多种原始工具为主。

    第二步是设计图案。首先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比如山、水、花、鸟、鱼、虫、龙、凤、人物等等,都要画得栩栩如生。

    第三步是造型。造型讲究传统、独特、创意。传统的东西要继承,比如古代的太师椅、八仙桌等,就是要古色古香;现代的东西要有现代气息,比如挂匾、笔筒等,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要有创新。
 第四步是制作。王建中说,必须是纯手工打造。刀具是从事木雕制作的最直接的工具。在木雕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刀、凿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刀具齐全,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练洒脱、清新流畅,增加作品的表现力。

    第五步是雕刻技法。所谓技法,就是木雕工艺作品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消减意义上的雕刻。具体说来,一是通常要画好创意稿;二是粗坯,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三是修光;四是打磨;五是着色上光。雕刻着色不要马上擦光,12小时后,用一块干净的布使劲擦拭,直到产生均匀的光泽,达到手感光滑。
 
    一家七代人代代相传

    “这是可作为家具来使用的太师椅、八仙桌、屏风等;这是可作为工艺品的摆镜、笔筒、挂匾等;这是可作为古建筑装饰的博古、替花、雀替、花罩、楼台等……”在王氏木雕工艺展品陈列室内,王建中指着展品如数家珍。
 “我们家王氏木雕这门手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从我们祖上王德那一辈开始,到我儿子王飞,至今已经传承了七代了。”在陈列室内,王建中边走边自豪地说。

    阳原王氏木雕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

    王建中拿出一本书,上面清楚地记载着王氏木雕的传承情况。“清道光年间,我们王家祖上王德在北京琉璃厂附近木雕作坊学艺,该作坊经常制作宫廷御用木雕制品,因此王德学会了木雕工艺,从此木雕工艺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王建中说,王德的手艺越来越好,后来靠精湛的手艺在京城闯出了王氏木雕招牌。

    之后,王氏木雕这门技艺代代相传。

    王德把这门手艺和“招牌”,传给第二代传人王有恩,王有恩又传给了第三代传人王荣。

    “文革”期间,木雕的图谱资料、实物等被烧毁。

    第四代传人王守文、第五代传人王义只能在生产队做一些粗活。第六代传人王建中,在小时候对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偷偷向爷爷王守文学习绘画技术,以及刻刀、凿、铲、钻、斧、推刨等技法。

    “文革”后,王守文手把手将濒临失传的木雕技艺悉数传给了儿子王义以及孙子王建中。如今,王建忠又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王飞。王飞成为王氏木雕的第七代传承人。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近年来,为了传承创新“王氏木雕”这门快要失传的手艺,第五代传人王义和儿子王建中、王建明及孙子王飞,一家三代人对木雕技艺重新进行了整理,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

    作为王氏木雕的第六代传承人,王建中从小学习刻、凿、铲、钻、推刨等技法。后来,王建中曾尝试把传统技艺与电脑雕刻相结合,提高效率,但试验不尽如人意,电脑雕出的图案粗糙,手工无法进行修复。

    近十年来,王氏木雕在延续宫廷家具的传统风格基础上,在传承中创新,又开发出浮雕、透雕和圆雕三大类80余种。王建中创作的《四美图》中,人物的发丝不足0。5毫米粗,刀刀见功夫。

    然而,随着王氏木雕的发展,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木雕全是手工活,费工费力成本高,认可木雕工艺品的人少,王氏木雕卖价上不去,良性发展受到影响。王建中说,“有很多次出现经营不下去的情况,我们真想放弃。但考虑到祖上留下的这门技艺不能丢,又咬牙坚持下来。”

    让王建中欣慰的是,王氏木雕2009年初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在第二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上,王氏木雕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王建中和儿子王飞带去的展品被抢购一空,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王飞说:“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众人的关注,王氏木雕有了前途,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