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的尴尬
大清康熙三十六年七月,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王渔洋交了好运。
先是康熙皇帝下旨赠他的祖父、父亲为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加一级,祖母、母亲和妻子皆封为夫人,稍后,儿子王启汸又赴任唐山县令、候补知州。还不止于此,此时,王渔洋在户部这个号称六部之首的权力部门已经干了四年的常务副部长,据可靠消息,不久将升任中央另一个重要部门督察院的左都御史,部门一把手,正部级干部。
面对这些天大的好事,王渔洋反倒感觉心里不踏实。主要是儿子王启汸的事。虽说是皇恩浩荡,儿子又是经吏部选拔脱颖而出的,但由一个书生一下子去做一个地方的父母官,还真让他放心不下。
县令这个差事不好干。上联朝廷下接百姓,既要有政策水平又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干精神。干得好百姓受益,干得不好百姓受害,立竿见影。唐山又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的县,离京城又近,治理难度大,责任更大。
可是,“学而优则仕”本就是读书人的愿望,没有这个平台也谈不上实现报效国家,服务百姓的抱负。再说,做官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难,不等于不能做好,关键是要让儿子树立良好的愿望和掌握必要的方法。
教训这个初入仕途的小子并不仅仅因为王渔洋是其老子。王渔洋出生在世代为宦的家庭,高祖是因公牺牲的四品大臣,曾祖是湖广巡抚、户部左侍郎,大爷爷是兵部尚书,爷爷是浙江右布政使,在明朝,因为家族在外做官人数众多,被称为“王半朝”。
想想自己也是从基层摸爬滚打多年后进入中央部委的。康熙十七年被特旨任命为翰林官,入值南书房。风风雨雨几十年,从七品芝麻官到二品的户部左侍郎,别的不敢说,官场那点事还是有一些体会的。于是笔走龙蛇给这位新上任的县长上了一堂“领导干部须知”课。
挑灯伏案,提笔蘸墨,谋划思虑,既是严父教子又是长官训诫,从行政到司法,从经济到教育,从大堂审案到如何下基层,从提高自身修养到如何与领导同事相处,连着如何搞好接待怎样参加宴会,捡干货满满地写了五十条。王渔洋自信的想,儿子只要能严格遵守,即使不能马上成为一代良吏,做个称职的县令是毫无问题的。他还专门为这封家信起了个名字叫《手镜》,要求儿子天天对照。
但王渔洋有些尴尬,尴尬的不是因为作为一名名扬海内的诗人和文学家,这篇《手镜》三百多年后才被人关注;也不是因为这封没有收录到任何文集中的家信不仅被后人推崇有加,其势头似乎还要超过他那些被历代传颂的诗歌华章。
《手镜》虽洋洋洒洒数千字,其实没有离开康熙御笔亲赐“清慎勤”的三字箴言。王渔洋深悟其中道理,对此做了透彻的解释:“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可以说整部《手镜》几乎都是对这三个字的演绎和诠释,毕竟这是自古以来的做官诀窍。但他似乎并不完全赞同宋人吕本中关于严守“清慎勤”是为了保官禄的说法,他认为这不够全面,降低了“清慎勤”的境界,显得有些世俗。但王渔洋的尴尬也不在于此。
王渔洋的尴尬在于他的另一层思想境界没有被认识和解读出来。《手镜》中,王渔洋告诫儿子的有两个最重要内容,一是坚守 “清慎勤”的准则不动摇,二是敢于为民担当,他说:“地方万一有水旱之灾,即当极力申诤,为民请命。不可如山左向年以报灾为讳,贻民间之害。”正是这一层意思,说得不多,却是他一生做官的心得,极为重要。
王渔洋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第一个职务是负责扬州政法与审计的七品推官。虽是初出茅庐,已显示出不一般的特质。
清初的扬州由于史可法抗清以及郑成功北伐,与清廷的矛盾异常尖锐,清廷对扬州实行高压统治,政治风云恶劣,大案要案接连爆发。王渔洋夜以继日地工作,五年间处理刑部交办大案要案八十三件。这些案件大多具有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处理起来风险极大,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王渔洋以乌纱帽为赌注,一再声言“吾以一官殉之”。
“奏销案”和“通海案”是顺治对扬州予以报复性严惩的具体案例。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催征钱粮,扬州不堪重负。朝廷一再加大措施,数千人受到严厉责罚或逮捕,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奏销案”。王渔洋负责此案,多方协调官、商和扬州各界,群策群力,案件最终得以妥善解决。许多无辜受牵连的人从水火中解救出来,百姓生灵免遭涂炭。
“通海寇案”因郑成功北伐失败所起,是一则不折不扣的政治大案,朝廷派出钦差大臣坐镇督办,追查郑成功余党。有人在其中浑水摸鱼,趁机陷害与自己有嫌隙矛盾的人。王渔洋身为推官,主管刑狱,对这件大案十分慎重,他不畏强权,据理力争,严惩诬告他人的奸徒,将查无实据的人员全部释放,对良善之人竭力保护。其实,王渔洋是有难言之隐的,出身于前明官僚世家的他,在当朝看来属于家庭政治背景复杂,说不定还是限制使用的干部,如果没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和做事愿望,只为保官位,是决不敢接手这类弄不好就会结束政治生命甚至掉脑袋的大案要案的。好在此案的公正处理得到了钦差大臣的认可,只是鸡蛋里挑骨头地给了王渔洋停发工资一年的处分,但解救了许多无辜人员的性命,避免了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发生,稳定了民心。扬州仕民上书高度评价王渔洋:“公实今日之循吏,仁而明,勤而敏,廉而能慎者也。”
王渔洋的才干和魄力,引起了高层对这个年轻干部的关注。
进入中央部委后,无论是奉旨清江浦督导造船,打击干扰造船的不法商人,还是在户部宝泉局不顾得罪高士奇、明珠等王公大臣的风险,废除了自明以来户部借送样钱之名假公济私,借机行贿的“样钱制”,都无改“循吏”本色。
在《手镜》序中,王渔洋坦言对儿子的最终要求是希望儿子效仿先贤做一个不仅守规矩、还要敢担当、能做事的“循良”。
看得出王渔洋对儿子“洁己”的要求是严格的,在他看来那是做官的基本素质,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只满足做清官的好名声,当猫不抓鼠是不行的,做官不只要两手干净,还得干活才行。
明万历首辅张居正说过一句名言:守得住规矩,上让皇帝放心,为朝廷负责,下为百姓造福,为天下苍生黎民负责,上下通气这才是好官,是循吏。
先是康熙皇帝下旨赠他的祖父、父亲为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加一级,祖母、母亲和妻子皆封为夫人,稍后,儿子王启汸又赴任唐山县令、候补知州。还不止于此,此时,王渔洋在户部这个号称六部之首的权力部门已经干了四年的常务副部长,据可靠消息,不久将升任中央另一个重要部门督察院的左都御史,部门一把手,正部级干部。

县令这个差事不好干。上联朝廷下接百姓,既要有政策水平又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干精神。干得好百姓受益,干得不好百姓受害,立竿见影。唐山又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的县,离京城又近,治理难度大,责任更大。
可是,“学而优则仕”本就是读书人的愿望,没有这个平台也谈不上实现报效国家,服务百姓的抱负。再说,做官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难,不等于不能做好,关键是要让儿子树立良好的愿望和掌握必要的方法。

想想自己也是从基层摸爬滚打多年后进入中央部委的。康熙十七年被特旨任命为翰林官,入值南书房。风风雨雨几十年,从七品芝麻官到二品的户部左侍郎,别的不敢说,官场那点事还是有一些体会的。于是笔走龙蛇给这位新上任的县长上了一堂“领导干部须知”课。


《手镜》虽洋洋洒洒数千字,其实没有离开康熙御笔亲赐“清慎勤”的三字箴言。王渔洋深悟其中道理,对此做了透彻的解释:“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可以说整部《手镜》几乎都是对这三个字的演绎和诠释,毕竟这是自古以来的做官诀窍。但他似乎并不完全赞同宋人吕本中关于严守“清慎勤”是为了保官禄的说法,他认为这不够全面,降低了“清慎勤”的境界,显得有些世俗。但王渔洋的尴尬也不在于此。
王渔洋的尴尬在于他的另一层思想境界没有被认识和解读出来。《手镜》中,王渔洋告诫儿子的有两个最重要内容,一是坚守 “清慎勤”的准则不动摇,二是敢于为民担当,他说:“地方万一有水旱之灾,即当极力申诤,为民请命。不可如山左向年以报灾为讳,贻民间之害。”正是这一层意思,说得不多,却是他一生做官的心得,极为重要。

清初的扬州由于史可法抗清以及郑成功北伐,与清廷的矛盾异常尖锐,清廷对扬州实行高压统治,政治风云恶劣,大案要案接连爆发。王渔洋夜以继日地工作,五年间处理刑部交办大案要案八十三件。这些案件大多具有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处理起来风险极大,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王渔洋以乌纱帽为赌注,一再声言“吾以一官殉之”。
“奏销案”和“通海案”是顺治对扬州予以报复性严惩的具体案例。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催征钱粮,扬州不堪重负。朝廷一再加大措施,数千人受到严厉责罚或逮捕,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奏销案”。王渔洋负责此案,多方协调官、商和扬州各界,群策群力,案件最终得以妥善解决。许多无辜受牵连的人从水火中解救出来,百姓生灵免遭涂炭。

王渔洋的才干和魄力,引起了高层对这个年轻干部的关注。

在《手镜》序中,王渔洋坦言对儿子的最终要求是希望儿子效仿先贤做一个不仅守规矩、还要敢担当、能做事的“循良”。
看得出王渔洋对儿子“洁己”的要求是严格的,在他看来那是做官的基本素质,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只满足做清官的好名声,当猫不抓鼠是不行的,做官不只要两手干净,还得干活才行。
明万历首辅张居正说过一句名言:守得住规矩,上让皇帝放心,为朝廷负责,下为百姓造福,为天下苍生黎民负责,上下通气这才是好官,是循吏。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