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的三大癖好

山水癖
王渔洋自云有山水癖,《居易录》云:“予自少癖好山水,尝忆古人身到处莫放过之言,故在扬州日,于金陵京口梁溪姑苏诸名胜皆于簿书期会中不废登临,而公事亦无濡滞者。”
中国东西南北各有名的区域,大多都有王渔洋的足迹。他生长在山东,幼时曾避兵长白,青年至扬州做官,一住五年,看尽江南风景名胜。32岁离开扬州之后,在京师做官近40年,但其间奉命典四川乡试、祭告南海、西镇、江渎,“遍游秦晋洛蜀闽越江楚间,所至访贤豪,考风土,遇佳山水,必登临吟诗”,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也颇多。
诗是韵律化的山水印象记,加之王渔洋感情丰富,“凡登望必有诗”。有时诗兴大发,竟然会涉险登临。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到金陵充江南乡试同考官,在渡江时,日已曛黑,时值新雨之后,江涛喷涌,他命随从持火炬登上采石矾,题数诗于壁上,然后从容步归去。第二天其诗便传遍金陵城,和者甚众。作为清初诗坛领袖,王渔洋以诗名世,一生诗作4000余首,而其中佳作名篇多“得江山之助”。
太湖渔洋山
王渔洋的山水癖也产生了巨大的“名人效应”,有些山水经他游历之后更益身价。如济南大明湖畔的秋柳园,因王渔洋所做《秋柳》四章而闻名天下;瘦西湖景区中的红桥,因当年王渔洋与诗友的二次游历与唱和而名扬天下;太湖沿岸的渔洋山原本是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顺治十八年渔洋见之,因爱其“秀峙无所附丽”而自号“渔洋山人”,渔洋山方为世人瞩目,渔洋山上的渔洋阁则被称为“江南第一阁”,更有“不登渔洋山,不算到江南”之说。

济南秋柳园
而有的地方,竟因少了渔洋的足迹成为憾事。张宗柟云:“按山人宦辙所经类多题咏,吾浙岩壑奇秀,筇屐杳然,窃为山灵抱憾尔。读自撰年谱,知山人随方伯之任时才四岁,后不复至。”他竟因为渔洋未到浙江,而“为山灵抱憾”。由此可见,渔洋之诗得江山之助,江山亦因渔洋之诗而增色。
嗜书癖
王渔洋的另一大癖好是嗜书,从垂髫小儿到古稀老翁,书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人生四季,走过山山水水。王渔洋嗜书,主要体现在读书、著书和藏书三个方面。
王渔洋喜欢读书,《王渔洋事迹征略》记载,“渔洋八岁有神通之目,肄业之暇,私取《文选》、唐诗诵之。久之,学为五七字韵语。”《分甘余话》云:“余自幼小,凡博弈诸戏,一无所好,唯嗜读书,虽官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最繁剧之地,下值亦手不释卷也。自甲申归田六年矣!目力益昏,始悔少壮之过用其力,然老矣,终亦不能废书也。”老眼昏花之际仍旧坚持刻苦读书,可见王渔洋读书成癖的境界,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王渔洋一生著述颇丰,著书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渔洋晚年仍“闭户著书,不以一字通朝贵,门无杂宾”,他在72岁高龄时写成笔记著作《香祖笔记》,在76岁时完成了《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两部著作。临终前还忍着病痛的折磨,“在病中置各集于枕旁”,将自己生平诗文共92卷编订成《带经堂集》,虽未及见此集问世,但终是了却一个夙愿。

《带经堂集》
王渔洋也喜欢藏书,《居易录》云:“康熙乙己,自扬州归,惟图书数十箧而已。官都下二十余载矣!俸钱之入,尽以买书。”据说,渔洋在京师时,有士人数谒渔洋而不获一见,请教其同僚兼诗友徐乾学,徐笑谓之曰:“此易耳,但值每月三五,于慈仁寺书摊候之,必相见矣!”世人如其言,果见渔洋。王渔洋凡遇好书必将其收入囊中而后快,但错过好书对他而言也是件痛苦的事情。他曾因为错过了自己钟爱的好书而大病一场,《居易录》载,“尝冬日过慈仁寺,见孔安国尚书大传、朱子三礼经传通解、荀悦袁宏汉纪,欲购之,异日侵晨往索,已为他人所有,归来怊怅不可释,病卧旬日始起。古称书淫书癖,未知视予何如?自知玩物丧志故是一病,不能改也。”爱书到如此境界,也算是旷古奇闻了。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月,在刑部尚书任上、时年68岁的王渔洋请假回故里迁葬,出都门时,最显眼的行李是数车图书,前往送行的诸门人感叹不已,当时的肖像国手禹之鼎因之绘《载书图》以纪其盛。

载书图
唱和癖以上两种癖好是渔洋自己说过的,另外他还有一种嗜好,虽未亲口说出,却占其生活的大部分,这就是唱和。
文友唱和,本来是诗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环,而最能融合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则是文人修禊之雅集。自古以来文人雅集都是颇受欢迎的文学活动之一,王渔洋也不例外。通览王渔洋一生,比较重要的唱和活动共有四次。第一次值得纪念的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24岁的王渔洋游历下,集诸名士于大明湖,举秋柳诗社,渔洋当场赋《秋柳》四章,一时传遍四方,大江南北和者数百人。渔洋的诗名随之而起,之后便与汪琬、程可则、彭孙遹等人订交唱和。

红桥修禊图

王渔洋故居-红桥唱和

王渔洋故居-红桥唱和
王渔洋居京为官期间,虽然没有举办过大规模的文学集会活动,但文友聚会、诗酒唱和始终没有间断过,诗酒唱和已然成为王渔洋及其文友公务之余的重要生活点缀,不可或缺。
正是因为王渔洋心无旁骛,为政之余专心致志于诗文创作,将来自山水登临、读书藏书以及结社唱和的灵感诉诸笔端,才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文学成果,为自己赢得了“一代正宗”之誉,为后人留下了卷帜浩繁的著述。(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综合整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