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木活字王家和林家:坚心传薪火 梨墨绽芬芳

林初寅、王超辉、王钏巧、王海秋、张益铄、潘朝良……他们来自温州瑞安民间,既是当今稀有地掌握着书法、雕版、口诀等木活字印刷全套手艺的谱师,也是执着传承这濒临灭绝手艺的骨干传承人。
回溯世代传承的最初源头,曹村及平阳坑的青年们都是从父兄手里,从师父手里学得了这门老祖宗的技艺。原先,他们并不知道,那一个个凝聚着他们心血的方方正正的木模子,在帮助他们养家糊口的同时,也延续了古老的华夏文明,有力地向世人证明着——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
直到2010年11月15日,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名申报的瑞安木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散发着梨墨芬芳的活字印刷术,再度唤醒了人们对中国古文明遥远的记忆。
转眼间,7年又过去了。
那些一直以坚韧之心传承着木活字印刷术的手艺人们,他们还好吗?在他们不断对自己的技艺和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背后,有着怎样婉转曲折的传承经历?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岁月更迭、风雨如晦中坚守古法,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近日,记者走近仍在瑞安土地上生产生活的木活字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聆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木活字在林家已经传承了九代人
林初寅今年83岁了,他生于瑞安市曹村镇西前村,现在仍住在这个村庄里。在当今木活字印刷技术领域,他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传承人,也拥有至高的荣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活字印刷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刚踏进遍布新式楼房的西前村,一座极具年代感的木结构老屋即映入眼帘,显得与众不同。这座老屋正是林初寅的住处,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明,林初寅把自己这座老屋改造成了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将自己保存的一百多件木活字宗谱一起展示给世人参观。在这里,人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宗谱制作于乾隆年间,那是林初寅的老祖宗存下的。
在林初寅带领下,循着墨香走进由老屋改造的展示馆,就看见了历经几代人传下来的字盘,字盘里是方方正正的木头字模,字盘上方整齐摆放着水、墨汁、刷子和木尺等工具。站在桌子前的这位气定神闲的老先生,在墨香中自然而然地追忆起开辟了这一片疆土的祖先们,“我们家的木活字印刷技艺是祖传的,到我这里是第五代,我现在正在村里教的学生是我的一个曾孙,算起来,这门手艺在我家已经传了九代人。”
九代人的传承,几百年的淬炼,林氏家族如今只出了林初寅这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由此也可见木活字印刷技艺在传承中的曲折。
说起来,林家虽然好多代都以木活字印刷宗谱为业,直到林初寅祖父林上德开始,林家才正式开设了“林问礼堂”谱局,其技艺和修谱之精从此名闻各地。
林初寅中学毕业后,就跟随父亲林时生学习修谱和木活字印刷的手艺。那时恰逢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他的初中学历在地方上算是一位“秀才”了,所以木活字印刷技术掌握得纯熟。后来,父亲林时生去世,林初寅就和哥哥挑起了祖传修谱的担子,接续祖父、父亲修谱的宗族业务。由于林初寅记忆力好,理解力强,很快获得许多宗族的信任,拿到了许多订单,生意一度扩大到福建等地方。
在曹村镇,木活字印刷技艺曾是林氏家族的专利,很多年里,曹村镇会用木活字做家谱的就只有林家一家。因为这种技艺自古以来是只传给自己家里人的,只有一条线,从不外传学生。
经年累月的刻字排版生涯,让林初寅深谙木活字技艺的学习门道。他说,按照传统带学生的规矩,一个学生通常需要三年才能把这门手艺学全面。
三年里都要学什么呢?
“头一年主要学怎么印,看手法怎么搞。刚开始学的时候是有些困难的,我在父亲身边看了很久,然后父亲才教我怎么印刷。学会印刷后,就学纸怎么定框、牵支、装订,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被教起来。到了第二年,要学雕刻,学字模要怎么雕,一个一个把字雕起来。有时候干活还差一个字,就要自己现场雕。过去可以做家谱的人,大部分自己都会雕的。”林初寅带我在他的阁楼看了一圈,那里存贮着四万多个字模,“我这里的字模都是手雕的!”他很自豪。
林初寅拿起一个字模给我看,“我们主要采用棠梨木制模,这种材料产量大,南方气候潮湿,用棠梨木制作的字模不易开裂。刻字的时候,先请木工师傅把棠梨木做成最大五分,小的三分的字块,这个做起来还挺困难的,木工活儿一定要准,不准的话,字块儿歪了就不能用了。字块儿做好后,用细的小的毛笔在字块上先反写,因为字是要反雕的,印出以后就是正的,先反后正。写好后把字块放在一个盒子里,固定牢,再用雕刀来雕。先把横雕好,再雕直,再雕点。”
传承更久的王家把技艺传播给了更多人
和我聊起林氏家族对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承历史时,林初寅特意详细解释了林氏家族最初是如何习得这门手艺的:“我太祖妈是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人,她来自祖籍福建安溪的东源王氏家族,这个家族继承了几百年前王祯创制木活字的技艺,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所记载的木活字印刷术如出一辙。太祖妈嫁到我们曹村镇林氏这里后,东源王氏家族向林氏家族传授了木活字印宗谱技术,从那以后,我家中人才开始做谱师。这段渊源在《林氏宗谱》里有记载。”
而这样的渊源,也让一个体系更为庞大、传承木活字印刷技术历史更为久远的家族浮出水面——正是东源王氏家族。
木活字印刷和修谱的手艺,在这个古老家族中薪火传承至今已近三百年25代人。翻开浙南闽北各地各年代的族谱,扉页几乎都有“平阳坑镇东源(东岙)村×××梓辑”的落款。古人有用梓木刻字的,故称刻字印刷为“刻梓”或“付梓”,以后又广泛使用梨木和枣木,称为“付之梨枣”。“梓辑”是东源木活字印宗谱工匠对修谱全部程序的概括性称谓,“辑”包含了“编撰”的程序,由此人们又称这些工匠为“谱师”,上门作谱时,还被尊称为“先生”。
据东源村王氏家族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其先祖王俭是中国宗族史上的一位谱学家,在南朝宋顺帝至齐武帝时“撰百家谱行于世”。唐末五代,王潮、王审知割据福建被南唐灭后,仲兄王审邽率家人隐居闽南泉州。后第七代王宣教,于宋徽宗崇宁二年率家人从泉州迁居到临近的安溪长泰里,是为瑞安东源王氏的内纪始祖。
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前后,定居安溪后的第十一代王法懋在家隐居,教授乡里,崇尚“善身化俗”,为家族修谱,并像许多深谙谱学的文人一样,以此为业,获得丰厚的收入。当时距王祯创制木活字仅二十多年,正是木活字印刷兴起和元代民间普及修谱的年代,王家与木活字印宗谱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后裔多次分支迁徙,散布在闽南、闽北、浙南、江西、台湾等广大地区,明清时期,许多王氏子孙在各地继承祖传的修谱手艺从未间断。
明天启六七年间(公元1626-1627年),王法懋一支后裔王思勋五兄弟从福建安溪迁徙到浙江平阳北港四十二都翔源。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思勋第四代孙王应忠除留长子在翔源外,率次子以下五个儿子迁居到现在的瑞安平阳坑东源村(旧称东岙),同时把木活字印宗谱带到瑞安。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的主要特征是扎根农村,依靠家族、家庭的纽带,或父子传承,或同姓房份带徒传授。相比一度保守的林氏家族,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中,东源王氏家族对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授态度是开放的,姻亲关系、同村邻里等都可以前来学习,就这样,这项技艺逐步由东源传播至外姓、外村甚至外县,在一些外姓家族中也传承了数代。
应该说,通过姻亲关系传授技艺,是旧时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手艺人扩大传承的主要途径。东源王氏家族向曹村林氏家族传授木活字印刷技术正是一个典型例子。
到当代,这种通过姻亲关系进行的传承还很普遍。典型的如王超希、超亮、超克三兄弟。邻里关系在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早在民国时期,瑞安临县平阳鳌江的孔崇溪在东源学得木活字印刷技术,后来在当地传播了这门手艺。张益铄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邻县平阳人都偷偷跑到东源来学习木活字印刷技术。如今政府认定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人潘朝良、张益铄、王志仁、吴魁兆、潘礼洁等,都是东源同村邻里,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即从东源王氏家族的谱师那里通过师徒传承,成为现在掌握全套木活字印刷技术的骨干。
“三心”厮守着祖先留下的这份手艺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流传至今,全赖如王氏家族、林氏家族等生活在农村的普通人世代传承。他们在万家灯火之隅,偏居寒祠陋舍,为了全家生计,默默地耕耘着二尺字盘。林初寅至今不敢忘,旧时新徒入行,师徒行过见面礼,师傅(也是他的父亲)先口授“入行三心”让他牢记,这“三心”,是谓:留心、小心、坚心。
如果说世家坚心传承是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存续的必要条件,那么中国传统的谱牒文化和浙南闽北广阔的宗谱印刷市场,则为木活字印刷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直接促进木活字印刷在民间普及。
温州及周边的浙东南、闽北区域是典型的移民社会。朱熹说:“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温州民间。一般每隔20至30年左右,每个宗族都要续修宗谱一次,许多地方甚至不到10年就要续修。
我拜访林初寅那天,正在跟他学习木活字印刷技术的曾孙林昭麒恰好也来到了老屋,这位生于1997年白净高大的小伙子,手里捏着几个当天刚刚雕刻好的汉字,来向林初寅请教。
“我对这个孩子很满意,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过来跟我学手艺了。我常常对他说,既然学了就要用心学,好好学,这样才有可能学成。”林初寅如今时常要到杭州去开培训班,为更多人讲授技艺,遇到这种情况,他也都把林昭麒带在身边,让他尽可能多地学些知识。
现在的浙南闽北,需要做家谱的人还是很多,会做家谱的人也不少。但是包括林初寅自己的儿子和孙辈,真正能刻好字模的人还是很少,因为这门技艺的精髓在于写好字、刻好字。所以在如今培养曾孙学习技艺的过程中,林初寅一直跟他强调掌握好木活字雕刻技术的重要性,每天一大早,林昭麒都会按照林初寅的布置,开启雕字模式,雕好后再送到林初寅家,接受指点,然后再修改,一遍一遍。
离开林初寅家时,按照林初寅嘱咐,林昭麒把我送到村口,在路上,我们一路闲聊,小林说,“最开始是阿太(指曾祖父林初寅)先找上我的”,老人对这位自己相中的苗子说,想让他把这门祖宗传下的手艺继承下去。
现代社会,众声喧哗却也流光溢彩,你这么年轻为什么就愿意留在村里学这门技术呢?
面对我的疑问,小林也很坦率。他说,现在确实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因为这需要心很静,“很多同龄人不懂宗谱是什么,和他们讲起来,他们也不知道我现在在学什么。”但是,小林愿意留下来学习的理由却也是充足的:“技不压身,我们家族的这门手艺总要传承下去。而且即使以后我不用它来做主业,以后完全也可以做副业,这样晚年应该会很好。阿太现在80多岁了,他现在就完全不需要子女养活。很多人来找他做宗谱,前些天还有人专程从台湾过来找他。他每年在家里做做活,赚的钱足够养活自己,很安逸。”
一个身怀绝技的人,即便到了晚年,他也可以靠自己在现实中活得有尊严有价值。的确,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服年轻人来跟随自己、学习自己呢?
而能够吸引年轻人传承,这门手艺的火种就不会熄灭。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