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解读清代长春科举

2017-11-01 17:27:47来源:吉林家谱

打印 字号: T|T
    历史学者杨洪友
    长春晚报记者 赵娟
  地处关外的东北长春,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其科举考试是如何进行的,何为“小考”“大考”?相比其他地方,长春科举的设置有何独特之处?长春厅童生学额是如何确定的,历代的长春士绅为争取生员的名额曾做过哪些贡献?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春地方史学者、长春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洪友。杨洪友老师根据长春地方史料,结合《清实录》《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朝奏折等一手史料,为读者解读长春科举。
  吉林和长春的三级考试是如何进行的?
  谈到明清科举,杨洪友介绍,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初级考试和正式考试,人们熟知的乡试、会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正式考试,也叫“大考”,而大考之外还有“小考”,也就是童生考取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
  小考共分为县试、府试、道试(院试)三级。小考中的县试由县级衙门来操作,多数是在二月;府试由知府衙门操作,日期多在四月;院试在一个省的省会或某个州的治所举办,一般在六月份,由本省的学政来主持,因为学政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又沿袭旧名学道,也称道试。院试按照每个府州厅县固有的名额录取学生,被录取的就是生员。在县试、府试、院试,凡名列第一者,称为案首。一人连得三案首,就称为“小三元”。
  吉林省在光绪七年以前,只设立了吉林、长春、伯都讷三个厅,三个厅互相平行,各自独立,它们不是直隶厅,下面没有县,上面也没有知府管辖,迄今没有看到有三级考试的记载;这也是吉林省岁考的特殊之处,在厅考之后直接进行院考。在后来吉林厅和长春厅升为府后,考试才算完整起来。
  人性化的考试设置
  一般来说,府考是在四月,院考是在六月,但当时由于黑龙江的考生离吉林市太远,往来一次很不方便。如果府考后回家,两个月后再来参加院考,就非常麻烦;其间如果住在吉林,则花费巨大。因此,清朝政府对吉林省的考试制度进行了变通,即仿照“顺天府府院连考之例”,在吉林市举办完府考之后,接着就进行院考。这一规定还是相当人性化的。
  人性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考试时间的设置,原本东三省在一月和二月进行县考,这两个月份,东北的天气过于寒冷,光绪十五年,伯都讷同知上书吉林将军长顺,建议将岁试改在九月份,这也得到皇帝的同意,于是吉林省,包括长春,全都更改了时间。
  长春童生学额是如何确定的?
  光绪六年发生的长春童生闹考案,可以说和生员名额的不足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密不可分。清代对各府厅州县的生员(秀才)名额,都有相应的规定。而地方可以通过捐输的方式加广学额,“广”就是扩大的意思。加广的学额分为永广和暂广,即永久性的和临时性的。
  长春厅的名额在道光六年之前,一直是和吉林厅共用名额,到了道光六年,长春厅首次有了自己的名额3名。同治七年,为平定马傻子农民军,长春的绅民们因捐输军饷,得到了永广名额3名,这样就有了固定的6个名额。同年,长春绅民因以前捐钱修城,给团练筹集经费等,又得到暂广14名额,每次3名,此外还有一次2名和一次1名的零星捐输名额。这些都是临时性的,名额用完为止。
  以上说的均属文学额,而武学额比其又少了许多。起初,武学名额是吉林、长春、伯都讷一共4名,后来永广了4名。同治七年,整个吉林省暂广名额106名,其中长春厅分得24名,每次取进1名。其后,又有陆续增加,其增加的原因也多源于士绅的捐输。
  杨洪友称,光绪十五年,长春升为府治后,长春府儒学教授解荫桐曾将当时的旧有文武附生并廪生、增生,以及新录取的文武生名次的数目做了一个清册上报,其中包括廪生4名,增生4名,候增生4名,附生91名;新进文生7名,武生27名,新进武生3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长春的官学规模,在校生员达140名,其中当时录取生员为7人,武生为3人。由此可见,当时长春的教育是非常发达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