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文宗王振熙 大儒风范式后人
理学文宗王振熙 大儒风范式后人(修改稿)
文/王赎回
史海钩沉 大家风范
史称“理学文宗”的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南安三十三都金坑乡和铺村人,明万历己酉科举人,庚戍(1610年)科进士,及第后累官至山东按察使。王振熙出身寒门,自幼聪慧过人,耕读励志,入孝出悌,矢志寒窗,最终进士及第。后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政绩显著,声誉隆达。文/王赎回
史海钩沉 大家风范
初任山东济南府长清知县时,王振熙即严格律法,整肃官场纲纪,并以身作则,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明断案件,打击歪风邪气,并且鼓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一年后就改变长清县的面貌,赢得政声。未几,皇朝调任章邱县令,长清百姓挽留未成,即十里长亭,依依不舍,含泪送别,在当地留下美谈。
章邱赴任,时值天灾,饥殍遍地。原来是明皇朝知其政声,才调任他来力挽狂澜。王振熙上任后,即下令停止一切官宴庆典,并规定出门不得车马列队迎送,所有官员厉行节俭简行,同时捐出自己的俸禄,救灾度荒,还深入地方,动员民间乡绅大户,晓明大义,拿出钱粮,共同赈灾。他大公无私,勤政爱民的举动,感动了当地的土豪,大家上下一条心,全力以赴赈救饥民。同时,他多次上疏朝廷,陈述章邱县困境,请求赦免章邱历年拖欠税收。甚至不怕丢掉乌纱帽,直言朝廷,终于感动皇帝赦免章邱历年欠税八万银子,他一举一动也感动了当地各阶层的人,因此,万众一心,抗御天灾,不仅度过了饥荒,还把章邱治理得社会和谐,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王振熙也被当地民众称为“王青天”。因此,王振熙在官场上不断的升迁。
升任工部员外郎主事时,王振熙更是忠君报国,从不徇私。该职主管工程建设,权利很大,刚开始,许多下面官员屡想拉拢王大人同流合污,但王振熙拒绝所有的宴请和送礼,甚至还查办了个别送礼之人。他遵循国法,严格督造工程,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皇命,他清廉自洁,虽留下了好的政声,但无形中也得罪了一些权贵和奸商。后来,由于谗言诬奏,他被外派京外到湖南怀化去主政辰州(今怀化沅陵县)。
湖南辰州,地处偏僻,盗匪猖獗,社会状况十分复杂。王振熙上任后,深入调查研究,或盗或匪,尽数掌控清楚。遂即上疏朝廷,加派兵力,打击黑恶势力,剿除土匪,缉拿盗贼,抑制土豪劣绅,同时关心黎民百姓疾苦,兴办学庠,教化民众,裁减公费用于民生,整顿纲纪,定立地方法规和乡规民约。终于,一郡治化,整然有序,社会面貌,纵然改观,深得民众爱戴。王振熙能够临危受命,且清廉自持,不畏强权,不怕危险,勤政爱民,忠君报国的思想和政声,使得他又不断升迁。旋即督学山东,任内所举皆是名贤,凡有真才实学之士,不管出身低下,均在他举荐之列。因此又得罪了一些权贵。在他调任时,诬告他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因此钦差半路上拦下他的行装,三十来只箱子打开一查,除了少量日用衣物外,全部是书籍,并无什么金银财宝。钦差回去如实禀报,皇帝龙颜大悦,知其清廉,公忠,又升任浙江参政,后又晋为山东按察使。王振熙的官越当越大,但他始终如一,不忘初心,勤政爱民,清廉为官,报效国家的优秀品质不仅载入了青史。同时也为子孙后代传颂着。
崇礼尚义,励志寒窗
王振熙出身于金坑乡和铺村一户贫苦农家。其父年少入塾启蒙,粗通文墨,后因家贫辍学而无缘功名,其母俭约持家,与人为善,父母皆深明大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在当时十分困难的家境下,毅然变卖家中值钱的东西,送振熙入塾就读,拜师后叮嘱振熙立志向学,为人要温良恭俭让,做事要勤快与努力,“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同时把开闽王氏族规抄给他背诵,教他未学做事先学做人的道理。王振熙十分聪明伶俐,目睹家庭困境,发愤攻书。当时学堂在两公里外的田芷村,他小小年纪起早摸晚,不管刮风下雨,从不缺课,而且尊敬师长,和睦同学,认真听课,因此学习成绩长期名列前茅。中午放学后,由于家贫,经常断炊,他就从家中用纸包了些许盐巴带在身上,放学后跑到小河边的沙滩上挖沙螺,然后打破壳子,把内面少的可怜的沙螺肉挖出来就着盐巴充饥,然后喝几口清凉的小溪水,又匆匆赶到学堂上课。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是想节约那碗稀饭,以便留给整天劳累的父母亲充饥啊。他的这个秘密后来让学堂李老师知道了,李老师十分感动,也看出了王振熙年少有志,日后必成大器,因此让王振熙每天放学后跟老师回家吃午饭,同时,又特别辅导他的学业,几年下来,王振熙学业大进,成了当地的小秀才。
悔写婚书,知错必改
有一次,田芷村有一对夫妇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而欲离婚,得知小秀才名气,请王振熙到家中帮忙写离婚书。王振熙放学后就到其家中,热心的帮其写了,因而回家晚了,其母在门口等他回来时即责问他说,你今天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开始王振熙说没做错事,同时还说帮人家做了好事,遂将原由道与母亲,并问母亲怎么知道他做错事了。原来每天晚课回来,当地有座境主公庙,境主公均派部下提着两盏灯笼,护送王振熙回家,那天晚上,母亲只看到只有一盏灯笼护送,因此诘问。得知原由后,其母就教育他,自古有“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传说,在我们闽南,按习俗只能劝人合不能劝人离,这是行善积德的事。王振熙接受其母教育后,立即返回,跟主人说写错一个书,让他们拿出离婚书,即接过来团成一团,放在口中嚼烂咽下,同时坐下来,耐心开导两夫妻,不能因为眼前困难就埋怨而离婚,应该相互理解,同心同德,克服困难,重振家声。同时还现身说法,把自己家境困难,还坚持求学的事跟他们拉起了家常,两夫妻深受感动,重归于好,同心协力打博,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后来,为感恩,还经常用地瓜、芋头等农作物接济过王振熙。
千年古樟,见证行善
王振熙年少读书时,不仅勤奋,而且乐于助人。除了学堂上课外,他经常在村中的福樟大树下温习课文,累了就在大树下休息。许多乡民经常到大树下找他写一些婚书和帖,婚丧喜丧对联,典当文书,田契、屋契等,他都热情并且免费为之,因此,大树下石几上俨然成了他公益办公地点。闲暇时,他就在大树下为村民讲故事,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睦邻敦亲的故事。还为村民讲述福樟大树的故事。他告诉村民,福建人都来自中原一带,在唐末五代时,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从中原带兵入闽,鼎建闽国的过程,说当时三王兵马欲攻取泉州,屯兵凤巢山,留下了“王潮试剑”的故事,当时进攻的路线是沿着凤巢山经后桥溪流而下来的,途径和铺村时,当地神明显灵赐草药帮助大军消除瘟疫,保证战争顺利,最后一统七闽。后来王审知当闽王后,因兴修水利以及怀旧情结,因此又溯流而上,来到和铺村,为感恩当地神明相助及百姓献军粮之功,亲自从凤巢山上运来一株樟树,亲手种于和铺境内,并赐福安民,该樟树至今已有1100余年,枝繁叶茂,四季长青,由于福荫当地百姓被民众誉为“千年福樟”。现在还有民众时常到福樟下烧香叩拜,一为感谢闽王恩泽;二为纪念王振熙当年在大树下的公益;三为祈求古树神保佑一方平安和安居乐业。后来金坑先祖定居于斯,皆因福樟荫庇,因此,这六百多年的大樟树,我们要世世代代守护下去。如今,这株福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也印证了振熙公的希望,现在,金坑十三乡繁衍人口达三万余人,成为泉南一方望族。千年福樟,而今也成了金坑十三乡族人守望的神树,成了海内外王氏裔孙眷念的乡愁。
著作等身,斯文传世
王振熙由于良好的家教而成才,而他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著有《谈宁斋文集》三卷,《学庸达解》二卷,其所著《四书达解》成为泉州历史以来的四大名书之一。“清紫葵罗锺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该联是清朝探花黄贻楫为北京泉州会馆题写的,意在赞美泉州四大名山和四大名书,四大名山即清源山、紫帽山、双阳山、罗裳山;四大名书即蔡清的《四书蒙引》,林希元的《四书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王振熙的《四书达解》(六卷)。该联仅用十四个字,概括了泉州的地灵与人杰,堪称佳作。
王振熙一生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慎独自律,为苍生群黎鞠躬尽瘁。在他为官闲暇时间以及告老返乡后,研习经史,探索真知,夜以继日耕耘在书案之间,有时抱病灯下,有时废寝忘食,终于著作等身,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的精神财富而载入史册。同时他还在家乡做了许多好事。在他参与南安县志编撰中,他写的序言里就谆谆教诲邑人:“士民为父母举名宦则为敬;子孙为宗祖晋乡贤则为孝。”他告诉邑人,要励志读书,金榜题名,为国效力,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才能光宗耀祖,这是人子之职责。每一个子孙应耕读自强,知书达理,为宗族为社会做好事,才能成为里人之表率,只有成为一名社会达贤,才是对父母长辈最好的孝道。因此,明朝以来,王振熙为县志所撰的序言,成为南安人世世代代学习的内容。
家训箴言,式范后人
现在,金坑下美后王振熙祖厝墙上还留有王振熙题的一幅富含哲理的教育子孙后代的联,上联:受用莫为省,省想省言省豢养省营刺省交游觉醒梦省满湖水止;下联为:有为莫若耐,耐冷耐热耐惊忙耐挫折耐扳援聋耐哑耐一片冰坚。该联将他自己一生的实践,用哲理的语言表述出来,告诉子孙后代做人的道理,耐人深省,催人奋进,读后令人聋耐哑耐,满湖水止,梦醒觉醒,一片冰心。唐代王昌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写出了作者的高贵品格,但王振熙的该联更加深刻的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更加深入的阐述,形象的概括,涵养的提高,境界的升华等均有过之而无不及,该联不仅是振熙子孙的箴言和家训,而且应该是王氏子孙甚至整个社会学习的箴言和训诫,将对规范我们的行为,做人的准则,生活的态度,思想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完美,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感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荣誉等身,世人楷模
王振熙一生耕读励志,清廉为官,勤政爱民,著作等身,且和睦乡党,亲善里邻,敬宗重祖,入孝出悌的高风亮节为史册铭记,为民间传颂。其故居正中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书的《总宪第》以及福建巡按御史陆梦祖题写的《会魁》两匾额。其门生左懋第,当时任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将王振熙功绩整理上报明皇朝,皇帝特许从祀学宫,建祠于崇圣祠东,春秋享祭不断。在朱子祠后的王振熙先生祠里,还留名人撰写的祭文“先生懋绩,圭组庇身。先生精鉴,拔擢得人。留心著述,翊世超尘。书同蒙浅,媲美蔡陈。风承邹鲁,泽被海滨。武荣道学,惟此最真。庙楹虽旧,俎豆常新。循时祗荐,神飨明禋。”另在崇圣祠内还有名人为王振熙题写祭文“西学祀贤,殷己垂型。南安遗献,礼宜荐馨。立功树德,翼传羽经。丹心素行,堪照汗青。纶恩即贲,祠宇攸宁。循时献酒,侑此神灵。”皇帝还敕封王振熙家乡金坑祠堂为“特祠”并赐“南宫特祠”金字牌匾,同时赞誉王振熙为“理学乡贤世胄,忠臣孝子旧家”。现该联悬挂在王振熙故居及金坑祠堂内。故居现留有左懋第亲笔书写的《理学文宗》和《中宪大夫》牌匾。王振熙夫人傅氏也因相夫教子、贤惠仁慈,播德行善被皇帝敕封为“诰命夫人”。故居里存有“奉天诰命”金字匾额。
和铺老爹,千秋万代
在官桥地区,由于王振熙与人为善,诚信为公,福荫百姓,民众皆尊称他为“王老爹”。数百年来,在泉南一带流传着王老爹的许多民间故事,和铺村两委借助各地实地调查的县志、府志、碑记、族谱、通史记载的资料,组织专人编写了“苦海砺学,艰难奋发,爱民如子,黎民清官,情满桑梓”等系列故事,并把王老爹的精神总结为“孝亲睦邻,励志奋进,积德扬善,诚信奉公”。同时将王老爹这十六字家风精神上升为和铺村的家训而写进《村规民约》,还组织全体村民进行学习。官桥镇政府也组织机关学校等前来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和铺村一千多名青年自发在印有这十六字精神的横幅上庄重签名,表示学习老爹精神,践行传统美德。好家风带来正能量,目前,和铺村社会和谐,各项工作卓有成效,也因此评为官桥镇科学发展先进单位,并被推荐为福建省文明村候选单位。
一代理学文宗王振熙虽然已经作古,但他一生光明磊落,真正实践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境界,为后人树立了人格魅力。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邑人积极向上,他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家风,一直为后代所式范。<投稿:作者电话:18005060908>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