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老中医王永钧:做好人 行好医 传承好家风

2017-08-11 12:08:27来源:杭州网

打印 字号: T|T
杭州市中医院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肾病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2016年领衔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浙江省中医界,王永钧称得上名副其实的“重量级名医”。
尽管年过八旬,但王永钧并没有固守于自己曾经获得的荣誉与头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矢志不渝、躬耕杏林。
心系病人八十高龄仍接诊
6月9日,记者来到王永钧的门诊室,一大清早,就已有病人前来问诊。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当天其实并非他的门诊时间,是王永钧为了能多看些病人,自己主动来医院接诊。
整个上午,王永钧没起身上过厕所,甚至连伸个懒腰、活动一下的时间也没有,这名老中医在看病时的专注和细致,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82岁高龄。
虽然已经是国家级老中医了,但王永钧仍然坚持天天上班,他的日历本上没有“星期天”。据王永钧的学生介绍,医院曾经提出,考虑到他本人的健康,王老六十岁后每周只需上五个半天班就可以了,可是他却坚持天天上班,除每周定时门诊和主持查房外,其余时间就在医院带学生,指导科研和会诊。
医院的一名医生对记者透露,到王永钧这里就医的外埠病人很多,如果远道而来的患者没有排上号,他就一次一次为患者加号,半天的门诊常常会延长到五六个小时,而下午的门诊他经常一直看到晚上,经常下午七八点钟才能吃上饭。王永钧的儿子王真告诉记者,由于很多病人是外地来的,如果早上就门诊他们势必需要在杭州住一晚,这就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所以王永钧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把大部分门诊放在下午。
看淡名利高尚医德受赞誉
王永钧不仅医术高明,助人无数,而他高尚的医德也广受患者赞誉。
温州人程先生,三十年前在王永钧的帮助下治好了别的医生都说治不好的肾病,几次登门送礼道谢都被他拒绝。程先生被王永钧的高尚医德所感动,每年都要给王老打电话表示感谢和问候。后来,程先生也鼓励自己的儿子也学了医。
今年,杭州市中医院重新翻新装修,一些有资历有名气的医生都搬到了名医馆,那里有舒适的环境,宽敞的空间。医院也给给王永钧在名医馆安排了一个工作室,但是他再一次“拒绝”了。
至今,王永钧的门诊室仍然设在医院肾病科,和其他普通医生一样,他每天就在原来只有十几平方的房间里接待病人。而医院专门给他安排的工作室,则被他改成了科室里共用的研讨交流场所。
“一方面跟科室一起,便于交流学习,看到疑难病比如说这个病王永钧擅长一点,问一下就好了。另一方面方便病人,病人集中在一起了也可以交流经验。”记者问到为何要这样安排时,王永钧回答。
作为肾病医疗界的名医,王永钧常常受到其他医疗机构高薪坐诊的邀请,可是都被他一一回绝了,在他看来,这些时间不如用来多治些病人。“他们这些高薪坐诊的就是想不开,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什么用,我每天口袋里就放50块钱,三个月后,口袋里仍然还剩50块。”王永钧淡然地说。
言传身教传承医德家风
王永钧的从医生涯,源于60年前的一场大病,病好之后,有所觉悟的他改行学医,从一名被人羡慕的国家税务干部转行为医生,脱掉了制服穿上了白大褂。
王永钧说,父亲常给我讲一句话,就是“做好人”, “做好人”,简单的几个字成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目标。而就是这个目标让他在从医的道路上,走了整整60多年。
在王永钧看来,医生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悬壶济世的“大爱之术”。“不为良相只为良医,做过病人,知道病人的痛苦。做良相我没有这个水平,这么大的事情管不了。但是做医生可以。” 王永钧说,“好的医德医风能够促进医术的提高,心里想着病人就能够钻研医术,想方设法提高水平,解除病人痛苦。”
杭州市中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李亚妤跟随王永钧已经整整二十年,先后进行博士研究生、浙江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她说:“这二十年,我学了很多东西。工作、学习、为人,各方面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王老对学生、对医生的要求,浓缩在八个字“勤学、善思、唯实、创新”,不仅口传更是身教。”
王永钧非常重视家风家教的传承,他说:“每个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这个家风是根据国家、党的需求传承,那么国家肯定兴旺发达。”
王永钧的儿子也是一名医生,在他眼里,父亲是一位十分典型的传统家长,很威严,话不多,从不讲大道理,“做好人”三个字已经用最朴素的语音浓缩了他为人处世的真谛。
“我觉得他这么走过来是很辛苦的,支撑他走过来就是一份信念。”谈到对于父亲的感受,王永钧的儿子坦言:“他对患者的感情、责任感,对我后来从医是一个比较大的帮助。没有好的医德医风的话,患者获得的好处是有限的,只有不断的钻研为病人着想,才能让病人真正获益。”
去年是王永钧从医60周年,一位在国外的学生专程来看望王老,她工工整整抄了一段马克思的话送给王老:我们的工作是为人类而造福的,我们就不会因为它繁重而厌倦。因为,这是为全人类的幸福而作出的牺牲,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而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带给我们的巨大喜悦。学生说,老师是真正用生命在践行着马克思的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