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能珍:用生命守护圩堤的党员楷模

2017-07-27 11:13:51来源:中安在线

打印 字号: T|T
中安在线讯 奋战9天9夜、背负100斤的沙袋、一小时潜水20多次......芜湖县湾沚镇桃园行政村陀公村61岁共产党员王能珍,舍小家为大家,最终将生命的休止符画在了抗洪一线上。8月4日下午,王能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合肥举行。芜湖县湾沚镇桃园村党总支书记梁友文、王能珍同志的儿子王成元、王能珍同志的女儿王志萍、芜湖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徐晨星、芜湖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周璨等5位报告团成员,先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情讲述了王能珍同志的先进事迹,王能珍同志不仅是一位好党员,更是一位好父亲、好村民、好邻居。
  30年抗洪防汛永远冲在第一线
  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长江中下游降雨持续不断。暴雨袭击芜湖,濮阳圩这个桃园村的守护屏障,面临着严重威胁。
  本来远在宁波的儿子家中探亲的王能珍,自打有天晚上在新闻上看到了家乡的汛情危急的报道,这名43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安逸的家中再也坐不住了。6月28日傍晚,在瓢泼大雨中,王能珍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老伴付德芳还没有从村外回来,他等不及了,把行李堆在家门口,穿上雨披立即直奔濮阳圩。
  王能珍水性极好,又曾在海军服役,一口气能在水里憋2分钟。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从6月28日到7月7日,王能珍已奋战9天9夜。7月7日早上,河堤出现管涌。起初,3个年轻人在水底堵漏,2个小时过去了,漩涡却越来越大。“不妙,还是我来。”扔掉铁锹,脱掉衬衣,王能珍一个猛子扎下水。他先后潜水30多次,终于用土袋牢牢堵住了管涌口。
  中午时,村里送来盒饭,王能珍只吃了一半,他把剩下的半盒饭用衣服包好,放在河堤上,“等一会儿忙完,我再吃一口。 ”巡堤中,他发现一处斗门漏水,二话没说又跳下水。5米深的水,一个小时中,潜水20多次,体力严重透支的王能珍在又一次潜水中再也没上来。20多人一起拽水里的防水布,把王能珍从水底捞起。那时的他已经脸色乌青,嘴里耳朵里都是污泥。
  桃园村党总支书记梁文友在报告会上说:“王能珍61岁了,加上以前胃病做过手术,胃部被切除了4/5,我们从来不要求他加入一线抢险。可是每次抗洪抢险,他都冲在最前面。从1983年芜湖县那场洪水开始,30多年来,每到汛期,在汪溪河上摸漏洞、插篓、打桩、下外障,王能珍都冲在最前面。他也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濮阳圩的守护神”。”
  对子女谆谆教诲家风抵万金
  王能珍,一家四口人,三人是党员,弟兄七人中,也有四个党员,王能珍的家庭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党员之家”。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王能珍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他们,同时,子女也以父亲为榜样前进着。王能珍的女儿王志萍在回忆父亲时说道,“我最怀念父亲的一幕,还是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外面下着大雨,我生病了,高烧不退。父亲用雨披把我包裹住,脚踩着泥泞的乡间小路,背着我去看医生。一路上,为了让我缓解病痛,父亲一直说故事给我听。那个夜晚,我觉得父亲的肩膀,像大山一样宽阔有力。”
  在王能珍抢险救灾的那几天,王志萍每次回到家就想看看父亲,为他做顿饭。然而这个微小的心愿,直到父亲牺牲,也没能实现。动情的讲述让不少观众流下了热泪。
  对于儿子王成元来说,父亲更是他参军的引路人,人生的榜样。王成元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研究生。 2004年,王成元从安徽大学毕业,当时在合肥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当得知有征兵入伍的机会,他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爸爸,“他很高兴,一定叫我参军入伍,报效祖国。 ”如今,经过不懈努力,王成元已成长为部队团级干部。
  在这次去宁波探望儿子的过程中,王能珍迫切想要回去当年参军所在的部队旧址看一看。那一天,凭着记忆,王能珍在林中找到了自己曾经住过的营房。在旧址中,王能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身穿蓝色衬衫,手拿瓷杯,对着镜头满脸微笑。这个画面,这张照片成为王能珍最体面一张照片,也是最后一张照片。
  “爸爸说,这里营房都是他们当年一砖一瓦亲手垒起来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日思夜想的,他对部队有说不出的深情。 ”王成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