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工匠 | 王宪利:把每件作品都雕琢到精美极致

巴黎国际科技发明博览会银奖、“西霞口旅游杯”第三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在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董子文化街的宪利陶艺工作室,整面墙上挂满奖状和奖牌,记录了王宪利30多年来在制陶业取得的成绩。如今,55岁的他依然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一如既往地跋涉在黑陶艺术的道路上。
坚持“专”与“精”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王宪利至今还记得16岁开始学制陶时,陶艺大师寇维军对他的教诲。凭着一股钻劲,王宪利从德州工艺美陶厂的学徒到德州市工艺美陶研究所设计员,只用了4年时间。1987年,他带着自己设计的首批“德州黑陶”在北京工人文化宫展出,引起极大轰动。
从此,你无我有,你有我专,你专我精,成为王宪利制陶的方向。为此,他走遍大江南北,用口尝的方法分辨胶泥好坏;每次做陶他都用手工揉泥,以保证陶泥的质感;从不跟风使用气窑,甚至自己亲手用砖砌了两座土窑。
为了搞创作,他在车间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8小时烧窑期间,他蹲守窑边,时刻观察陶器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烧制的上百件作品获奖无数。
恢复失传千年的蛋壳陶工艺
刻刀飞舞,一个个精美的镂空图案,在厚度只有0.3毫米的黑陶器皿上逐一展现.....王宪利展示制作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蛋壳黑陶时,记者惊讶于工艺的精致和他手法的娴熟。这种陶器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其制作工艺,失传上千年。王宪利通过不断研究、摸索,复烧了蛋壳陶。
为了实现陶壁从1毫米到0.5毫米的跨越,1986年,时任德州市工艺美陶研究所技术厂长的王宪利吃住在车间,用尽3吨陶泥,进行拉坯试验依然没有进展。可是就像被勾住了魂魄,复烧蛋壳陶的念头在王宪利脑海愈加强烈。两个月后,他再次扎进车间。 1987年初,终于取得进展——他将一块鸭蛋大的陶泥拉到30厘米高,陶壁厚度仅有0.3毫米。
在蛋壳般的陶壁上雕刻镂空花纹,不仅要求技术高超,还要求对陶的干湿度拿捏精准。试过35种办法后,王宪利想到用宽口陶罩在蛋壳陶外晾陶的办法。
1987年秋,当看到完整的蛋壳陶出窑时,王宪利高兴地跳了起来。“虽然成功率只有1%,但很值得。 ”他回忆说。
首创“开片陶”填补世界空白
“匠者,始于心才能见于器。 ”对王宪利来说,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远远不够。他努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养分。
随着王宪利对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他被宋代官窑开片瓷器的含蓄美所吸引。开片是器物在烧制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纵横交错、浑然天成的纹理,裂而不透,“合于天造,厌于人意”。无釉不开陶,这是陶瓷业的行话,而王宪利凭借自己出众智慧和艺术天分,以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硬生生打破了这条定律。他发明的“无釉开片陶”纹理细密,透露着神秘的艺术魅力,在古典陶器的基础上,又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了无釉彩陶“零”的突破,填补了世界空白,成为“中华一绝”。
窑变彩云陶、窑变玛瑙陶、古韵窑变紫檀陶.....此后,王宪利创作的源泉被打开,一件件新发明问世。“艺无止境。”这样的艺术信念鞭策着王宪利一如既往地追求着艺术的臻于完美。他要求自己对待每一件作品都要精工细作,精益求精,本着作品比生命更长久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黑陶。
记者 刘臻 通讯员 王博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