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看太原王氏鼻祖之一的王允,是怎么开始自己的仕途的?

2017-04-23 10:55:52来源: 历史深处

打印 字号: T|T
我们现在有必要回头看一下王允。在东汉末年混乱的政局中,王允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王允是东汉并州太原郡祁县人,如今的祁县属于晋中市,但在古时很长时间里祁县是属于太原郡的。我们都知道太原王氏是魏晋一直到唐初最有名的世家大族之一。王允这一支也算太原王氏之一,只不过后来最有权势的那一支和祁县王家关系不大。
 

图4、王允
 
太原王氏在王允的时代,在东汉朝堂上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与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完全没法比。从这一点大家也能看到,哪有什么一直都鼎盛的家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后东晋最有势力的王谢(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家在东汉末年的时候都还没有露头呢。
 

图5、太原王氏族谱
 
太原王氏没那么有势力,自然王允也不会是和袁家一样,几辈子都当三公,袁绍不到二十就当上县令。《后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王允家族的“世仕州郡为冠盖”,看此时的王家也就是在并州、在太原郡有一些影响力罢了。自然王允也不可能一出来就当上县令,只能在郡里面谋个差事。
 
在州郡任职的时候,王允在好几件事上都很有气节,不畏权贵,敢于对抗当时专权的宦官。最让同时代人震慑的一件事是,当时的郡守要在王允下面安插一个名声很不好的人,王允坚决不同意,差一点被郡守捕捉下狱。好在负责监察的并州刺史出来保了他,任命他为州里的别驾从事。因为这一件事,王允成了名人。

图6、举孝廉下理想图景
 
“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这是史书上对年轻时候王允的描述,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评价体系里,王允是多么出生的一个青年,能文能武,还上进有志向。在“举孝廉”是唯一出路的时代,向王允这样的好青年是不愁出路的。于是三公同时征辟王允,王允最后选择了去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府做了一名御史。
 
爆发黄巾起义的公元184年,王允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上任之后的王允,不怵专权宦官的亲属,启用了不少因为党锢之乱不能做官的士人,在他的侍从里面就有两个当时很出名的人物,一个是荀爽、一个是孔融。让梨的孔融我们先不说,荀爽我们刚刚介绍过,被董卓火箭速度提拔九十三天当上司空的那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在回想一下,在董卓迁都问题上,荀爽的表态,正是以王允为首的这些士人的投诚,才让董卓有了更大的底气坚决迁都。
 

图7、豫州是黄巾爆发的主要地区
 
在豫州刺史任上,他和名将皇甫嵩、朱俊一起打破黄巾军,和他们俩一起接受几十万黄巾军的投降。在接受投降的过程中,王允在黄巾军的营帐中找到了当时最得宠的宦官张让的门客与黄巾之间来往的信件,王允就向朝廷揭发了这个事。可当政的汉灵帝却只是面上批评了一下张让,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惩罚。这下王允可倒了霉,没多久就被张让诬陷下了狱。对比张让的做法,在想想我们介绍过的曹操祖父曹腾的做法,曹腾真是难能可贵。
好在马上就遇上了特赦,王允官复原职。但张让他们不会罢休,接着被迫害,再次下狱。好在有当时身居高位的何进、袁隗、杨赐等各方面的保护,王允才保下一条命来。但官是做不了了,只能改名换姓,四处瓢泼流浪。

如果没有司徒王允等的投靠,董卓会诛杀袁绍一家吗?
 
 
不过,王允也不用漂泊太久。没太久汉灵帝去世了,王允马上也以奔丧的名义进京,投到何进的账下。何进这时候正缺人,看有这么一个能人来投,自然很受重用。于是在袁绍被何进任命为司隶校尉的同时,王允被任命为了河南尹。我们之前看到袁绍对宦官有多么的痛恨,在看看王允更是和宦官不共戴天,把这样的人聚拢在身边,何进想不和宦官决裂都难。
 

图1、大将军何进账下门客(《董卓进京》)
 
在董卓废立皇帝,我们没有看到王允有任何表现。但从王允的官职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实际的态度。王允在刘协被立为皇帝之后,先是从河南尹的位置上升为九卿之一的太仆,没多久又被任命为尚书令。在东汉尚书令虽然不在三公九卿之列,但因为与皇帝、与核心权利的关系近,尚书令常常实际拥有比三公九卿更大的权利。对实权描述有这么一句,大家可以体会“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
 

图2、王允
 
之后,黄琬、杨彪被免去太尉、司徒的职位。王允被任命为司徒,但同时还是尚书令。可以看到在董卓把控的朝廷里,王允的位置有多么重要。董卓在当政之后有这么多的举动,还能够稳住内朝,王允一定出力不少。在开始合作的时候,王允和董卓之间是有过蜜月期的,而且两人配合的不错。
 

图3、王允与董卓
 
也正是因为王允的得力配合,有王允的帮衬下一批士人先后归附董卓,董卓才下定了决心做了一件之前他一直不敢的事——彻底于袁家决裂。关于董卓和汝南袁家的关系,我们之前有很多分析,这里就不在展开介绍。作为袁家门客的董卓,在对袁家一让再让之后,终于要和袁家撕破脸了。
 
而以董卓粗猛的性格,要做就会做的很彻底,也确实很彻底——“以袁绍之故,戊午,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袁隗是董卓起步是的上司,是袁绍、袁术的叔叔,袁基是袁绍、袁术的嫡亲哥哥。
 
 汉朝 董卓 袁绍 王允
 
细看极恐:王允和董卓是亲密的合作伙伴,而绝非仇人
 
190年农历三月,只有九岁的汉献帝刘协在群臣的拥簇下到了长安。他们是二月十七从洛阳出发的,从长安到洛阳走了有十多天,大家可以估算一下每天的行程就是三四十公里,古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中间的波折和难处,是今天有这么多交通工具可以搭乘的我们很难体会和想象的。
 

图1、从洛阳到长安
 
长安这时候还完全不具备做都城的条件,首先在住宿上就达不到。但没有别的办法,汉献帝只能降卑先住到京兆尹的府上。我们刚刚介绍过盖勋在被董卓征调到京城之前就是做的京兆尹。京兆尹这个官职相当于长安市市长。但皇帝住在市长府里,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赶快修缮皇宫,毕竟长安在西汉一直都是都城,虽然一百七八十年过去了,但底子应该还在的。而且长安在东汉也一直作为陪都存在的,皇帝的行宫应该还是有的。

图2、洛阳迁都长安(《虎牢关》)
 
这个时候,董卓没有跟着来。董卓这时候正忙着发迁都财,忙着火烧洛阳呢。朝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司徒王允负责。从皇帝的安顿,到群臣的安排,全部是王允一手操办。王允处处都考虑的很周到,很有当权大臣的风范,以至于从汉献帝到下面的群臣都很信靠依赖王允。同时王允和董卓的关系处的也不错,董卓一样很信赖王允。
 
 
图3、王允
 
熟知三国演义故事的我们都知道,是在王允的主导策划下,用美人计加上吕布这个莽夫,王允杀死的董卓。而且史书上也写此时的王允“屈意承卓”,王允现在就已经在委曲求全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很难说。如果看之前迁都过程中表现的话,正是王允的积极投靠,才导致了世家大族之间的分裂,才最后有迁都的事情发生。应该说,在迁都这件事上,王允是董卓一个重要的帮手。而且因为投靠董卓,王允能够成为三公之一,这可能是王允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此时的董卓和王允,更像是一对互相帮衬的合作伙伴,谈不上屈意奉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