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太原王忠嗣
《太原王氏族谱》中的王忠嗣画像
王忠嗣,原名文嗣,初名训,忠嗣为赐名,唐代将领王仲辉(字海宾)之子,生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卒于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45岁,祖籍祁邑(今山西省祁县)人,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系太子晋第53世孙、隋朝大儒王通第5世孙。位居《太原王氏通谱》第53世,笔者支脉的《太原王氏族谱》第5世。
王忠嗣9岁时,其父王仲辉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从此以后,忠嗣被接入宫中抚养,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有一次唐玄宗和他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马使,多次在河西、河东跟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同年,萧嵩入朝以后,王忠嗣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战役。此战前王忠嗣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决定率部攻其不备,但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王忠嗣坚持己见,于是率300精骑星夜出击,结果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此时的王忠嗣只有18岁。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谋攻新城。新城距西都300余里,唐军若想攻占新城,必需经过长途跋涉,所以领兵之将一定要善于用兵,这时有人向杜希望推荐了王忠嗣,说只有让他担当此任,必能取胜,旁人非败不可。杜希望遂奏请玄宗,将王忠嗣调来。三月,唐军向吐蕃军发起突然攻击,守城的吐蕃军匆忙应战,被唐军打败。唐朝即将此城易名为威戎军,屯兵驻守。战后论功,王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七月,杜希望率所部兵马攻占吐蕃盘踞的黄河大桥,并于黄河左岸修建了盐泉城。吐蕃欲报新城之败,随即发兵三万向盐泉城发起反攻。唐军兵少势单,将士皆害怕。王忠嗣见形势危急,如不做背水一战,唐军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王忠嗣趁吐蕃军立足未稳之际,率领部下率先杀入敌阵,吐蕃军阵脚顿时大乱。杜希望见状,也趁势纵兵突入阵中,经过激战,唐军大获全胜。此战,唐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多亏王忠嗣在危难之际,主动出击,方转危为安。战后,唐廷拜王忠嗣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以表其彰。
此后王忠嗣官职扶摇直上,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在兼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期间,王忠嗣掌管的地盘从朔方至云中,边境长度达数千里。为了加强防御,王忠嗣在要害地方都设置了城堡。有的地方以前唐军筑有旧城,王忠嗣便派人修复旧城继续使用。有的地方地势险要,若无旧城,王忠嗣便派人据险修建新城。如此连绵不断,便相当于万里长城。但这种万里长城施工量小,作用大,因此更适合推广。这种做法不但能够达到军事目的,并且劳动量较少,防止士兵过于劳累,又节约政府财政,因此王忠嗣得到上下一致好评。士兵们都特别拥护这位有勇有谋的将帅。
从另一个角度看,王忠嗣修筑城防,不但改变了过去无处可守,庞大的唐军与灵活的游牧军队打游击,屡屡失败的窘境,加强了边疆防务,而且还为大唐帝国向外开拓了数百里边境领土。同年,王忠嗣指挥了北伐契丹之战。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契丹已成唐之大患。为此,朝廷委王忠嗣以北击契丹重任。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的奚契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王忠嗣率军威行漠北。此后,王忠嗣担任陇右、河西节度史,身处抗击吐蕃的最前线。他首先考虑到吐蕃等国骑兵强盛,对唐军威胁极大。于是在朔方、河东之时,便在边境地区高抬马价,各地胡人争着把马卖给唐朝,王忠嗣将马尽数买下。王忠嗣到了陇右、河西之后,便奏请将朔方、河东战马充实到陇右、河西。从此,此二镇的兵马也强大起来。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忠嗣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并俘虏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这次作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其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此战是对吐蕃的沉重打击,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之后,王忠嗣行军千里增援小勃律,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和郭子仪,后虽小勃律再次叛乱,但大食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这一年,后突厥立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唐玄宗谴使谕令乌苏米施内附于唐,乌苏米施不从,王忠嗣随即屯兵于碛口以威胁后突厥。乌苏米施遂谴使诈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于是结营于木刺、兰山以探虚实,随后又向玄宗进献《平戎十八策》。一切准备就续后,王忠嗣谴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向后突厥发动进攻,结果,后突厥兵败国中大乱,王忠嗣乘机出兵北击,后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衰落。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天宝三年,拔悉密向后突厥发动进攻,斩乌苏可汗,传首京师。后突厥余众又立乌苏之弟白眉特勒为可汗,是为白眉可汗。为除掉威胁唐朝北部边境以久的后突厥汗国,唐玄宗诏令王忠嗣乘机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萨河内山与后突厥阿波达干等十一部激战,大破其众,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据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第九卷(卷四十三)记载: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三月,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兼河东节度使。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春正月,因曾经诬陷过王忠嗣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遭到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亦险遭陷害),被剥夺节度使之职。唐玄宗思前想后,决定不新任人才,而是用立了大功的王忠嗣继任其职。到此为止,王忠嗣身兼河西(今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一带)、陇右(今青海省乐都县城)、朔方(今西北地区)、河东(今山西省)四镇节度使。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手握天下劲兵重镇,不可谓不令人惊奇。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当时四镇兵力总共有26万7700人,对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拥兵天下了,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则,天下之祸,也许早已发生。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夏四月, 王忠嗣解河东、朔方节度使。
王忠嗣之所以为良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他是个知人善用的统帅!在他手握重权之时,他并非沉醉于重权的光环之中,而是富有远见卓识,为大唐帝国大力培养、发掘后备人才。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后,听说自己所在的地区有一能人,此人能读《左氏春秋》、《汉书》,通晓大义,为人仗义疏财,颇得其下士兵拥戴。王忠嗣一听有此等人物,异常兴奋,立马派人寻访。那能人是谁?便是哥舒翰!自从长安受挫以后,哥舒翰奋发图强,习武练兵,夜读《春秋》、《汉书》,有时读到忠烈豪杰之士,竟是击节赞赏,若读到其被诬陷受害,则是号啕大哭,捶胸顿足。读史如饮酒,皆能让人醉矣!哥舒翰也早闻王忠嗣盛名,早想拜见,如今得此机会,自然纵马前往。王忠嗣与哥舒翰一席长谈,“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得极度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色。哥舒翰感谢王忠嗣的知遇之恩,王忠嗣佩服哥舒翰的才能,不久,王忠嗣便提拔哥舒翰为衙将。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冬十一月,唐玄宗兴兵攻打吐蕃石堡城,诏问攻取之计,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玄宗不以为然。后董延光请攻石堡城,玄宗诏忠嗣出兵接应。他按兵不动,并对李光弼说:“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上言切谏。玄宗不听,王忠嗣只得出兵,结果大败而回。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帝以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对王忠嗣严加审讯,打算处以极刑。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玄宗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一路追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唐玄宗深受感动,遂贬王忠嗣为汉阳(今湖北省)太守。
据笔者支脉的《太原王氏族谱》卷一前续记载:“王忠嗣,配李氏,生子彦舒。子承父志,接武兵术,亦有功于边疆,官拜中尉大夫。无病而终,卒年85岁。”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王忠嗣因抑郁而终,年仅45岁。唐玄宗赞其忠勇,御笔亲赐文嗣碑:“汉族干城,镇靖边疆。赐尔忠嗣,为王氏光。”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岐山罕见照:与习近平刘源聚会曝光 (1)
- · 王友明:风霜雪雨数十载 笔耕不辍写人生
- · 王琼与晋祠
- · 山西王家一门三进士
- · 隋朝大儒王通三子·人品高洁王福畤
- · 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
- · 大唐名将太原王忠嗣
- · 定远将军王孝礼
- · 战国末期秦国宿将王龁
- · 王慧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