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与晋祠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又号双溪老人。太原县城(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人。历事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曾治理漕河(运河)、平定宸濠叛乱,总制西北边防,功绩赫赫,与于谦、张居正合称明代三重臣。
王琼生于明天顺三年(1459),幼时即有“神童”之称,4岁能楷书,5岁被县举为奇童,8岁通《尚书》,12岁独居一室,勤奋攻读。22岁乡试中举,曾言:“丈夫生而果有志,何别监渊去羡鱼。”(《明史·王琼传》)。
明成化二十年(1484),王琼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出治漕河三年,为官干练清正,编《漕河图志》,其记载极为详细,成为后人治理漕运的重要依据。
正德元年始(1506),任户部右侍郎三年,后改任吏部右侍郎。正德七年(1512),任户部尚书。他明察秋毫,掌握了户部各种情况,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正德十年(1515),王琼出任兵部尚书,大力整顿边防军务,裁撤冗员,加强边防,提高官兵战斗力。正德十四年(1519),宸濠谋反于南京,王琼一夜草疏十三道,恳请皇帝下诏削藩,又推荐贤才王守仁领兵平定了叛乱。1520年,王琼出任吏部尚书,受到大学士首辅杨廷和的忌嫉排挤和诬陷。嘉靖元年(1522),王琼被捕下狱,定为死罪,后改为充军边关。嘉靖六年(1627),王琼“还籍”,回到太原,居住于晋祠的晋溪园,怡情山水,颐养天年。
晋溪园筑于嘉靖五年(1526),是王琼长子王朝立依父亲心愿而建的。晋溪园西依悬瓮山,北对晋祠的水母楼、胜瀛楼、小桥流水,南为奉圣禅寺。晋水的鸿雁南河、鸳鸯中河、陆堡河分别从园子的西墙、南墙和北墙流出。王琼住到晋祠,对晋溪园周围的景致非常满意,每日里或读史吟诗,或与友奕棋作画,或浇花修竹,或临河垂钓,过着田园生活。期间,也写了一些有关晋祠的诗文。
第二年,西北边关告急,七旬高龄的王琼重被起用,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自此,王琼驰骋于西北边疆,安抚诸番,开关禁,通贸易,一时边境安定。在西边几年,他编著《西番事迹》和《北边事迹》各一卷,总结了历代边关的得失。嘉靖十年(1532),王琼回京,再任吏部尚书。次年7月,病逝于京城。追赠“太师”,谥“恭襄”,长子王朝立扶灵柩回籍,葬于蒙山脚下(今太原市晋源区金胜乡王家坟),礼部尚书霍韬撰神道碑,后诏建专祠于晋溪园西,名“王琼祠”。
王琼祠建于嘉靖十二年(1533),位置在晋溪园西,难老泉南。王琼十四世孙王惠曾为该祠撰联:“举朝汹汹,谁知讨擒宸濠,此时已付王新建;公论啧啧,试看总督甘陕,厥功何如杨应宁。”高度概括了王琼的功绩。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扩建文昌宫时,王琼被列为“晋水七贤”之一,其塑像供奉于文昌阁。
王琼去世后,其子王朝立改晋溪园为书院,成为太原县讲堂。至道光六年(1826),太原县县令员佩兰在县城后街创办晋泉书院后,晋溪书院才开始衰落。1992年,太原市政府有关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专门成立了太原王氏海外联谊会,并和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王氏宗亲会与太原市有关部门重修了晋溪书院,增建了子乔祠,成为海内外王氏寻根祭祖之所。王琼祠前两棵银杏树,浓郁茂密,葱葱郁郁,传说为王琼手植,为重要文物。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岐山罕见照:与习近平刘源聚会曝光 (1)
- · 王友明:风霜雪雨数十载 笔耕不辍写人生
- · 王琼与晋祠
- · 山西王家一门三进士
- · 隋朝大儒王通三子·人品高洁王福畤
- · 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
- · 大唐名将太原王忠嗣
- · 定远将军王孝礼
- · 战国末期秦国宿将王龁
- · 王慧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