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王新法:大義如山鑄精魂
大義如山鑄精魂

2016年12月11日,王新法(右一)與鄉親們一起查勘地形。(資料照片) 楊鈺澤 攝
——追記犧牲在石門縣薛家村扶貧一線的共產黨員、老兵王新法

2016年12月11日,王新法(右一)與鄉親們一起查勘地形。(資料照片) 楊鈺澤 攝
■編者按
王新法同志是近年來湖南日報一直關注並跟蹤報道的典型。2014年4月2日,湖南日報刊發了本報常德分社記者周勇軍採寫的消息《68位紅軍烈士魂歸六塔界》,這是王新法的事跡首次在媒體披露。是年10月30日,湖南日報又刊發“深讀”《68座烈士墓背后的扶貧傳奇》。今年2月23日,王新法累倒在扶貧一線、不幸殉職后,湖南日報與新湖南客戶端第一時間刊發消息,並連續多日以全媒體形式進行了全方位報道,其中通訊《六塔山下壯歌行》在讀者和網民中引起巨大反響。今天我們再次推出長篇通訊《大義如山鑄精魂》,全景式講述王新法千裡扶貧的故事,全面展示他的精神和風採,藉此向這位英雄的燕趙義士致敬!
他靜靜躺在六塔山上,武陵山余脈壺瓶山逶迤環護,蔥郁如黛。白色的、水紅色的、粉紅色的野櫻花一簇簇、一片片,怒放在六塔山谷,如霞似霧。薛家村的村民說,這些花是為我們的“名譽村長”開的。
他的離去,在石門縣人們心中留下了難以言說的傷痛。20多天過去了,從縣委書記到駐村干部,從村干部到普通群眾,從老人到小學生,面對媒體記者採訪,他們依然語帶哽咽,難掩悲傷。
他的故事,像一波波春潮,激蕩在三湘四水和他的老家燕趙大地。無數人的心被感動著、震撼著。很多人心中在思考、在追問:王新法,這位普通的共產黨員、轉業軍人,他的身上究竟有著怎樣一種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當年他捧著一顆心來,而今卻拼盡最后一滴血走”
你站在鄉親們的中間,把他們多年的夢想畫成圓……老百姓把你圍在中間,是因為你有火一樣的溫暖。千裡扶貧獻出自己的所有,等到花開你卻獨自飄遠。
——引自石門縣退休干部張楠的歌詞《你別走》
今年2月23日,是一個令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人感到悲痛的日子。這天下午3時許,他們的“名譽村長”王新法在查看關沙田河道、第6次動手修改橋梁圖紙時,突發心梗,猝然倒下,再也沒有醒來。
這一天,離王新法來到薛家村安營扎寨已過去1000多個日子。
這些天來,村委會主任賀順勇吃過晚飯,總要來到王新法住過近3年的老木板房前的石板上坐坐。這棟木板房是村民曾德義家棄置多年的老房子。3年前,王新法拖著一車行李、鋪蓋、餐具來到村裡,謝絕了村裡為他安排的兩間樓房,堅持住在這裡。他以軍人特有的嚴謹,將老木板房收拾得干干淨淨、整整潔潔。生活、辦公、組織村民開會,都在這裡。王新法洗衣做飯,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每天清早出門,天黑回家,然后在燈下“做功課”到深夜:或學習文件,或為村裡項目寫規劃、繪圖紙。他的生活就像一架鐘擺;一天隻吃兩頓飯,大多是饅頭就著咸菜,過得就像個苦行僧。
望著遠處朦朧的山影,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賀順勇心中既溫暖又哀傷。他喃喃自語:“‘名譽村長’啊,這幾年,你領著我們轟轟烈烈干了多少大事,想起來真像夢一樣啊!”
3年多來,王新法帶著村民披荊斬棘,劈山炸石,在海拔1200米高的六塔山頂,建起了“山河圓”烈士墓園和村民公墓;拓寬村道10多公裡,修建山道5公裡,把通組道路修到了30多戶村民的家門口;加固河道,架起了6座橋梁;爬山越嶺,鋪設管道引來山泉水,修建蓄水池,解決了6組20余戶人家的安全飲水問題,還同步解決了100多畝茶園的灌溉問題。
拔窮根,拓富路。他組織村民開墾荒地,栽種了600多畝油茶,建成了1100畝生態茶園。興辦茶葉產業,成立湖南薛家村(土家族)共同富裕合作社和茶葉專業合作社,與湖南高校茶葉專家團隊合作成立湖南五行緣農業科技公司,注冊“名譽村長”茶葉商標,推出功能茶系列。茶園真正成了鄉親們的“綠色銀行”。
他幫助薛家村移風易俗,推動精神上脫貧。他每月組織一次新型農民培訓班;買來60台攝像機送給村裡的小學生,組織他們開展“我看是非我看美”攝像活動,讓孩子們開辦村廣播,表揚村民真善美,鞭笞糾正陳規陋習;他推動綠色生態殯葬,白喜事不放鞭炮不燒紙錢,不辦酒席不收禮金,村容村風煥然一新……
2015年,薛家村摘掉了貧困帽。村民年收入由2013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7720多元。今年,又進入了省級文明村行列。
王新法千裡扶貧的義舉,讓他的戰友們怦然心動。2014年春,王新法正式成立“薛家村幫民共富軍人團隊”,先后有140余名志同道合的退役、現役軍人、軍屬和社會志願者加入進來,捐錢捐物支持薛家村的扶貧事業,其中3人常駐村裡。
軍轉女參謀謝淼,就是常年駐村軍人團隊的一員。這些天來,她一直在整理王新法的遺物。王新法僅有的幾身衣服,除了迷彩服還是迷彩服,鞋子也是那幾雙軍用半筒靴,背心和外衣都磨破了,大洞連小洞。入殮時,竟找不出一身像樣的衣服。而在謝淼掌管的流水賬簿上,王新法的開支卻是那樣“大方”:修“山河圓”,他拿出64萬元;修下河通村通戶路,他拿出10多萬元;成立“五行緣”公司,他為前期啟動拿出30萬元;修后灣石橋,他又拿出2萬元;給鄉親們免費贈送節能燈、節能燃氣灶,他掏出1萬多元……
3年多來,“薛家村幫民共富軍人團隊”共為薛家村各項事業捐出170多萬元,其中王新法個人捐款超過100萬元。王新法捐的這些錢,是他補發的20多年的工資和退休金。
石門縣駐薛家村扶貧工作隊原隊長張清平說,與縣裡投入薛家村的900多萬元扶貧資金相比,軍人團隊的捐助只是小頭,但王新法以他的行動,激發了村裡干部群眾脫貧攻堅的激情,這種感召力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自王新法去世后,村黨支部書記覃遵彪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王新法和薛家村人一起走過的那些日子,一遍遍在他腦海裡“過電”,午夜夢回,他常常淚濕雙眼。
2013年冬,王新法剛來村裡時,很多人用懷疑的眼光看他,以為他是來開礦或建電站的,都叫他“王老板”。王新法沒有顧及這些,不聲不響地忙開了:花兩個月時間踏遍了薛家村的山山嶺嶺、溝溝坎坎,並挨家挨戶找人拉家常,了解情況,制定了一份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規劃。同時,訪貧問苦,為兩位低保老人拉通了生活用電,購置了100支節能燈和30多個烤爐,免費發放給村裡困難群眾。
漸漸地,王新法贏得了大伙的信任。2014年4月,在村委會換屆大會上,他被干部群眾推舉為“名譽村長”。這年的農歷小年,村支兩委干部和群眾吹著嗩吶、敲著鑼鼓、提著慰問品,來到王新法住的地方給他拜年。村民白芳梅手提連著纓子和根的蘿卜,對王新法說:“我沒有什麼好送給你的,這是我自己種的蘿卜,纓子代表我們像親人一樣親,根代表我們的心永遠在一起。”
王新法淚流滿面。他給鄉親們敬了個庄重的軍禮:“有生之年,我就待在這裡了,我沒有別的要求,隻要給我在六塔山留個坑就行了。”
沒想到,竟一語成讖。
2月23日,覃遵彪得知王新法去世的消息,急匆匆從縣城趕回村裡,跪倒在他的遺體旁,放聲大哭:“老伙計啊,我們虧欠你的太多了!”按土家風俗,男人一輩子隻跪天跪地跪父母。覃遵彪說:“從感情上講,他是和我們父母一樣的親人;而從精神上講,他遠遠超過了我們的父母。”
在王新法遺體告別儀式上,早就熟悉王新法的省扶貧辦副主任黎仁寅感嘆:“當年他捧著一顆心來,而今卻拼盡最后一滴血走,王新法同志真是鞠躬盡瘁為扶貧啊!”
“我是共產黨員,你還不相信我嗎”
3年多來,許多朋友在問我:為什麼來湖南?為什麼在薛家村?為什麼又出錢又出力?今天我想用我們做過的事告訴大家:因為我們是有信仰的共產黨人,因為我們是忠誠於自己祖國和人民的軍人!
——引自王新法同志在2016感動常德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的演講
2014年11月的一天,王新法找到薛家村安家片區的片長唐德成家,指著門前的溪河跟他說:“你看,一下雨就漲水,老人孩子過河多危險啊,我要在這裡修座橋。”
唐德成長期在外打工,第一次見到這個穿迷彩服的異鄉人,懷疑他借修橋搞集資,便不客氣地問:“你要是騙了我們,我們怎麼辦?”
王新法瞪著唐德成好久沒說話,最后蹦出一句:“我是共產黨員,你還不相信我嗎?”
沒過幾天,王新法就帶著鏟車、拉石頭的汽車和鋪蓋、液化氣灶,直接開到唐德成家門口。王新法一邊卸車,一邊跟唐德成說:“這會總相信了吧,你快幫我安排住宿的地方啊!”唐德成這才相信,這個人動真格了。他趕緊去發動群眾來幫忙。
結果,王新法出錢,鄉親們出力,僅僅20天就把橋修好了。
薛家村的鄉親們談起對“名譽村長”最初的印象,有一點最深刻:他不大愛說話,但見到誰都敬軍禮,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共產黨員,我是軍人。”
“我是共產黨員,我是軍人。”對王新法來說,這是庄重的宣言,真誠的信仰,也是如山的責任。
王新法1969年12月入伍,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春轉業回到故鄉,成為石家庄市公安局二處的一名公安民警。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新法對黨的信念和忠誠是烙進了他的血脈裡的。在他寫給妻子的信中,有這樣的字句:“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比共產黨更值得信仰的信仰!”王新法經常跟軍人團隊成員說,一個黨員的職責,就是為人民服務,為老百姓做實事,辦好事。
翻開王新法泛黃的檔案,五好戰士、優秀學員、市公安戰線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一年年一串串,記錄著他不斷追求進步、不懈奮斗的激情歲月。
1988年7月,王新法被其抓獲的盜竊犯罪嫌疑人誣陷,蒙冤入獄一年半,並被“雙開”。出獄后,他成了“社會人”。此后,他在為自己奔波申訴的同時,並沒有忘記自己曾是黨員和軍人的身份。1992年,他冒著生命危險,解救了一名被困4樓的3歲兒童;2001年開始,他連續11年資助石家庄市井陘縣貧困孩子張朝紅,讓他順利完成了從中學到本科、碩士、博士的學業;2002年,他收養孤兒張恩來,一直撫養他到成家立業……
在漫長的年月裡,他從未失去對組織的信任。
2012年,他獲得平反,恢復了工作和黨籍。那天,他一個人關起門大哭一場,出來后對愛人說:“黨組織沒有拋棄我,共產黨萬歲!”第二天,他就跑到單位,將300元黨費交給組織。
2013年7月,辦完退休手續的第二天,王新法對愛人孫景華說:“老伴,我再也耽擱不起了,得抓緊時間好好為黨為國家再做點事。”
到貧困山村扶貧,是王新法埋在心底的一個夙願。退休前,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戰友利用假期,先后考察過雲南、貴州、甘肅等地。最終,是他愛人的好姐妹曾德美的一句話,讓他和薛家村結下了生死之緣。曾德美是薛家村人,是一位落戶到石家庄的隨軍家屬、街道辦干部、市人大代表,曾為王新法多方奔走、仗義執言。聽說王新法要去扶貧,便跟他說:“我的家鄉是革命老區,山清水秀,但老百姓窮,不如你到那裡去看看吧。” 就這樣,王新法來到了薛家村。
在薛家村,王新法用自己的行動,讓群眾看到了什麼叫真正的共產黨員。
2014年5月,50多歲的單身漢申大紅因病去世,他的母親、84歲的田生秀老人急得團團轉。申大紅是他大兒子,還有一個兒子在外打工。因為他們家平時在村裡從不“做人情”,此時也就沒什麼人上門。王新法知道這個情況后,非常生氣,他對村干部說:“我一個人背也要把他背上山,然后我就離開這裡!如果大家隻講金錢,不講情義,我待在這裡還有什麼意義呢?”村支書覃遵彪問他該怎麼辦?王新法大聲說:“先把黨員叫來!”結果,村裡廣播一喊,在家的黨員都來了,其他村民也慢慢跟來了,熱熱鬧鬧把死者送上了六塔山頂的村民公墓。
王新法有幾句話牢牢刻在薛家村黨員干部的心裡,那是他生前講過多次的幾句大白話:一個黨員,就是要有黨員的責任感,就是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什麼事都不辦,什麼事都辦不好,群眾就不相信你,你就沒有榮譽感。
在薛家村,有一位“名譽黨員”,叫唐弟育,今年53歲,“名譽黨員”是王新法給他取的綽號。“老實說,我過去只是一心過自己的日子,沒什麼高境界。王新法來了后,他做的那些事,件件都是為老百姓著想,我確實受了很大的教育,覺得自己應該向他學習。”唐弟育對記者說。
在王新法感召下,唐弟育寫了入黨申請書,但組織還沒有批准。“沒關系。你看,前不久我特意買了本《中國共產黨章程》,我想,就算入不了黨,學黨章,向‘名譽村長’學習,總可以吧。”唐弟育說,他現在事事向“名譽村長”學習,過去開農用車,經常熱心幫別人拉東拉西,現在換成了面包車,就更方便做好事了,他特意做了塊牌子,寫上“湖南薛家村土家族共同富裕合作社服務車”,常年放在車上。
在六塔山頂,常年迎風獵獵飄揚著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五星紅旗的下方,是“山河圓”烈士墓園和村民公墓。烈士墓園裡,埋葬著70多位為共和國英勇獻身的英烈。
86年前,中共澧縣縣委副書記、縣游擊大隊政委李光文,在薛家村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地下工作時,被敵人抓住,他臨死不屈,最終,他和兩個兒子(一個8歲,一個11歲)慘遭殺害。同年,賀龍麾下紅四軍一個連,彈盡糧絕后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最后退到“剪刀峽”絕壁頂上,舍身跳崖,壯烈犧牲。當時,薛家村的農會會員趁著夜色,偷偷地尋找到烈士們的遺體,將他們草草掩埋在村裡的6個地方。
王新法來薛家村后聽到這些故事,熱血沸騰,決心為烈士們建個永久的“家”, 取名“山河圓”——寓意烈士回家、山河夢圓。他個人捐資為烈士們置辦棺木、為墓園購買茶樹苗。村支兩委和鄉親們積極響應,男人們上山開荒,婦女們在家趕制覆棺的五星紅旗,還有人捐獻名貴樹苗。就這樣,大伙恭恭敬敬把烈士們“請”上了山。
王新法去世后,村裡64歲的老支書王承梅常坐在家門口,抬眼望著六塔山頂出神。見有人來,她就會說:“你們要經常上去拜拜,那是我們薛家村人的魂啊!”
“攻堅克難,百折不撓,他每天像個軍人一樣在沖鋒”
啊,迷彩服上,繪滿百姓的希望。抖落白天疲憊,忘掉靜夜惆悵,戰天斗地挖窮根,齊心合力奔小康。
——引自石門縣退休干部馬攸君的詩歌《永遠的軍魂》
今年86歲的田玉樹是薛家村的一位退伍老兵,因為年紀大了,加上手受過傷,無法參加義務勞動,但每當王新法帶領大家修路、架橋時,他都要去施工現場,向王新法敬一個軍禮。
田玉樹老人說:“王新法把部隊的作風和精神帶了來,不圖名,不圖利,身先士卒,百折不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軍人的榜樣。我不能和他一起戰斗,但我們人不親褂子(軍服)親,我就用軍禮向他致敬,用這種方式和他站在一起。”
2014年10月,薛家村下河路修筑到了最艱難的時候,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必須開山炸石,打通隧洞。一時間,炮聲隆隆,碎石亂飛,施工人員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為了激勵士氣,王新法決定叫軍人團隊的幾位成員帶頭簽下“生死狀”。他對他們說:“一個軍人、一個軍人團隊,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
王新法第一個簽下名字,按下紅手印。軍人團隊的幾位成員、村裡10多位黨員紛紛簽名,按下手印,連王新法18歲的侄兒張華健(因病休學,被王新法拉來協助他工作)也把名字簽上了“生死狀”。
在修安家片第二座橋時,王新法臨時住到了離工地最近的村民白芳梅家裡。“他每天早上7時准時起床,每天晚上修改圖紙,工作到凌晨兩點。我就在火塘旁添火,免得他凍著。”白芳梅老人回憶,“有一次我問他,你這樣一天到晚不得休息,累不累呀?他回答我說,我在前面走,隻要我回頭,后面還有人跟著,我干起來就有了勁頭。”
“一身迷彩服,一雙半筒靴,手機鈴聲是沖鋒號。王新法攻堅克難,百折不撓,他每天像個軍人一樣在沖鋒。”石門縣民政局局長林華回憶起與王新法交往的點點滴滴,淚水溢滿眼眶,“對這位英雄老兵,我除了敬佩,就是感動!”
王新法的沖鋒號是吹給自己的。老支書王承梅說,“名譽村長”雖然是我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但他從來不指揮人,都是用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大家。干活時,他總是挑最重最累的,往往是剛丟了鋼?,就掄起大錘。村民程世顯還記得,為六組村民找水時,下溶洞,他總是第一個下去,確定沒有危險才讓其他人下;查找水源,他跑在最前面爬山蹚水。最后,也是他最先找到好水源。
有一幀畫面,永遠定格在南北鎮黨委書記段少帥腦海裡:那是2014年8月的一天,王新法正帶領村民拓寬上六塔山的路。隻見這位“名譽村長”臉晒得像一團炭,黑裡透著紅,泥水和著汗水在臉上開出一條條溝壑;上身穿的一件白背心被泥水、汗水染成了灰黃色,滿是破洞;他的手臂上、后背上,到處是一層層脫皮,新的連著老的……段少帥淚水頓時就下來了。他生怕王新法看見,趕緊跑進了旁邊的廁所……
王新法去世以來,村民曾德平的眼淚就沒干過。而最初,他卻想把王新法“趕走”。“當初,我看這個人干勁太足了,跟著他干,我們會有的是苦受。”曾德平回憶,“王新法拿出來的村裡發展藍圖也太大了,我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因為跟他關系比較好,我就想不如趁早‘趕’他走,免得他到時候下不來台。”沒想到,短短3年多,就這麼不要命地苦拼苦干,那張藍圖一項項都實現了!“唉!現在就是想趕他走,他也走不了了!”說著,曾德平又哽咽了。
老支書王承梅曾勸王新法,你也是60來歲的人了,何必這麼吃苦?王新法回答她:“我吃點苦,就是希望薛家村人今后能賺點輕鬆錢,不用再這麼苦。我拼著老命也要把薛家村建設好,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他用堅定的語氣說,這個夢想,10年就可以實現。
“薛家村幫民共富軍人團隊”成員徐書真大姐是位現役軍人,說起王新法,她的眼裡滿滿都是敬意:“新法生前常跟戰友們說,一個軍人的職責就是報效祖國,無論是在役軍人還是退伍軍人,都應該聽黨指揮,出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新法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他為我們做的那些事,堆起來就是一座山”
如果你還在,我一定應你相邀,重走一遍這裡的山山水水,感受你對異鄉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別樣情懷。
——引自薛家村農民漆開淵的詩歌《如果你還在》
走進薛家村家家戶戶,去聽聽鄉親們喃喃數說王新法生前對他們的好,你會發現,對這些剛剛失去“親人”的人們,這是一種心靈的慰藉。76歲的賀宗雲說:“他為我們做的那些事,說起來大多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可一件件一樁樁,堆起來就是一座山啊!”
與薛家村相鄰的賀家台村,有一位叫游平兒的打工者,2015年患了癌症,回到家裡很絕望。王新法聽說后,馬上登門拜訪,鼓勵他要有戰勝病魔的信心,並開車四處為他求醫問藥。隻要有空,還帶著他到處看風景。后來,游平兒還是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講起這件事,村民們說,就是自己的父母,也難以做到這樣啊!
村裡人多,難得記住每個人的名字,王新法便給許多人取了有趣的綽號,如“撈魚兄弟”“砍刀兄弟”“楠樹兄弟”“時尚大姐”“蜜蜂妹子”等等。“不知怎麼的,這些綽號從王新法嘴裡叫出來,聽著特別親切。”“撈魚兄弟”傅薄衣說。
這些“兄弟”“姐妹”,大多得到過王新法的關心和照顧。38歲的“媳婦兄弟”彭新華,與老父親相依為命,住在六塔山半山腰兩間破敗的小木屋裡,王新法趁修建“山河圓”的機會,為他爭取到危房改造補助資金2.4萬元,幫助他在清官渡小鎮上修了新房。42歲的“光棍兄弟”田啟元與父親在一起過日子,村裡修路時要拆遷他家的破木板房,王新法送給他們6000元錢,用於給新房打地基。
村民田時秀老人說,“名譽村長”對老百姓哪個都好,對老弱病殘尤其上心。
村裡70多歲的田美蓮老人生活困難,唯一的女兒多年前遠嫁湖北。王新法聽說后,隻要有時間就登門看望,還經常帶給老人飯菜。老人逢人便夸王新法比自己的女兒還親。
村裡年紀最大的趙梅姑老人,今年100歲,和兒子住在山間。兒子是過繼的,也60多歲了,身體比母親還差。王新法經常上山到老人家裡坐一坐,每次都要給老人幾百塊錢,去年還講過,今年要給老人慶祝百歲生日。
村民游來安家是個特困戶,40多歲了還是單身,家門前有一條小溪溝。游來安在外打工后,去年買了一輛摩托車。為了把摩托車開回家裡,他找了幾根木棒一拼湊,就算搭了個木橋。王新法走訪時看到這種情形后,當即拿出錢讓他去買水泥鋼筋,把進出的通道修起。現在,游來安的摩托車穿梭溪溝,來去方便多了。
王新法在薛家村過了3個年,除了忙村裡的大事,其他時間都是陪村裡老年人過的。
“1月27日晚上,在南北鎮敬老院,和吳光榮院長、敬老院的全體老人共進年飯”“1月28日農歷正月初一,看望薛家村65歲殘疾村民孫紅登,送上節能燈泡。看望薛家村90歲老村民趙德梅老人,送上節能燈泡”“1月29日農歷正月初二,看望薛家村86歲抗美援朝老兵田玉樹,並送上節能燈泡;看望殘疾村民王臘英,送上節能燈泡;看望生活困難村民唐培漢,並送上節能燈泡”……這是王新法今年春節期間,通過微信發給朋友的文字。
不要小看了這一盞盞節能燈泡。對於在昏暗的燈泡下過慣了的老人來說,一盞又節能又明亮的新燈泡,點亮的是他們對生活的希望啊。
轉業軍人劉大毛也是王新法軍人扶貧團隊的一員,自己不能來村裡,便送給扶貧團隊一台長城越野吉普車。這台車,成了村民的“公共車”,還經常充當“救護車”。王新法開車在路上,隻要遇上鄉親,不管認不認識,他總會停下來問一問,需不需要搭他的車。農村人出門一腳泥,還帶著背簍之類的工具,有些人不好意思。碰到有人因為這個講客氣,王新法就會生氣。遇到老人,他還會下車幫著提背簍。誰家有事需要用車,他隻要知道,准會主動去幫。這車,好幾次關鍵時刻救了村民的命。
王新法把身邊群眾當親人,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愛護著。對於自己的親人,他卻虧欠得太多。
王新法自從來到薛家村,有3個春節是在村裡過的。3年多來,他和親人待在一起的時間還不到60天,其中有一部分時間還是妻子、女兒、女婿來薛家村看他。
2014年7月,獨生女兒王婷要結婚了,王新法和親家一起定好了婚期,並答應家人一定會參加。不料碰上村裡修建下河路,正在打最難一段路的攻堅戰,他實在走不開。結果,他爽約了。
去年底,他和家人約定農歷臘月廿八去海南過年,並訂好了常德飛海南的機票。后來他一算,要搶在汛期前修好村裡的第7座橋,幾天時間實在耽擱不起,隻好再次硬著頭皮跟家人說抱歉。
其實,在王新法內心,自有一份對家人的思念和柔情。來薛家村安營扎寨時,他把歷年來寫給妻子的信打印了一套,壓在箱底,夜深人靜時,就拿出來看看,以慰相思。要出遠門了,女兒臨產臥床,他把兩大箱蘋果整理好,放在她床頭夠得著的地方;離開家時,一次次回頭望向女兒房間的窗口。住在薛家村,手機信號好的時候,是他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他又可以通過手機視頻,逗逗千裡之外那個剛滿兩歲的寶貝外孫女兒了。
可王新法能做的也就這麼多了。為了薛家村的鄉親們,他隻好把對家人的親情壓在心底。
妻子孫景華理解他,從沒抱怨過他。在送別老伴的路上,她只是一個勁地哭著說:“咱家新法過得太苦了,過得太苦了!”
女兒王婷原來並不完全理解老爸。直到王新法過世,她在石門縣、在薛家村看到人們對父親的那份愛、那份情是那樣深厚,才真正懂得了父親的心。王婷說:“爸爸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有大愛的人,爸爸走了,我的心卻離爸爸越來越近了!”
王新法,一位千裡扶貧、獻身湘土的燕趙義士,他的大義,承傳千載,又超越了歷史;他的精神,光昭日月,永勵來人!
為民弘大義 壯懷托山阿
湖南日報評論員
王新法千裡扶貧、魂歸大山的故事,讀來令人淚奔,令人感慨,令人蕩氣回腸,令人心生無限敬意。
中華自古崇大義,燕趙悲歌傳千載。王新法堪稱當代的燕趙義士,而他的義,既是對傳統的傳承,又超越了歷史。因為對信仰的忠誠,對人民的大愛,因為無私的奉獻,堅韌的奮斗,他的大義較之傳統的俠義,更為堅實,更為純粹,也更為博大和深廣。王新法平凡而壯烈的故事,為中華千秋大義續寫了光輝的一筆。
王新法的大義,源自他對信仰的忠誠,對信念的堅守。報效祖國,忠誠於黨,全心為民,是根植於他內心的信仰,且三者互為表裡,完美統一。所以不管經歷怎樣的風雨,他始終不忘初心,無悔踐行。
“居高聲自遠”。王新法對大義的彰顯,更在於他的知行合一,言出行隨。他總是在默默地奉獻,扎實地付出﹔他總是想在群眾的前頭,干在群眾的前頭。他對老百姓的好,大愛無言,真誠無偽。
王新法只是一名普通的黨員干部,一名普通的退伍老兵,但因為懷揣大義,踐行大義,他的人格因之而偉岸,他的人生因之而升華,他的境界因之而闊大。他在人群中因之而具有了非凡的道德力、感召力、凝聚力,所以他能夠號召和組織起偌大的一支扶貧軍人團隊,能夠激發起薛家村干部群眾齊心協力脫貧攻堅的堅定信心和磅礡力量。
王新法是一名義士、一名戰士、一名勇士,最后,他堪稱一名烈士。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新法用他一生的行動,為廣大黨員干部和退伍、轉業軍人樹立了一個標杆,提供了一種干事創業乃至關於人生意義的啟示。在決戰脫貧攻堅的湖南戰場上,王新法的精神對我們是一種巨大的鞭策和激勵。王新法忠誠於黨、堅守信仰的大德,公而忘私、大愛無疆的品格,不畏艱難、艱苦奮斗的作風,一心為民、扶危濟困的情懷,是對什麼是真正的共產黨人的生動詮釋。
斯人雖已歿,精神勵來人。讓我們感悟王新法,學習王新法。有千千萬萬個王新法式的黨員干部涌現出來,我們就能“喚起工農千百萬”,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能早日實現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美好願景。(記者 楊又華 周勇軍 通訊員 李飛 廖化)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