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圣翰墨香 家规越千年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其书法发展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尽善尽美”“古今之冠”,影响极为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出自著名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代代有传家规家训。王羲之本人及其子孙也多有课教子孙、立身治业的治家理念,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
清乾隆年间重修《金庭王氏族谱》时,时任嵊县教谕周咨询把口耳相传的王氏家训写入《金庭王氏族谱》序文之中,内容为:“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当地王氏后人根据居舍门额、回廊题字和治家格言,又加了“敦厚退让,积善余庆”8个字。这24字从治国的高度、国与家的关系开篇,最后落实到如何“做人”,要求子孙以“和”“孝”“规” “学”“义”为核心理念来为人处世,可谓环环相扣,具体而微。
自成风流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绍兴嵊州金庭镇),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职。他的书艺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妍美流畅的新书体——行草书,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魏晋时期,虽然长期动乱,但士人注重修身立德自成风流,王羲之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王羲之的身上,既显现着超脱、豪放的魏晋风流,也流淌着儒家的精神因子。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民本民生的意识,一直贯穿在他的言行之中,最终凝结为王羲之的家规家训。
在兰亭这块昔日王羲之以诗会友、曲水流觞、挥毫写下《兰亭集序》的圣地,魏晋之风依稀犹存。这鹅池之鹅,为王羲之所爱宠,洁白清高。十八缸前,“太”字碑下,常会有游人驻足流连。
遥想当年王献之彻悟父亲“练尽十八缸水”的教诲,不图捷径、勤学苦练,终成一代书法宗师的故事,常使人感慨规矩严谨的家风对后代成长之影响。
王氏家规家训还有这么一个源头故事——
一次,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结伴去奉化一带采药。夜宿小客栈时,遇见两兄弟因争夺资财,动辄斗殴,最后弟弟竟然把哥哥打死了。王羲之对许玄度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你我后辈如何?”回到家后,忧心忡忡的王羲之把自己所见的事情告诉儿子,并写下了“敦、厚、退、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牢记践行,一代代地往下传。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立家金庭、筑室隐居,谢世后葬于故居不远处瀑布山南麓。后来,子孙筑室为庐守墓,久而久之,王氏子孙遂在此繁衍生息,并取村名为“华堂村”。从此,王氏后裔如一棵大树在这片沃土深深扎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华堂村就成立了金庭书会,开办书法学校,传承羲之遗风。但王氏后人认为,祖上的家规家训也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作为后人,在弘扬书艺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家规,用家规家训的精神内涵去教育激励下一代。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主任、王羲之第五十五世孙王鑫军说:“王氏家规家训一共才24个字: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不过它的起点很高,笫一句‘上治下治’,说的就是治国与治家的基本道理。既是寓意国治才能家治,国泰才能民安,达到上下和谐,也是告诫子孙为官要以身作则,下级才会服你;上辈人要为后辈人做出楷模,后辈人才能学好。所以这寥寥24个字,包括了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有高度、有广度、有大家风范。”
打开《金庭王氏族谱》,在《凡例》一节载有26条族规,条目细致严密。例如不准在宗祠等公共空间堆放稻麦杂物,不准砍伐私人坟地、住宅周围、田埂路旁的树木等,违者家长集众开祠,重责重罚。
族规对惩恶扬善做了明确有效的规定:“倘若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会同十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而对好人好事,族规规定凡“嘉言善行”“从实登载”,对未有传但一言一行有可取之处的人,族谱里应“略述数语”,旨在“彰先德示后人”。
王羲之·金庭王氏家训摘编
睦宗族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孝敬长辈,和睦家族。
尽职分
执事有恪,厥功为懋。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管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
和为贵
敦厚退让,积善余庆。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与人为善,融洽相处,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严家法
我族素称仁厚之乡、礼仪之族,倘有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会同十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凡例》
【译文】
我们家族一向以仁厚知礼节著称,倘若有不肖子孙作奸犯科、败坏伦理道德,辱没宗族风尚的,由族长集合族人在祠堂里对其施以重罚。如果还不知悔改,就会同邻里将其押送官府,按照律法从重处理,并删去他的谱牒传记,不许他再入族谱。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其书法发展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尽善尽美”“古今之冠”,影响极为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出自著名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代代有传家规家训。王羲之本人及其子孙也多有课教子孙、立身治业的治家理念,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
清乾隆年间重修《金庭王氏族谱》时,时任嵊县教谕周咨询把口耳相传的王氏家训写入《金庭王氏族谱》序文之中,内容为:“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当地王氏后人根据居舍门额、回廊题字和治家格言,又加了“敦厚退让,积善余庆”8个字。这24字从治国的高度、国与家的关系开篇,最后落实到如何“做人”,要求子孙以“和”“孝”“规” “学”“义”为核心理念来为人处世,可谓环环相扣,具体而微。
自成风流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绍兴嵊州金庭镇),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职。他的书艺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妍美流畅的新书体——行草书,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魏晋时期,虽然长期动乱,但士人注重修身立德自成风流,王羲之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王羲之的身上,既显现着超脱、豪放的魏晋风流,也流淌着儒家的精神因子。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民本民生的意识,一直贯穿在他的言行之中,最终凝结为王羲之的家规家训。
在兰亭这块昔日王羲之以诗会友、曲水流觞、挥毫写下《兰亭集序》的圣地,魏晋之风依稀犹存。这鹅池之鹅,为王羲之所爱宠,洁白清高。十八缸前,“太”字碑下,常会有游人驻足流连。
遥想当年王献之彻悟父亲“练尽十八缸水”的教诲,不图捷径、勤学苦练,终成一代书法宗师的故事,常使人感慨规矩严谨的家风对后代成长之影响。
王氏家规家训还有这么一个源头故事——
一次,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结伴去奉化一带采药。夜宿小客栈时,遇见两兄弟因争夺资财,动辄斗殴,最后弟弟竟然把哥哥打死了。王羲之对许玄度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你我后辈如何?”回到家后,忧心忡忡的王羲之把自己所见的事情告诉儿子,并写下了“敦、厚、退、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牢记践行,一代代地往下传。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立家金庭、筑室隐居,谢世后葬于故居不远处瀑布山南麓。后来,子孙筑室为庐守墓,久而久之,王氏子孙遂在此繁衍生息,并取村名为“华堂村”。从此,王氏后裔如一棵大树在这片沃土深深扎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华堂村就成立了金庭书会,开办书法学校,传承羲之遗风。但王氏后人认为,祖上的家规家训也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作为后人,在弘扬书艺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家规,用家规家训的精神内涵去教育激励下一代。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主任、王羲之第五十五世孙王鑫军说:“王氏家规家训一共才24个字: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不过它的起点很高,笫一句‘上治下治’,说的就是治国与治家的基本道理。既是寓意国治才能家治,国泰才能民安,达到上下和谐,也是告诫子孙为官要以身作则,下级才会服你;上辈人要为后辈人做出楷模,后辈人才能学好。所以这寥寥24个字,包括了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有高度、有广度、有大家风范。”
打开《金庭王氏族谱》,在《凡例》一节载有26条族规,条目细致严密。例如不准在宗祠等公共空间堆放稻麦杂物,不准砍伐私人坟地、住宅周围、田埂路旁的树木等,违者家长集众开祠,重责重罚。
族规对惩恶扬善做了明确有效的规定:“倘若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会同十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而对好人好事,族规规定凡“嘉言善行”“从实登载”,对未有传但一言一行有可取之处的人,族谱里应“略述数语”,旨在“彰先德示后人”。
王羲之·金庭王氏家训摘编
睦宗族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孝敬长辈,和睦家族。
尽职分
执事有恪,厥功为懋。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管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
和为贵
敦厚退让,积善余庆。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与人为善,融洽相处,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严家法
我族素称仁厚之乡、礼仪之族,倘有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会同十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凡例》
【译文】
我们家族一向以仁厚知礼节著称,倘若有不肖子孙作奸犯科、败坏伦理道德,辱没宗族风尚的,由族长集合族人在祠堂里对其施以重罚。如果还不知悔改,就会同邻里将其押送官府,按照律法从重处理,并删去他的谱牒传记,不许他再入族谱。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