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来源:大众网作者:齐鲁晚报
新华社济南10月20日电 在近期整修中国“书圣”王羲之的故居时,施工人员发现了两座晋代古墓。其中的一号墓所葬的是两个婴儿和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据专家称,婴儿古墓在考古发掘中是极为罕见的。
经过考古专家的发掘论证,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内发现的这两座古墓均葬于西晋时期,距今1700年左右,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出生年代相近。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婴儿墓除墓门为石制外,其余均为砖筑。墓室分为东西两个墓室,各有石质双扇墓门,门可自由开合。在封门砖顶部中间,放置有小青瓷罐及陶羊、钱币等物。专家估计这可能与祭奠活动有关。
墓室内因长年积水,棺木已经腐朽,仅存灰痕,但棺木表面的髹漆仍然存在并基本保持原状,并可看出棺木的形状和大小。东墓室内的两具小木棺。专家初步鉴定其中一个是只有两个月大的婴儿,另一个也只有一岁多。西墓室内有一具较大的木棺,墓主是一个6岁至7岁的孩子。
童婴墓共摆有大约250件(套)随葬品,大多数都在西室。
临沂市文物考古队副研究员闫光星认为,西室一个死者的随葬品比东室两个死者的随葬品总数还多,而且更加精美,说明西室死者在这座墓中占主要地位。他由此判断,一号墓应是一座“冥婚”合葬墓,西室死者可能是男童,而东室两个可能是女婴,是西室男童的“配偶”。冥婚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也叫结阴亲、嫁殇等,丧家为夭折的孩子通过一定的方式寻找夭折的异性合葬,使他们结为“夫妻”,两家也因此而结为“亲家”。
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为古典园林式建筑。一期占地面积约28亩,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尤善隶书。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因为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心慕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伪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90年以来,由临沂地区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修复了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故居位于洗砚池街中段,总体规划用地面积51.5亩,89年6月开始修复扩建工作,90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完成了故居的一、二期工程建设和拆迁工作,建成书院、洗砚池、晒书台、碑廊、水榭、砚碑亭、留香亭、拱桥等一批景点,使开放部分达到20余亩。
2003年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诞辰1700年,近日记者走进了被称之为“羲之故里”的历史文化名城——临沂。前人曾以“灵秀钟毓,代有伟人”来赞誉临沂,在其历代所出的名人中,以“书圣”王羲之最为世人所崇。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尤善隶书。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主要原因由于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心慕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伪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
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家,1989年临沂市投资修复了王羲之故居。当王羲之诞辰1700年即将到来,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王羲之故居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2002年4月开始动工,面积由原来的28亩增至80亩,除了原有的洗砚池、晒书台、琅琊书院、书法碑廊等景点外,又修复了王氏故宅——普照寺、王右军祠、五贤祠等景点。在普照寺大雄宝殿内恢复有“琅琊八景”之首“普照夕阳”自然景观。还新建了翰墨苑、曲水流觞、时晴茶室及假山等古建筑园林景观。2003年10月17日,王羲之故居整修工程全面竣工,同时对外开放。
一字千金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
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萧翼智取《兰亭序》
荷花开了,辩才和尚独自坐在荷花池边的石凳上,望着池中荷叶上的几只蜻蜓出神。老辩才已经七十多岁了,面容清瘦,两眉苍苍,眼光里总流露出一些淡淡的哀愁。虽然是在宫中,但老辩才依旧穿着永欣寺时的粗布袈裟。
辩才和尚已经是第三次被太宗请入宫中了。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入宫的情景。
那一年辩才刚好七十岁,做永欣寺住持已经有十几年了。那也是一个荷花盛开的季节,当时他正在禅房中小憩,忽闻外面有圣旨到,要召永欣寺住持辩才往长安城皇宫中做道场。辩才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自己这永欣寺虽说香火还算旺盛,但名气并不能说很大,圣上好端端的怎么会想到要我去宫中做道场呢?
长安城,辩才还是第一次来;皇宫,辩才更是连想都没有想过。他被安排在一处非常宽敞的禅房里,每天有人茶饭伺候,衣食照顾。老和尚反倒觉得十分不安,特别是进宫三天,除了端茶送水的下水,竟没有见到一个官员,更没有人向他提起过做道场的事了。
第四天,辩才刚刚用完了早饭,便听外面高叫:"圣上驾到!"他赶紧整了整衣冠,出去接驾。刚一出门,便看见一个穿黄袍的人正走进来,老辩才连忙跪倒磕头,那穿黄袍的人赶紧将他扶起,并亲自搀着他回到禅房。唐太宗李世民身材适中,风度高雅,虽然身穿龙袍,却并不显得十分华贵,反而让辩才觉得平易近人。
太宗问辩才多大年纪,身体如何,是否习惯宫中的生活。辩才一一作了回答,然后问:"不知宫中的法事选择了哪一个吉日?"
太宗见问,忧郁了一下,然后微微一笑,对辩才道:"实不相瞒,这一次请长老入宫并非是为了宫中法事。"
"嗯?那么些圣上请老衲入宫又为何事呢?"
太宗道:"我平生只有两大爱好,一武一文。武喜好围场射猎;文喜好研习书法。像秦代的李斯,汉代蔡邕,三国时的钟繇,我都非常喜欢。特别是王右军的书法……你可知道王右军?"
"那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别称。"
"对,对!"太宗点头道:"说下去。"
"我知道那王右军自幼便苦练书法,加上天资聪颖,后来成为一代宗师,人称'书圣'。他篆、隶、草、行,无所不精,像《乐毅论》、《告誓文》,特别是《兰亭序》,堪称绝世之作。"
太宗连连点头:"我也听说那《兰亭序》行笔生动、气韵流畅,堪称'天下第一行书',可惜不曾见过真迹。"他猛一抬头:"你可知那《兰亭序》现在何处?"
辩才只觉得心头一紧,手中的茶水都泼了出来。原来那《兰亭序》不在别处,就在辩才手中。刚才听那太宗不提法事,专说书法,辩才心中就暗叫不好,此刻太宗更是单刀直入,抓住《兰亭序》不放……老辩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赶紧定了定神,对太宗道:"我只知道那《兰亭序》的真品一直保存在宫中,梁朝战乱时,流落到民间。到了陈朝天嘉年间,我的师傅智永和尚得到了这件奇宝。到了太建年间,我师傅又把它献给了陈宣帝。隋朝灭了陈朝之后,有人把那《兰亭序》献给了晋王杨广。可惜那杨广昏庸无道,不学无术,这样好的东西落到他手中真是明珠暗投呀!……"
"所以你的师傅智永便借故要翻拓,又从杨广手中要回了《兰亭序》。"太宗插嘴道。
"不错。"
"后来那杨广做了皇帝,也没有从你师傅那里把《兰亭序》要回去?"太宗步步紧逼。
"不错。"
"后来你师傅圆寂了,那《兰亭序》就到了你的手中,一直到现在……"说到这儿,太宗朝辩才微微一笑。
"圣上这一次说错了。" 辩才道,"我年轻时和师傅一起学习书法,倒是有幸见到过几次王右军的'兰亭'真迹,但是后来,隋唐战乱,永欣寺几次毁于战火,那《兰亭》真迹也不知去向了。"说到这儿,辩才连连摇头叹道:"可惜呀!可惜!"
太宗低声道:"你可知那欺君之罪?"
辩才赶紧叩头道:"贫僧所讲句句是真,不敢有半句谎言。"
太宗无奈,让辩才在宫中住了几日,便送他回永欣寺。
可是到了年末,太宗又派人将辩才接入宫去,当然还是为那《兰亭序》之事。辩才依旧守口如瓶,一口咬定那《兰亭》真迹是在隋末战乱中失落了。太宗也无计可施,只好再次将辩才送回永欣寺。
老辩才这回是第三次入宫了。这一次,他受到的待遇更为隆重,不但有人照顾饮食,还真的让他主持宫中的法事,享受国师一般的礼遇。对《兰亭》真迹,太宗是只字未提,但老辩才心里明白,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故意装作不知罢了。
辩才和尚从长安一回到越州永欣寺,就赶紧登上梯子,从自己的寝室的房梁上拿出王右军的《兰亭序》来。这个藏宝地点是老辩才自己想出来的。当初,师傅智永将这书帖交给他时,他就在房梁上刻了一个长方形木槽,将《兰亭序》藏在里面,这个秘密连寺中的小和尚都不知道。
老辩才见书帖还在,心里踏实了许多,便慢慢将书帖打开,用手在每一个字上慢慢摸着。辩才和他的师傅智永一样,酷爱书法,自己也都很有造诣。当年,师傅智永临终前将《兰亭序》交给他的时候,他曾发誓要好好保护它。但现在,当七十多岁的老辩才手摸着这书法奇迹时,他自己也有些发愁了。
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眼看离圆寂之日不远了。《兰亭序》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自己曾经带过几个徒弟,却一个个比自己去得还早。其实,那太宗李世民,不能说不是个有道的明君,眼看大唐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力蒸蒸日上,不能说不是李世民的功劳。而且,那李世民自己也酷爱书法……,但那毕竟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呀。况且,《兰亭序》几入皇宫,都没有好结果,所以……可是……唉!
老辩才从长安回来,就整天坐在禅房里发愁,干什么事都没有心思。
这一天中午,辩才和尚坐在回廊上晒着太阳,见走廊上站着一人,此人着一身黄色长衫,一副书生打扮,神采奕奕,气度不凡,正一个人站在走廊上观赏两边的壁画。辩才上前施礼道:"请问施主从哪里来,到此有何贵干?"
那书生还礼道:"小生姓肖名翼,来此赶靠,顺便做些茶叶生意。听说贵寺乃越州的一块宝地,特地前来拜访。不想今日得见大法师,实乃有幸。"
辩才见那书生谈吐风雅,仪表不俗,就请入禅房,攀谈起来。那辩才虽说是一个和尚,但自幼受智永大师的教诲,琴、棋、书、画无所不会,诗、词、歌、赋无所不通;不想那肖翼也受过高人传授,弹、唱、歌、舞无所不精。两个人说话投机,而且愈谈愈热,愈谈愈密。一会儿弹琴,一会儿赋诗,都觉得相见太晚。
到了晚间,辩才干脆将肖翼留在永欣寺客房之中,日日与他闲叙,不几天,两人便成忘年之交。
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天。一日,辩才与肖翼在禅房中奕棋。因为天热,辩才便取来一把折扇。不一会儿,辩才起身去倒茶,忽听身后肖翼惊叫一声。他一回头,见肖翼手里正拿着那把折扇,吃惊地望着自己。
"怎么啦?"辩才问。
"敢问大师,这折扇上的题字出自谁的手笔?"
辩才看了一眼道:"这是先师智永手迹。"
"哇!"肖翼惊喜地叫道:"想不到这永欣寺果然是块宝地,竟有如此高人!"
"怎么,你认识先师吗?"辩才惊奇地问道。
"噢,不认识。"肖翼道:"我只是听说那智永和尚乃是晋代大书法家王右军的七世孙,可有此事?"
辩才点头道:"不错,先师智永正是那王右军的后代。"
肖翼大喜过望,对辩才道:"先父和我都酷爱书法,尤其是晋代'二王'的书帖。我肖家虽不是豪门贵族,但每次见到'二王'的真迹,都不惜重金购置;实在买不起的,也尽量借来翻拓。早听说智永法师是'二王'的后代,只是一直无缘相见呀!"
辩才一听愈发惊喜:"你说你那里有'二王'的真迹,现在哪里?"
肖翼道:"小生来的时候,将它存放在客栈里了。"
辩才道:"我平生也最喜欢'二王'的作品,尤其是那王右军,真乃一代宗师。每次见到'二王'的真迹,也是爱不释手呀。"说到这儿,他抬头看了看肖翼,问道:"你那里既然有'二王'的真迹,可否拿来,让老衲瞻仰一下?"
"这个……"肖翼犹豫了一下。
"怎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肖翼道:"不是我不愿意给您看,实在是这'二王'的真迹乃是世间奇宝,一旦让那见利忘义的小人看到,必然后患无穷,所以……"
"你认为老衲是那见利忘义的小人吗?"辩才有些生气。
"那倒不是,只是这永欣寺来往香客众多,难免走漏风声。"
"这个你尽管放心,我会让小僧看住内院门的。况且,不瞒你说,我这里也收藏了一些'二王'的真迹。也请你一并瞻仰。"
肖翼闻听此言,喜出望外,连忙道:"既然如此,那就容我先回客栈,晚上再来。"说完告辞 。
晚上,肖翼如约来到永欣寺,果然带来几幅'二王'的真迹,老辩才看了是赞不绝口。
看完肖翼的收藏,辩才和尚从内市拿来几轴书帖,一幅幅让肖翼看。那肖翼果然知识渊博,精通书墨,不但能说出每幅书帖的创作背景,而且能对每个字的优劣进行评判,老辩才听得心悦诚服。
最后,肖翼打开最后的一幅书帖,不禁惊呼一声:"这不可能!太不可思议了!"
辩才一看,正是自己精心收藏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只听那那肖翼道:"没想到我肖翼今生有此眼福。我早就知道那王右军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今日一见,果然非同小可。"
肖翼伏在案上看了又看,忽然又惊叫道:"这幅《兰亭》是赝品!"
"不可能!"老辩才以为自己听错了,"智永法师圆寂前亲手交付于我,哪里会是赝品?"
肖翼道:"这幅《兰亭》临摹得相当认真,可见临摹者本身也有一定功底,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只要你仔细看,便可看出字与字的联结处依然有阻塞之感,所以应当是赝品。" "
这不可能,绝不可能。"无论肖翼怎么说,老辩才都不会相信自己精心收藏的《兰亭序》会是赝品。
肖翼见辩才不相信,便说:"这样吧,我今天先回客栈去,这几幅'二王'的真迹就留在这里,你今晚好好比较一下,便知真伪。我明天早晨再来。"
辩才和尚只好同意。
等到肖翼一走,老辩才又命人点上几盏灯烛,伏在桌案上比来比去,忙了一个通宵,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第二天一早,肖翼再来的时候,老辩才依旧认定自己收藏的《兰亭序》是真迹。
正在这时,忽然有人来下请柬。原来是一个叫严迁的施主请辩才和尚去吃斋饭。那严迁是永欣寺最大的施主,辩才不敢怠慢,连忙同来人一起动身。
那严迁果然摆下了斋饭,恭候辩才和尚。斋饭刚吃了一半,忽然又有越州都督齐善行派人请辩才,辩才更不敢耽搁,连忙告辞严迁,赶到都督府,但心里却十分奇怪,今天是怎么啦?
到了府衙,老辩才被请到后堂,见越州都督齐善行坐在一旁,正中一人好生眼熟。那人见到辩才,便道:"我乃朝廷监察御史肖翼,奉旨前来讨取《兰亭》,现已到手,特来向你告别。"
老辩才定睛一看,见那人除身穿官服以外,不是肖翼又是何人,他如梦方醒,气得晕倒在地。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把辩才和尚接入宫中,却没有问出任何线索。但太宗并不死心,又多方打探,觉得《兰亭序》还是在辩才这里,就又派人将辩才和尚接入宫中,可辩才还是一口咬定;《兰亭序》在隋末战乱中失散了。太宗没有办法,只得将他送回永欣寺,并派人继续打探。最后断定《兰亭序》就在辩才手中,就第三次派人将辩才接入宫中。可老辩才守口如瓶,对《兰亭序》只字不提,太宗也是毫无办法。
李世民得不到《兰亭序》,心中着急,每日茶饭不思。一天,尚书房玄龄求见,太宗召他上殿。房玄龄道:"我见圣上近来日渐消瘦,可是龙体欠安?"
太宗叹了一口气道:"你哪里知道我的心事啊!"
玄龄道:"圣上的心事,莫不是为了那王右军吗?"
太宗听出他话中有话,便问:"你既然知道,那么依你之见,如何是好呢?"
玄龄道:"那辩才老僧性情古怪,拒不献出。其实他年纪老迈,要它何用,但事到如今,明要已经不行,只能暗取。"
"如何暗取?"太宗有了兴趣。
玄龄道:"如果找一个能干之人,使用策略,设法骗得那辩才老僧的信任,定能手到擒来。"
太宗大喜,忙问:"那么你看谁去合适?"
玄龄道:"我了解一人,名叫肖翼,现任监察御史。此人多才多艺,又有智谋,此去必然成功。"
太宗马上派人召见,那肖翼听太宗讲完事情原委,就向太宗要了几件"二王"的真迹,赴越州取帖。
那肖翼果然足智多谋,他先扮作书生,骗得辩才的信任。半个月后,才偶而提及书法。然后他又欲擒故纵,假意不愿拿出"二王"真迹,诱辩才上钩。待看到《兰亭序》后,他又故意说是赝品,使辩才当晚急于弄清真假,来不及将《兰亭序》收好。他趁机感到当地财主严迁处,出示密旨,叫他第二天上午派人请辩才吃斋饭。辩才匆匆赴约,不曾将《兰亭序》收好,那肖翼趁机带着出了永欣寺,直奔都督府,这才真正算把《兰亭序》搞到了手。
肖翼请功心切,也不多留,随即改换官服,找人护送,日夜兼程,直抵长安。太宗听说《兰亭序》已然到手,心中快活。当即晋升房玄龄为宰相,赏肖翼锦缎千匹,并晋升为员外郎。又念及辩才年迈,赏布、米各三千,辩才用其在永欣寺内建了宝塔三层,心情才稍许平静。
太宗得到《兰亭序》,爱不释手,每日摹写,又派人翻拓十分,分送亲近的臣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高宗即位。中书令禇遂良上奏说:"《兰亭序》是先帝最珍爱的物品,应该让先帝永远带着它。"于是《兰亭序》就作为殉葬品,密藏到昭陵中。
后来,昭陵被盗,这"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从此就真的下落不明了。
戒珠寺
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
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
“鹅池”的传说
传说“鹅池”两字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手笔。王羲之非常爱鹅,《晋书.王羲之传》载:“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传说王羲之刚写完“鹅”字,欲书“池”字时,忽闻圣旨到,遂搁笔迎旨。于书学颇为自负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池”字,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
写字换鹅
传说,有一个道士,一直想请王羲之写一本《道德经》。他听说王羲之最喜欢白鹅,喜欢白鹅高洁的性格、昂首的姿势、洪亮的叫声,就特地养了一群白鹅。
一天,王羲之路过道士家,只见门前清清的池水上,游著一群白鹅,张开了翅膀,拍打著水花,高昂著头,大声叫著,朝前游去。王羲之被这景像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他要求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首士笑著说:"既然您这样喜爱,我就把这群鹅全部送给您。但是有一个要求,想请您替我抄写一部《道德经》。"
王羲之二话没说,当场替道士抄写了这本经。道士非常高兴,立即把这群鹅装进笼子送给王羲之表示感谢。现在绍兴城外的兰亭公园里,有一个鹅池,池边树著一块石碑,碑上"鹅池"两字,据说"鹅"字是王羲之写的,"池"字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写的。
王羲之何以如此喜欢白鹅呢?据说,这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以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清代有位书法家叫包世臣的,还对此种情状作诗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妙书春联
有一年从山东老家到浙江绍兴,时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幅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