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安忆的徐州情缘 6年文工团生活成创作资源

2017-01-24 17:25:06来源:彭城晚报

打印 字号: T|T
    昨天上午9点半,徐州云龙书院举办主题为《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徐州情缘》讲座,中国矿业大学王青教授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展开,从乡村小说入手,以文工团生活小说为例,讲述王安忆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了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徐州情缘。
  虽说零下6摄氏度,但云龙书院内依然座无虚席。讲座伊始,王青教授介绍了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在新时期以来各种文学思潮中都表现出活跃的参与度。她的《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曾经在皖北农村插队,而后又在徐州文工团呆了6年,正好是18岁到24岁,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徐州地区文工团是王安忆一生中呆的比较多的地方,这段时间对于王安忆来说影响较深。
  王安忆本人6年的文工团生活成为创作资源
  讲座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展开,从乡村小说入手,以文工团生活小说为例,讲述王安忆如何把徐州情缘融入到她的创作中,形成她整个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篇章。通过王安忆的自述,大家了解到,王安忆刚开始写作就是在徐州。她一开始就很想写徐州,因为她觉得徐州是个很有意思的城市,很多题材可以写。王安忆觉得再没有一个地方比徐州对她更重要的了。徐州是有充满了史诗性的大题材的东西,但是她个人的生活里过得最热闹的那一段生活,就是文工团。于是她就写她的文工团生活。
  王青教授总结了王安忆文工团题材小说的主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音乐青年对事业的追求和爱情;文工团的人事纠纷和命运变迁;反映文工团团员们的家庭生活;反映文工团团员们的爱情生活。“读王安忆的小说,时代气息扑面而来。”王青教授说,王安忆取材文工团生活的小说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共有十五篇。从小说篇幅上看,它们具有短、中、长篇小说三种形式。另外,这种题材的小说在王安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创作中都有体现,它是贯穿了王安忆整体小说创作的取材内容之一。
  王安忆笔下的徐州宽阔而笔直的淮海路是这个城市里最像样的马路了
  王安忆提到当初他们文工团所在的位置,就位于日夜人声沸腾的东车站侧边,有一条名叫二马路的小街。石子铺地,两边都是居住拥挤的杂院,看起来有年头了。小街到头的地方,有一扇不起眼的边门,他们团就住在里面。
  《文工团》(1997年,中篇小说)是王安忆对整个文工团题材小说中有关文工团背景内容的一次大概括,作者直接选取与文工团生活密切相关的七个镜头:柳子戏、老艺人、院子、大学生、学员、自费跟团学习、出发。《黄河故道人》(1986,长篇)是王安忆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文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当时的徐州:淮海路、青年路、大同街、四中、旁边的天主教堂、奎河、故黄河、花园巷、月波巷、开明市场、两山口……《尾声》(1981,中篇小说),是王安忆的第一篇文工团题材的中篇小说,同时也是王安忆的第一篇中篇小说。作者以描绘文工团内部人事关系的矛盾纠葛为依托,传达出新时期社会的变革信息。小说以文工团团长老魏为人物核心,叙述了一系列文工团事件。
  在《尾声》这部小说里,王安忆笔下的淮海路是这样的:“宽阔而笔直的淮海路是这个城市里最像样的马路了。”“这儿才是名副其实的淮海,淮海大战的战场嘛。”“瞧,这淮海路,又宽又直,可以和省城南京的马路媲美了。”马路两旁修起了高楼,邮电局大楼够高的了,电业局还要高出一个脑袋,彭城饭店够阔的了,淮海宾馆还要阔……文中还提到大光明理发店、中山堂电影院以及矿务局礼堂等等。
  “东车站”、“大光明”“二马路”这些老地名,对于现场听讲座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以为然,可对于现场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他们却倍感亲切。一位老人说,二马路就在如今的徐州饭店不远处。还有一位听众表示,大光明理发店那可是徐州当年著名的理发店,别的理发店理发只要2元钱,在大光明则要5元,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价格也算是很贵了,就这还要拿着号牌排队,有时要等上半天才能排上。
  难以割舍的徐州情缘:羊肉汤馆开出一条街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里还提到了苏堤,也提到了徐州人爱吃羊肉的习俗。在小说《羊》里,就描述了她所在的文工团春节年假后,立在文工团院内的一只羊被如何烹吃的过程。小说详细描绘出羊肉的烹制、羊头和骨架的熬制、团员吃羊肉喝羊肉汤的不同情状。“我们团所在的城市,如今却是遍地羔羊。羊肉汤馆开出一条街又一条街,张着红灯笼。汤馆门前,融融红光里,就立着雪白滚圆的小羊羔子。”
  王青教授说,从王安忆的小说里可以看到,王安忆和徐州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徐州文工团生活给王安忆很大的影响,她写农村,不少出于怀旧,也不算为了祭奠插队的日子,她的农村生活对于她的创作来说,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审美经验。文工团的生活成为王安忆小说的主要资源之一,而徐州这片热土成为她铭记于心的地方,挥之不去。
  文工团生活题材的小说,写的都是她熟悉的人物,并不是显赫的人物,就像她写知青生活小说、淮河岁月小说中的人物,是普通人,但正是普通人的生活构成历史,涵养了人生,表达了时代。虽然写的是文工团,小小的院子里,一百多人,但它是在徐州的,这里发生的一切悲欢喜乐,都带有徐州的气息,都带有徐州的历史和它的文化。
  王安忆其人其作
  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五河县。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2004年受聘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平原上》。著有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长恨歌》《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等13部,《王安忆中篇小说系列》(8卷),《王安忆短篇小说》(8卷),散文集《寻找上海》《剑桥的星空》等,论述《故事和讲故事》《心灵世界》《小说课堂》等7种,以及剧作《金锁记》《发廊童话》,共计约600万字。《流逝》曾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鲍庄》曾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叔叔的故事》曾获上海中长篇小说二等奖,《文革轶事》和《我爱比尔》都曾获上海中长篇小说三等奖,《长恨歌》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及国内长篇小说的最高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3年被授予法国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