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平武发现第23代世袭土司墓碑

2017-01-15 20:17:01来源:绵阳日报

打印 字号: T|T

雍正给王懋永颁发的诏书

王懋永墓碑

移入报恩寺

文管所工作人员现场拍照
已移至报恩寺进行有效保护
    雍正给王懋永颁发的诏书 王懋永墓碑 移入报恩寺 文管所工作人员现场拍照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王明辉 记者 郑金容 文/图)近日平武王氏一族后人王金奎在平武县古城镇火炬村发现第23代世袭土司王懋永墓碑,墓碑上还刻有四代嫡传土司的名字。随后,记者在县文管所和墓碑发现人王氏后裔的带领下,一同前往墓碑发现地。   王氏后人发现土司墓碑
  从平武县城向东南沿着平江路行驶十多公里,来到古城镇火炬村。在王金奎的带领下,记者在半山腰一农户家的地里看到了这块墓碑。墓碑并不起眼而且散落在地里,上面还被玉米秆、泥土等掩盖,只露出了一小块面积。如果不是王金奎介绍,一般很难被人发现。随后王金奎将墓碑上的泥土杂物清除,一块完整的墓碑终于呈现在大家眼前。“皇清诰封……长官司…安人…”虽然长时间散落在野外,被泥土掩盖,但墓碑主体正中间还是能看到清晰的刻字,以及被风化后模糊的小字。王金奎告诉记者,他是在无意间发现这块墓碑的。经过查阅相关书籍和家谱,得知这块墓碑是平武土司王懋永及其妻薛氏安人的合葬墓碑。“去年清明节我和家人来山里扫墓,走到半山腰,看到田里有一块貌似墓碑的大石头,因为这座山以前有很多埋葬王氏家族人的坟墓,我怀疑这块石碑是王氏族人的墓碑。”王金奎小时候常常听老人们讲述王氏先人的事情,也见到过这座山上有很多墓碑,但还是没想到无意中发现了王氏后人的墓碑。“如果被文物部门确定是王氏土司的墓碑,也希望它能够得到保护,毕竟搁置在野外容易被毁。”“不晓得什么时候这块碑出现在地里,我们也看不出它的价值。”附近的农民严行贵告诉记者,山上以前像这样的石块比较多,所以没怎么在意。他说可能是修房子的时候从地下挖出来的,一直放在田里。
  白马土司里的“王老爷”
  要想弄清这块墓碑的价值,首先要了解平武的土司制度。据悉,土司是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经中央政府设置、分封、认可,多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一种官职。土司制度的特点是土司世袭其官、世守其土、世长其民、世因其俗,集土地、人民、钱粮、军队于一人之手,为一地区性的封建世袭小王朝。
  土司一般都是由当地少数民族的豪酋担任,但平武的土司却是由外来的汉人担任。早在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朝廷便在龙州(今平武)设置龙州三寨长官司,首任土司王行俭。据《龙安府志》载:王行俭是扬州府兴化县人,进士及第后出任龙州判官。因“开疆拓土,兴俗化夷”有功,与当时在龙州同僚为官的知州与副使同赐世袭之职。辖制境内少数族人,并准许其子孙后代世袭。
  白马诸多土司中的王氏一系,分为土长官司与土通判两支。两支在血缘关系上为同一个祖先王行俭,在土司职官谱系上亦由同一世袭而来。王氏家族长官司,龙安民间习惯称“王老爷”或“后王老爷”。明洪武七年(1375年),开设龙州,王氏土司遂一分为二,分袭土长官司与判官职。“民间将承袭长官司世职者呼为‘后王老爷’,承袭判官世职者叫做‘前王老爷’。几百年来,他们在平武有着很高的地位与权威。”平武文管所所长苏洪礼告诉记者。
     王懋永是谁?
  记者查看曾维益《龙安土司》一书,从王行俭到龙州为官开始,至1956年平武民主改革废除土司制度止,七百多年间白马人在王氏家族的统治之下,经历了33代王氏土司,其中王懋永为平武第23代世袭长官司土司。
  据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王懋永袭任长官司世职,随后开始管理平武。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懋永为王氏后人,世袭土司后,王懋永开疆拓土,兴学化夷,修筑城垣,为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按封建王朝的规矩,每一个新袭任的土司,朝廷都会颁发一道圣旨。如今,在平武县档案馆,有一份馆藏最早的档案,记录了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诏封王懋永为“昭信校尉”及其妻薛氏为“安人”一事。原件为王氏土司家传之物,为其镇宅之宝之一。
  记者在现场看到,墓碑主体上刻着“昭信校尉土司宗王公懋永”及“薛氏安人”几个字。此外碑体还标注了三子王汯任土长官司,孙王文昕为土长官司,曾孙王玙为土长官司。“一碑除了记载土司及妻子外,还记述四代嫡传土司的名字实在是少见。”王金奎告诉记者,他刚发现墓碑的时候,还能看到上面刻的一些小字,主要写了王懋永等任职期间的生平事迹,后来,遭风吹雨淋,一些字都被风化,现在都看不太清楚了。
  墓碑将移至报恩寺   王氏后人发现的王懋永墓碑后,平武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对墓碑进行了拍照与记录。整块墓碑长173cm,宽70cm,厚7cm,为大清嘉庆四年(1799年)修建。虽然长期被风化,但目前保存较为完整。文管所工作人员已经着手对该墓碑进行保护性的矫正。
  记者了解到,平武古城小坪山为王氏家族墓地,该墓群最多时候接近3000多座墓,还有专门的人守墓,被叫做“守坟子”,世代为王家守墓。直到解放后,王氏墓地才没有了守坟人。1974年3月农民整治土地时,该墓地遭到破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及平武县文化部门共同对墓地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仅碑刻就有205通,现分别存放在省博物馆和县文管所。但是目前仍有部分碑刻墓石流落民间。“新发现的王懋永等3通墓碑已经征集运送到报恩寺并在北长廊进行有效保护。”苏洪礼介绍说,报恩寺南北碑廊,原是罗汉殿,民国初已不存在,仅存三四间平房。平武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将县境文物调查和征集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可移动部分碑刻在报恩寺南北长廊进行陈列展示,以供后人了解王懋永及其王氏家族在平武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