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传说---王恩石义救皇姑
在山西省盂县境内有一座山,山势平缓,周围众山环抱。在半山腰一千五百米处有一座如来庙。据说此山是如来佛主坐化升天之处,所以山麓下的人们都叫它如来山。庙内有一个天生的如来洞,深二十余里。从如来洞进去,出口在紧邻河北省六岭关岭下万花洞相通。洞壁上有供前人接甘露、地造天塑的三个奶头,有钟乳石形成的如来庙全圣像、龙王庙全圣像和龙凤坡圣地全貌。就是在这个洞内有一段久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战国时代众诸侯相互称霸,群雄聚起,当时的如来山在晋国境内,虽然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晋国国王治国有方,外结诸强,内振国力,人民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一片太平盛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天空中刮起一股大风,顿时天昏地暗,不一会儿云雾中出现了一个似龙非龙、似蛇非蛇的怪物。随着一道闪电、一声惊雷,这个怪物被一股黑风呼啸着卷入如来洞中,随着下了一阵雨,却很快烟消云散。而那如来洞口却烟雾缭绕。村民们对此甚感惊奇,一些有胆识的人便结队上山,想去探个究竟。结果几次上山,都未见有一人返回,更加使人惶恐不已。
其实,那如来山乃佛主坐化升天之处,甚有灵气,一条大蛇借助此灵气经千年修炼,变成一条大蟒,其身长千尺有余,发像钢丝、眼像铜铃、嘴像山洞、牙齿像利剑,几天前的那股大风便是这条大蟒成精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凶兆。人们结队上山,只去不回,便是被这条大蟒当作送上门的美味佳肴吞掉了。这条大蟒见先是有人自送其身上来给自己当美食,后来便不见了,饥渴难耐,便亲自出洞来涂害生灵,周围村里的人不几日便哭声载道,民不聊生。
邻村的人为了使大蟒不再伤害人,便亲自将一些家畜送往大蟒一出洞就能看见的地方,这地方后来人们习称祭道堰。怎奈大蟒觉得这些家畜无论如何也不如人肉的味道鲜美,而且常食这些东西也无助于自己道行的加深,但又懒得出去四处觅食,于是,他暗中化作一老头告予国王说:“如来山上的大蟒乃是得道的神仙,能够呼风唤雨,必须在三天之内送上一猪一羊,五日之内送上一男一女去祭供,否则国无宁日。”国王信以为真,便依其所言照办。每到送人之日,哭喊之声不绝于耳。没过多长时间,晋国便呈现田荒人稀的衰竭局面。
晋国国王开始觉得只要依其所言照办,那大蟒便不再出来伤人,后来看到国家日渐衰亡,心中哀声叹气一筹莫展。国王有一女儿,名叫皇姑,自幼长得貌似天仙,聪明过人。见父亲终日闷闷不乐,暗中发愁,便对国王说:“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子民们平安,我愿亲身前往,说服大蟒。”国王就这一个女儿,平日视为掌上明珠,哪能舍得。在皇姑的苦苦坚持下,国王最后也只好允许。国王选好吉日良辰,含泪将皇姑送往祭道堰,人们都为皇姑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打动,都在道路两旁跪着为其送行。皇姑到达祭道堰,这大蟒便施行妖术,卷起一股大风将皇姑卷入洞中,大蟒见皇姑身材窈窕、面似桃花、唇若朱赤、眉如墨画,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更有一种内在的俊秀与灵气,便深深地被皇姑的美态所打动,怎么也舍不得吃掉,便摇身一变,变成一位俊俏的男子,说出了对皇姑的爱慕之情。皇姑怒斥大蟒无道,并要求其停止恶行、改邪归正,并答应只要以后不再涂害生灵愿以身相许,否则誓死不从。这大蟒只能靠食生灵才能维持其千年修炼的道行,但又非常喜欢皇姑,二者无论如何不可得兼,只好将皇姑囚禁在洞中。国王见皇姑去劝大蟒未归,想到肯定遇害,而且眼看着晋国日渐衰退下去,终日不是垂目独思,就是独自踱步,愁得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这时有大臣提议,让国王张榜招贤,除此恶蟒,国王对此本不抱多大希望,但又无其它良策可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大臣草写榜文。拟榜文如下:“今如来山一大蟒,吞噬家畜,伤害民生,如有哪路神仙能降服此蟒,晋国一定修建庙宇,为其再塑金身,终年供奉。”晋国国内有二人,此二人即非孪生,又非兄弟,但相貌长得极为相象,非常人所能分辨出来。这二人一叫王恩,一叫石义。二人虽然相貌极像,但性格迥异,这石义憨厚老实,为人正直,而王恩奸诈狡猾,无恶不作,平常仗着与石义貌似,把他所作的一些坏事都加害到石义头上,被石义几次揭穿,故此怀恨在心待机报复,这一日看见榜文,顿起恶念,随即揭下榜文,大声叫道:“我石义乃活佛托生,定能降此大蟒。”说完便扬长而去。
国王听说回报有人揭榜,欣喜若狂,便急差人请仙人入府,并设宴为其饯行。不久石义便被带入府中,凭石义有几张嘴也难辩清。如若不承认,按国法则要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只好屈从。
翌日,石义泪别老母只身巡山而上,不多时到了柳林河边,见水上漂着一人,不加思索跳入水中将人救起,此人正是王恩,待王恩苏醒后,他为报救命之恩,非与石义结拜兄弟,策起三根蒿棍,“上有天,下有地,我王恩愿与石义结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拜完毕后,石义不记前过,与王恩同上山斩妖除邪,走到半路,王恩受不了爬山之苦,沿来路返回,石义无法挽留只好随他而去,一个往前走一个往后走,王恩走了一段,遇到了三只老虎,将王恩围在一棵树上,急喊救命,石义回头一望正是王恩,没有多想跑步下山,将三只老虎打死,将王恩从树上扶下。王恩不敢往回返,只好随石义上山斩妖除邪,不多时便到了洞口,石义往里一看,只见洞深数丈,里面血迹斑斑,头颅遍地,腥臭难闻。王恩见状连朝洞下面看一眼都不敢,莫说下去救皇姑了。石义站在洞口,两眼一闭纵身跳了下去。
当石义睁开眼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堆白骨皮毛之中,他正想站起来,不想浑身像散架般疼痛难忍,腿上开了一道口子,怎么也站不起来。这时他定了定神,才听见洞深处有洗衣服的声音,顿觉纳闷。心想洞内未见大蟒,为何还有洗衣的声音,便大声喊道:“是何人洗衣,不免出来一见”。皇姑自从被大蟒卷入洞中,过着囚禁的生活,只有洗衣服时才能得到自由。这时听到有人说话,便出来相见。二人见面互诉原由后,皇姑以巾为石义裹伤,并设计除此恶蟒,为晋国人消灾灭害。
据说这大蟒平常都是五更出去觅食,吃饱之后还要到滹沱河去饮水,到傍晚才回洞中歇息,其入睡时两眼怒视,醒着时则两眼微闭,只有用其贴身携带的宝剑才可害它。皇姑对大蟒的这些习惯了如指掌,—一说与石义听。不觉到了黄昏时分,离大蟒归洞已无多少时间,皇姑便安排石义藏身,以待大蟒归来时除此恶蟒。
不多时,洞口刮起一股黑风,随即刮进洞来,渐渐黑风散去,便出现一位俊俏男子,此乃大蟒的化身。这人进洞便问皇姑:“如何这洞中有一股生人的味道”,皇姑说道“我在洞中这么长时间,只见过死人,还从来未见过什么生人。”那人也不再追问,取下宝剑放在身前,倒头便睡了。不多时只见其两眼怒视,鼾声大起。
石义见时机已到,先将皇姑救出洞外,让王恩将纤绳放下,皇姑顺绳而上。石义返回原处,从大蟒身边拿起宝剑,纵身跃起奋力在大蟒身上连砍三剑,只见剑光闪过,将大蟒分为四段。石义朝洞口方向跑去,可惜没有跑出百步,虽然大蟒来不及半点反抗,血溅四壁,一命呜呼,但是尾巴稍甩回来还是把石义打昏在地。
王恩与皇姑在洞外等了石义两个时辰,也没有动静,王恩起了奸心要将洞口封死,怕大蟒出洞自己难以逃生,皇姑执意不让,王恩将皇姑骗在一处找水,自己将洞口封死,封死洞口后,找到皇姑说:“石义没有生还的希望,自己刚从洞口探望归来。皇姑听后含泪惜别与王恩踏上归国道路。
且说石义,恶蟒已除,自己也慢慢苏醒,一看洞口被王恩封死,洞底离洞口高约数丈,又无绳索,无论如何也出不去,石义无计可施,只好呆在洞中以蟒肉为食,蟒血为饮。这条恶蟒都是它食人,如今是人食它,真是恶有恶报。
一日,石义在洞中游来游去,忽听得有喊救命的声音,他四处查看,后来发现石壁上有一条小白蛇,被一根钉子钉在石缝中,石义惊问:“你这小蛇如何能言人语。”小白蛇回答:“我本是这山洞之王,忽一日这大蟒到山洞后,便把我钉到这石壁上,让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今日这位侠士如能救我,定以身相报。”石义顿起怜悯之情,急忙拔下钉子。这条小白蛇一股青烟过后化作—条小白龙。
农历陆月十三这一天,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小白龙告诉石义说:“今天乃五龙圣母布云施雨之际,我们正好借助神力,逃离此洞,小白龙让石义骑在其背上,并让他双目紧闭,忽听得三声惊雷炸响,小白龙腾空而起,带着石义飞出洞外(洞的出口处还有小白龙碰的头印,后来人们把农历陆月十三这一天定为如来山庙会日)。
他们到了洞外,只见空中显出一片五彩祥云。云中出现了五龙圣母模样,上半身慈眉善目,毫发分明,下半身端坐云中,霞光拥蔽五条彩龙姿态矫健地在其左右上下飞舞。小白龙、石义迎着祥云纳头便拜,感谢龙母显灵救助。
石义谢过神灵,与小白龙话别后便择道下得山来,由于石义挂念久别的老母,回家看望老母,随后进皇府找皇姑相会。
石义除恶蟒救皇姑的事情很快在晋国不胫而走。传到王恩耳中,这王恩心想,没想到我要害他,反让他得势,便心生一计,先下手为强,先行一步到国王那里报功领赏。
晋国国王见皇姑安全返回,真是喜从天降,好不高兴,皇姑将自己的经历—一说与父亲听。国王高兴得只是频频点头,即命众人抬轿前往将石义迎进府来,并下令杀猪宰羊,设宴款待石义。
这王恩冒充石义堂而皇之地坐上大轿进入府中,正在他们大摆设宴,与满朝文武觥筹交错、大举庆贺之时,有人禀报府外有一自称石义的人前来觐见,众人皆惊,便命人带进来看个究竟。果然,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出现在众人面前,就是你有三只眼睛也难辨出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正在国王无计可施之际,皇姑站起来问道:“既是石义,拿出与其在洞中订亲的信物———一段红腰带。”而那王恩此时已吓得面色苍白,浑身发抖。国王大怒,命将士推出王恩斩首示众,并另摆设宴,款待石义。
可怜那王恩,用尽心机时时想去害人却反害己;而石义,处处行善积德,最终与皇姑结成了一段美好姻缘。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晋国为了报答五龙圣母与小白龙的恩德,在如来山上修建了五龙圣母庙和小白龙庙。因五龙圣母是布云施雨、泽润苍生之神,每遇天旱,人们便赤脚上如来山求雨,以表其虔诚。渐渐地,如来山便成为人们求雨的一块圣地,成为古时天旱时人们的唯一精神寄托。而发生在其上面的种种传奇故事也被人们代代传颂,万古流芳。
战国时代众诸侯相互称霸,群雄聚起,当时的如来山在晋国境内,虽然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晋国国王治国有方,外结诸强,内振国力,人民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一片太平盛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天空中刮起一股大风,顿时天昏地暗,不一会儿云雾中出现了一个似龙非龙、似蛇非蛇的怪物。随着一道闪电、一声惊雷,这个怪物被一股黑风呼啸着卷入如来洞中,随着下了一阵雨,却很快烟消云散。而那如来洞口却烟雾缭绕。村民们对此甚感惊奇,一些有胆识的人便结队上山,想去探个究竟。结果几次上山,都未见有一人返回,更加使人惶恐不已。
其实,那如来山乃佛主坐化升天之处,甚有灵气,一条大蛇借助此灵气经千年修炼,变成一条大蟒,其身长千尺有余,发像钢丝、眼像铜铃、嘴像山洞、牙齿像利剑,几天前的那股大风便是这条大蟒成精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凶兆。人们结队上山,只去不回,便是被这条大蟒当作送上门的美味佳肴吞掉了。这条大蟒见先是有人自送其身上来给自己当美食,后来便不见了,饥渴难耐,便亲自出洞来涂害生灵,周围村里的人不几日便哭声载道,民不聊生。
邻村的人为了使大蟒不再伤害人,便亲自将一些家畜送往大蟒一出洞就能看见的地方,这地方后来人们习称祭道堰。怎奈大蟒觉得这些家畜无论如何也不如人肉的味道鲜美,而且常食这些东西也无助于自己道行的加深,但又懒得出去四处觅食,于是,他暗中化作一老头告予国王说:“如来山上的大蟒乃是得道的神仙,能够呼风唤雨,必须在三天之内送上一猪一羊,五日之内送上一男一女去祭供,否则国无宁日。”国王信以为真,便依其所言照办。每到送人之日,哭喊之声不绝于耳。没过多长时间,晋国便呈现田荒人稀的衰竭局面。
晋国国王开始觉得只要依其所言照办,那大蟒便不再出来伤人,后来看到国家日渐衰亡,心中哀声叹气一筹莫展。国王有一女儿,名叫皇姑,自幼长得貌似天仙,聪明过人。见父亲终日闷闷不乐,暗中发愁,便对国王说:“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子民们平安,我愿亲身前往,说服大蟒。”国王就这一个女儿,平日视为掌上明珠,哪能舍得。在皇姑的苦苦坚持下,国王最后也只好允许。国王选好吉日良辰,含泪将皇姑送往祭道堰,人们都为皇姑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打动,都在道路两旁跪着为其送行。皇姑到达祭道堰,这大蟒便施行妖术,卷起一股大风将皇姑卷入洞中,大蟒见皇姑身材窈窕、面似桃花、唇若朱赤、眉如墨画,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更有一种内在的俊秀与灵气,便深深地被皇姑的美态所打动,怎么也舍不得吃掉,便摇身一变,变成一位俊俏的男子,说出了对皇姑的爱慕之情。皇姑怒斥大蟒无道,并要求其停止恶行、改邪归正,并答应只要以后不再涂害生灵愿以身相许,否则誓死不从。这大蟒只能靠食生灵才能维持其千年修炼的道行,但又非常喜欢皇姑,二者无论如何不可得兼,只好将皇姑囚禁在洞中。国王见皇姑去劝大蟒未归,想到肯定遇害,而且眼看着晋国日渐衰退下去,终日不是垂目独思,就是独自踱步,愁得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这时有大臣提议,让国王张榜招贤,除此恶蟒,国王对此本不抱多大希望,但又无其它良策可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大臣草写榜文。拟榜文如下:“今如来山一大蟒,吞噬家畜,伤害民生,如有哪路神仙能降服此蟒,晋国一定修建庙宇,为其再塑金身,终年供奉。”晋国国内有二人,此二人即非孪生,又非兄弟,但相貌长得极为相象,非常人所能分辨出来。这二人一叫王恩,一叫石义。二人虽然相貌极像,但性格迥异,这石义憨厚老实,为人正直,而王恩奸诈狡猾,无恶不作,平常仗着与石义貌似,把他所作的一些坏事都加害到石义头上,被石义几次揭穿,故此怀恨在心待机报复,这一日看见榜文,顿起恶念,随即揭下榜文,大声叫道:“我石义乃活佛托生,定能降此大蟒。”说完便扬长而去。
国王听说回报有人揭榜,欣喜若狂,便急差人请仙人入府,并设宴为其饯行。不久石义便被带入府中,凭石义有几张嘴也难辩清。如若不承认,按国法则要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只好屈从。
翌日,石义泪别老母只身巡山而上,不多时到了柳林河边,见水上漂着一人,不加思索跳入水中将人救起,此人正是王恩,待王恩苏醒后,他为报救命之恩,非与石义结拜兄弟,策起三根蒿棍,“上有天,下有地,我王恩愿与石义结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拜完毕后,石义不记前过,与王恩同上山斩妖除邪,走到半路,王恩受不了爬山之苦,沿来路返回,石义无法挽留只好随他而去,一个往前走一个往后走,王恩走了一段,遇到了三只老虎,将王恩围在一棵树上,急喊救命,石义回头一望正是王恩,没有多想跑步下山,将三只老虎打死,将王恩从树上扶下。王恩不敢往回返,只好随石义上山斩妖除邪,不多时便到了洞口,石义往里一看,只见洞深数丈,里面血迹斑斑,头颅遍地,腥臭难闻。王恩见状连朝洞下面看一眼都不敢,莫说下去救皇姑了。石义站在洞口,两眼一闭纵身跳了下去。
当石义睁开眼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堆白骨皮毛之中,他正想站起来,不想浑身像散架般疼痛难忍,腿上开了一道口子,怎么也站不起来。这时他定了定神,才听见洞深处有洗衣服的声音,顿觉纳闷。心想洞内未见大蟒,为何还有洗衣的声音,便大声喊道:“是何人洗衣,不免出来一见”。皇姑自从被大蟒卷入洞中,过着囚禁的生活,只有洗衣服时才能得到自由。这时听到有人说话,便出来相见。二人见面互诉原由后,皇姑以巾为石义裹伤,并设计除此恶蟒,为晋国人消灾灭害。
据说这大蟒平常都是五更出去觅食,吃饱之后还要到滹沱河去饮水,到傍晚才回洞中歇息,其入睡时两眼怒视,醒着时则两眼微闭,只有用其贴身携带的宝剑才可害它。皇姑对大蟒的这些习惯了如指掌,—一说与石义听。不觉到了黄昏时分,离大蟒归洞已无多少时间,皇姑便安排石义藏身,以待大蟒归来时除此恶蟒。
不多时,洞口刮起一股黑风,随即刮进洞来,渐渐黑风散去,便出现一位俊俏男子,此乃大蟒的化身。这人进洞便问皇姑:“如何这洞中有一股生人的味道”,皇姑说道“我在洞中这么长时间,只见过死人,还从来未见过什么生人。”那人也不再追问,取下宝剑放在身前,倒头便睡了。不多时只见其两眼怒视,鼾声大起。
石义见时机已到,先将皇姑救出洞外,让王恩将纤绳放下,皇姑顺绳而上。石义返回原处,从大蟒身边拿起宝剑,纵身跃起奋力在大蟒身上连砍三剑,只见剑光闪过,将大蟒分为四段。石义朝洞口方向跑去,可惜没有跑出百步,虽然大蟒来不及半点反抗,血溅四壁,一命呜呼,但是尾巴稍甩回来还是把石义打昏在地。
王恩与皇姑在洞外等了石义两个时辰,也没有动静,王恩起了奸心要将洞口封死,怕大蟒出洞自己难以逃生,皇姑执意不让,王恩将皇姑骗在一处找水,自己将洞口封死,封死洞口后,找到皇姑说:“石义没有生还的希望,自己刚从洞口探望归来。皇姑听后含泪惜别与王恩踏上归国道路。
且说石义,恶蟒已除,自己也慢慢苏醒,一看洞口被王恩封死,洞底离洞口高约数丈,又无绳索,无论如何也出不去,石义无计可施,只好呆在洞中以蟒肉为食,蟒血为饮。这条恶蟒都是它食人,如今是人食它,真是恶有恶报。
一日,石义在洞中游来游去,忽听得有喊救命的声音,他四处查看,后来发现石壁上有一条小白蛇,被一根钉子钉在石缝中,石义惊问:“你这小蛇如何能言人语。”小白蛇回答:“我本是这山洞之王,忽一日这大蟒到山洞后,便把我钉到这石壁上,让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今日这位侠士如能救我,定以身相报。”石义顿起怜悯之情,急忙拔下钉子。这条小白蛇一股青烟过后化作—条小白龙。
农历陆月十三这一天,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小白龙告诉石义说:“今天乃五龙圣母布云施雨之际,我们正好借助神力,逃离此洞,小白龙让石义骑在其背上,并让他双目紧闭,忽听得三声惊雷炸响,小白龙腾空而起,带着石义飞出洞外(洞的出口处还有小白龙碰的头印,后来人们把农历陆月十三这一天定为如来山庙会日)。
他们到了洞外,只见空中显出一片五彩祥云。云中出现了五龙圣母模样,上半身慈眉善目,毫发分明,下半身端坐云中,霞光拥蔽五条彩龙姿态矫健地在其左右上下飞舞。小白龙、石义迎着祥云纳头便拜,感谢龙母显灵救助。
石义谢过神灵,与小白龙话别后便择道下得山来,由于石义挂念久别的老母,回家看望老母,随后进皇府找皇姑相会。
石义除恶蟒救皇姑的事情很快在晋国不胫而走。传到王恩耳中,这王恩心想,没想到我要害他,反让他得势,便心生一计,先下手为强,先行一步到国王那里报功领赏。
晋国国王见皇姑安全返回,真是喜从天降,好不高兴,皇姑将自己的经历—一说与父亲听。国王高兴得只是频频点头,即命众人抬轿前往将石义迎进府来,并下令杀猪宰羊,设宴款待石义。
这王恩冒充石义堂而皇之地坐上大轿进入府中,正在他们大摆设宴,与满朝文武觥筹交错、大举庆贺之时,有人禀报府外有一自称石义的人前来觐见,众人皆惊,便命人带进来看个究竟。果然,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出现在众人面前,就是你有三只眼睛也难辨出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正在国王无计可施之际,皇姑站起来问道:“既是石义,拿出与其在洞中订亲的信物———一段红腰带。”而那王恩此时已吓得面色苍白,浑身发抖。国王大怒,命将士推出王恩斩首示众,并另摆设宴,款待石义。
可怜那王恩,用尽心机时时想去害人却反害己;而石义,处处行善积德,最终与皇姑结成了一段美好姻缘。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晋国为了报答五龙圣母与小白龙的恩德,在如来山上修建了五龙圣母庙和小白龙庙。因五龙圣母是布云施雨、泽润苍生之神,每遇天旱,人们便赤脚上如来山求雨,以表其虔诚。渐渐地,如来山便成为人们求雨的一块圣地,成为古时天旱时人们的唯一精神寄托。而发生在其上面的种种传奇故事也被人们代代传颂,万古流芳。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