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誉:中国古代谣言之祸
在中国历史上,谣言以其特有的目的性,巨大的欺骗性,疯狂的煽动性,以及强烈的破坏性,成为臭名昭著的历史毒瘤。无论什么王朝,也不论什么政权,只要有谣言传播,灾祸就会如影随形,轻则扰乱民心,重则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引发暴乱。谣言所至,扰乱军心,危害社会,残害人民,颠覆国家,危及帝王……可谓祸国殃民,罄竹难书。
一句谣言扭转兵力悬殊的战局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统80万大军,以投鞭断流之势讨伐东晋,两军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决战,最终竟然是只有8万人的东晋大获全胜。前秦却一败涂地,并从此走向衰败灭亡。东晋则乘胜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从此再无外北边之忧长达40年。回顾当年席卷天下的前秦王朝,再想想雄踞北方的盖世英雄苻坚,为何以绝对优势却遭惨败?导致前秦大败的原因很多,但关键却是恰恰一个几乎被人们忽略的重要原因——一句谣言。
《资治通鉴》在记述整个战争过程之后,有句似乎漫不经心在补记,本应足以引起后人的十分重视,却被人们所忽视。这句补记的原话:“初,朱序在阵后呼:‘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开战之初,朱序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军失败了!”前秦军队全部溃败纷纷逃命。)人们不禁要问,朱序何许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喊?这喊声为何有如此的杀伤力、破坏力?这其中竟然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惊天阴谋!
朱序原来是晋兖州刺史,东晋升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即淝水之战前6年)被任命到当时东晋梁州刺史,镇守当时北边重镇襄阳。朱序到襄阳后,严阵以待以犯的秦兵,就连他的母亲韩氏也率领府中婢女和城中妇女组成的“娘子军”,修筑新的城防工事,老城被秦军攻陷后,部队很快转移到“娘子军”所筑的新城(史称“夫人城”)继续坚守。东晋襄阳守军在朱序率领下屡破秦军。太元四年(379)二月,朱序因部下襄阳都护李伯护投降前秦,引狼入室,致使襄阳失陷,自己被俘后被押送秦都长安。秦王苻坚非常赏识朱序,就封他做支度尚书。太元八年(383年)十月,即淝水之役决战前,前秦王苻坚赶赴驻扎在寿阳的前线指挥部,派出朱序去劝降东晋的最高指挥官——宰相谢石。谁料,朱序却偷偷帮谢石出主意,对付秦军,并且帮助谢石分析战局:“如果秦军百万大军全部集结完毕,那就真难对付了。现在我们必须趁他们没有完成集结,就迎头痛击,只要打败他的先头部队,那么他们的士气就泄了,我们就能大获全胜。”东晋采纳了朱序的建议,从而取得胜利,朱序等曾被迫降秦的文官武将纷纷乘机投奔自己的故国东晋。可见,朱序在阵后那一呼,既不是看到真实情况,也不是突发奇想,而是蓄谋已久的阴谋。在两军阵前,晋军是按照朱序之前的建议所定的战术,提出要秦军向后退,而妄自尊大的苻坚却臆想:以秦军后退,诱使晋军渡河,半涉之时,正好一举将晋军全歼。谁也不会想到,就在秦军刚开始后退,朱序就高喊:“秦军败了”。突然后退和一声大喊,让不明真相的秦军官兵信以为真,是啊,如果没有失败怎么会后退呢?一时秦军大乱,不攻自破。淝水之败,对前秦王朝而言,不仅是军事战役失败的恶梦,更是政治走向灭亡的噩耗。
一句谣言篡改了皇位传承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皇帝病危弥留之际,命宰相到病榻前接受顾命,想要奉太子监国(代皇帝处理国政)。禁军中尉、宦官首领仇士良、鱼弘志等人却认为,太子继承了皇位不是他们的功劳,就借口说太子年幼多病,建议重新选立皇位继承人。主持大内政务的大宦官认为:安王李溶是大行皇帝的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论年龄、辈份和才德既贤且长,符合“立长立贤”传承原则的条件。于是,立即派出御林军——左、右神策军和飞龙、羽林诸营以及骁骑各部数千人来到王府迎接安王。
因为文宗当年给自己的两个弟弟安王李溶和颍王李瀍在诸王居住的“十六王”宅边新修“二王院”,作为他的两个弟弟的王府。如今,奉迎皇位继承人的大宦官在“二王院”前连续高喊:“迎大者!”(奉迎大的)。他们意思很明确,因为安王年长,即为“大者”。手执兵刃的官兵到“二王院”门口,嘀咕着:“我们奉命迎大者,不知道安王、颍王哥俩谁是大者啊?”这话正好被颖王的一个小妾王氏听到了,这个燕赵倡女出身的王夫人灵机一动,就边搔首弄姿,边扣系衣裙地从内屋走出来,当场制造谣言,偷梁换柱。巧舌如簧的王氏故意大声说:“‘大者’正是颍王啊!皇帝身边的人因颍王个子高身材魁梧,都叫他大王,他还和禁军中尉是换帖的生死兄弟,你们谁要搞错了,必遭灭门之祸啊!”此刻,哥哥安王心想按长幼排序应该是立自己,只是心里有点不踏实,不敢出来争辩。躲在屏风之内的弟弟颍王听得心旌摇荡,正巧被王氏从身后一把揪出来。这句谣言乍地听起来,感觉合情合理,再加其中的政治讹诈和威逼恐吓都到极致,一下把全场都蒙住了。被谣言搞蒙的奉迎官兵,不容分说就把弟弟颍王搀扶上马。于是,颍王就在兵甲闪耀霜花般寒光的御林军护卫下来到少阳院(唐朝历代皇位继承人在正登基前在皇宫内的住所)。这时,负责奉迎的大宦官们定睛一看,这才知道竟然把皇位继承人接错了,却没有人作声,只好将错就错,纷纷围着颍王的坐骑跪拜磕头,连声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很快,朝廷就下达了确认颍王为皇位继承人的诏书:“颍王瀍立为皇太弟,权勾当军国事。”(颍王李瀍以皇帝弟弟的身份立为皇位继承人,未登基前行代理皇帝权力处理全国的军事和政治大事)。不久,文宗驾崩,颍王即位即为唐武宗。他登基后对帮助他用谣言取得帝位的王夫人心存感激,还册封她为才人。
正因为如此,当朝宰相、谏议大夫裴夷直盯着唐武宗登基册牒(登基诏书),就是不肯签名认可,从法理上拒绝承认这位登基者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一句谣言让明君背负“弑父夺嫡”的恶名
清朝雍正皇帝(1678年-1735年),爱新觉罗?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康熙晚年诸皇子为争夺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胤禛却表现得竭忠尽孝,友爱兄弟,深得康熙天心。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逝,皇四子、雍亲王胤禛按照康熙遗诏正常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在位13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肃清吏治、发展农桑、重视文化的重大举措,取得辉煌成就,使大清国力日盛,为开创康乾盛世作出重要贡献。因此,他逝后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简称“世宗宪皇帝”)。
胤禛虽然登帝位,但与他争夺储位的政敌——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皇九子胤禟等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四处散谣言,伺机煽风点火,借以动摇新易主的皇位,发泄对政敌的不满。清代野史关于雍正的负面“史料”较多,主要是因为雍正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新政,虽然减轻了农民,保护了国家利益,但却取消了士大夫的特权、断了官员的“财路”,剥夺了贵族的既得利益,得罪了统治阶级上层;加之,雍正作风严厉,不苟言笑。因此,那些心怀不满的政敌和满腹怨气的贵族,就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他们联手造谣中伤,肆意抹黑,竟把一个勤政严明的雍正皇帝骂成“发明‘粘竿’和‘血滴子’杀人成性”的昏虐暴君,甚至弑父篡位的乱臣逆子。在他们煞费苦心专为雍正炮制出的众多谣言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弑父夺嫡”之谣。
以谣言为蓝本的野史竟然把“弑父夺嫡”这个子虚乌有之事,编排得有鼻有眼,使得原本正大光明继承皇位的史实变得众说纷纭,迷雾重重,并在史学界、文艺圈上演各种不同版本的雍正“弑父夺嫡”戏。人们没人注意到这是政敌所制造的谣言,目的就是破坏雍正的统治,借以制造动乱,达便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仅“弑父夺嫡”谣言就是五花八门,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修改遗诏”的谣言了。
谣传:康熙驾崩后,皇四子胤禛派自己心腹、顾命大臣隆科多从太和殿“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取出康熙传位遗诏,将其中的“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天衣无缝。其实不然,据现在传世的康熙的遗诏可以明确看到,遗诏分两部分一是《圣武纪》洋洋1700多字(汉字),主要是纪述康熙大帝文治武功;第二部才是《传位诏》就一句话:“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就是这短短的31个汉字,全文采用满、汉、蒙三种文字,至右向左,从上而下书写在一幅长1.55米、宽0.8米的明黄色卷轴上。当时汉字没有简化,而所谓的“于”字繁体应作“於”。因此,以“十”改“於”谈何容易。加之,遗诏是用三种文字合璧书成,要想涂改,真是无异偷天换日。还有,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种秘密立储的最早记载见于雍正元年,而康熙时并不一定有此举。因此,“修改诏书”之说毋庸置疑,纯属子虚乌有。
这还不够,还有雍正“参汤弑父”,甚至“吕四娘斩首”等谣言,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从历史上看,谣言虽为无稽之谈,实为空穴来风,但却不仅可以改变战局,改写历史,还能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可见,谣言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谣言,虽为一言,但它却真能颠覆九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往今来,谣言一直在兴风作浪;时至今日,谣言依然暗流涌动。有识之士不禁大声疾呼:防谣重于防寇,防谣胜于防贼;防谣就是防灾,防谣就是防祸!
一句谣言扭转兵力悬殊的战局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统80万大军,以投鞭断流之势讨伐东晋,两军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决战,最终竟然是只有8万人的东晋大获全胜。前秦却一败涂地,并从此走向衰败灭亡。东晋则乘胜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从此再无外北边之忧长达40年。回顾当年席卷天下的前秦王朝,再想想雄踞北方的盖世英雄苻坚,为何以绝对优势却遭惨败?导致前秦大败的原因很多,但关键却是恰恰一个几乎被人们忽略的重要原因——一句谣言。
《资治通鉴》在记述整个战争过程之后,有句似乎漫不经心在补记,本应足以引起后人的十分重视,却被人们所忽视。这句补记的原话:“初,朱序在阵后呼:‘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开战之初,朱序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军失败了!”前秦军队全部溃败纷纷逃命。)人们不禁要问,朱序何许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喊?这喊声为何有如此的杀伤力、破坏力?这其中竟然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惊天阴谋!
朱序原来是晋兖州刺史,东晋升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即淝水之战前6年)被任命到当时东晋梁州刺史,镇守当时北边重镇襄阳。朱序到襄阳后,严阵以待以犯的秦兵,就连他的母亲韩氏也率领府中婢女和城中妇女组成的“娘子军”,修筑新的城防工事,老城被秦军攻陷后,部队很快转移到“娘子军”所筑的新城(史称“夫人城”)继续坚守。东晋襄阳守军在朱序率领下屡破秦军。太元四年(379)二月,朱序因部下襄阳都护李伯护投降前秦,引狼入室,致使襄阳失陷,自己被俘后被押送秦都长安。秦王苻坚非常赏识朱序,就封他做支度尚书。太元八年(383年)十月,即淝水之役决战前,前秦王苻坚赶赴驻扎在寿阳的前线指挥部,派出朱序去劝降东晋的最高指挥官——宰相谢石。谁料,朱序却偷偷帮谢石出主意,对付秦军,并且帮助谢石分析战局:“如果秦军百万大军全部集结完毕,那就真难对付了。现在我们必须趁他们没有完成集结,就迎头痛击,只要打败他的先头部队,那么他们的士气就泄了,我们就能大获全胜。”东晋采纳了朱序的建议,从而取得胜利,朱序等曾被迫降秦的文官武将纷纷乘机投奔自己的故国东晋。可见,朱序在阵后那一呼,既不是看到真实情况,也不是突发奇想,而是蓄谋已久的阴谋。在两军阵前,晋军是按照朱序之前的建议所定的战术,提出要秦军向后退,而妄自尊大的苻坚却臆想:以秦军后退,诱使晋军渡河,半涉之时,正好一举将晋军全歼。谁也不会想到,就在秦军刚开始后退,朱序就高喊:“秦军败了”。突然后退和一声大喊,让不明真相的秦军官兵信以为真,是啊,如果没有失败怎么会后退呢?一时秦军大乱,不攻自破。淝水之败,对前秦王朝而言,不仅是军事战役失败的恶梦,更是政治走向灭亡的噩耗。
一句谣言篡改了皇位传承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皇帝病危弥留之际,命宰相到病榻前接受顾命,想要奉太子监国(代皇帝处理国政)。禁军中尉、宦官首领仇士良、鱼弘志等人却认为,太子继承了皇位不是他们的功劳,就借口说太子年幼多病,建议重新选立皇位继承人。主持大内政务的大宦官认为:安王李溶是大行皇帝的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论年龄、辈份和才德既贤且长,符合“立长立贤”传承原则的条件。于是,立即派出御林军——左、右神策军和飞龙、羽林诸营以及骁骑各部数千人来到王府迎接安王。
因为文宗当年给自己的两个弟弟安王李溶和颍王李瀍在诸王居住的“十六王”宅边新修“二王院”,作为他的两个弟弟的王府。如今,奉迎皇位继承人的大宦官在“二王院”前连续高喊:“迎大者!”(奉迎大的)。他们意思很明确,因为安王年长,即为“大者”。手执兵刃的官兵到“二王院”门口,嘀咕着:“我们奉命迎大者,不知道安王、颍王哥俩谁是大者啊?”这话正好被颖王的一个小妾王氏听到了,这个燕赵倡女出身的王夫人灵机一动,就边搔首弄姿,边扣系衣裙地从内屋走出来,当场制造谣言,偷梁换柱。巧舌如簧的王氏故意大声说:“‘大者’正是颍王啊!皇帝身边的人因颍王个子高身材魁梧,都叫他大王,他还和禁军中尉是换帖的生死兄弟,你们谁要搞错了,必遭灭门之祸啊!”此刻,哥哥安王心想按长幼排序应该是立自己,只是心里有点不踏实,不敢出来争辩。躲在屏风之内的弟弟颍王听得心旌摇荡,正巧被王氏从身后一把揪出来。这句谣言乍地听起来,感觉合情合理,再加其中的政治讹诈和威逼恐吓都到极致,一下把全场都蒙住了。被谣言搞蒙的奉迎官兵,不容分说就把弟弟颍王搀扶上马。于是,颍王就在兵甲闪耀霜花般寒光的御林军护卫下来到少阳院(唐朝历代皇位继承人在正登基前在皇宫内的住所)。这时,负责奉迎的大宦官们定睛一看,这才知道竟然把皇位继承人接错了,却没有人作声,只好将错就错,纷纷围着颍王的坐骑跪拜磕头,连声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很快,朝廷就下达了确认颍王为皇位继承人的诏书:“颍王瀍立为皇太弟,权勾当军国事。”(颍王李瀍以皇帝弟弟的身份立为皇位继承人,未登基前行代理皇帝权力处理全国的军事和政治大事)。不久,文宗驾崩,颍王即位即为唐武宗。他登基后对帮助他用谣言取得帝位的王夫人心存感激,还册封她为才人。
正因为如此,当朝宰相、谏议大夫裴夷直盯着唐武宗登基册牒(登基诏书),就是不肯签名认可,从法理上拒绝承认这位登基者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一句谣言让明君背负“弑父夺嫡”的恶名
清朝雍正皇帝(1678年-1735年),爱新觉罗?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康熙晚年诸皇子为争夺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胤禛却表现得竭忠尽孝,友爱兄弟,深得康熙天心。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逝,皇四子、雍亲王胤禛按照康熙遗诏正常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在位13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肃清吏治、发展农桑、重视文化的重大举措,取得辉煌成就,使大清国力日盛,为开创康乾盛世作出重要贡献。因此,他逝后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简称“世宗宪皇帝”)。
胤禛虽然登帝位,但与他争夺储位的政敌——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皇九子胤禟等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四处散谣言,伺机煽风点火,借以动摇新易主的皇位,发泄对政敌的不满。清代野史关于雍正的负面“史料”较多,主要是因为雍正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新政,虽然减轻了农民,保护了国家利益,但却取消了士大夫的特权、断了官员的“财路”,剥夺了贵族的既得利益,得罪了统治阶级上层;加之,雍正作风严厉,不苟言笑。因此,那些心怀不满的政敌和满腹怨气的贵族,就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他们联手造谣中伤,肆意抹黑,竟把一个勤政严明的雍正皇帝骂成“发明‘粘竿’和‘血滴子’杀人成性”的昏虐暴君,甚至弑父篡位的乱臣逆子。在他们煞费苦心专为雍正炮制出的众多谣言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弑父夺嫡”之谣。
以谣言为蓝本的野史竟然把“弑父夺嫡”这个子虚乌有之事,编排得有鼻有眼,使得原本正大光明继承皇位的史实变得众说纷纭,迷雾重重,并在史学界、文艺圈上演各种不同版本的雍正“弑父夺嫡”戏。人们没人注意到这是政敌所制造的谣言,目的就是破坏雍正的统治,借以制造动乱,达便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仅“弑父夺嫡”谣言就是五花八门,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修改遗诏”的谣言了。
谣传:康熙驾崩后,皇四子胤禛派自己心腹、顾命大臣隆科多从太和殿“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取出康熙传位遗诏,将其中的“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天衣无缝。其实不然,据现在传世的康熙的遗诏可以明确看到,遗诏分两部分一是《圣武纪》洋洋1700多字(汉字),主要是纪述康熙大帝文治武功;第二部才是《传位诏》就一句话:“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就是这短短的31个汉字,全文采用满、汉、蒙三种文字,至右向左,从上而下书写在一幅长1.55米、宽0.8米的明黄色卷轴上。当时汉字没有简化,而所谓的“于”字繁体应作“於”。因此,以“十”改“於”谈何容易。加之,遗诏是用三种文字合璧书成,要想涂改,真是无异偷天换日。还有,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种秘密立储的最早记载见于雍正元年,而康熙时并不一定有此举。因此,“修改诏书”之说毋庸置疑,纯属子虚乌有。
这还不够,还有雍正“参汤弑父”,甚至“吕四娘斩首”等谣言,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从历史上看,谣言虽为无稽之谈,实为空穴来风,但却不仅可以改变战局,改写历史,还能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可见,谣言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谣言,虽为一言,但它却真能颠覆九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往今来,谣言一直在兴风作浪;时至今日,谣言依然暗流涌动。有识之士不禁大声疾呼:防谣重于防寇,防谣胜于防贼;防谣就是防灾,防谣就是防祸!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