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贬低王麓泉的民间传说
王麓泉(1496~1571),名崇,字仲德,麓泉是他的号。王麓泉是我市明代的著名人物,他出生于永康城内县前,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嘉靖8年,他进京应考,先中礼部考试第2名,又经皇帝殿前考试,亲授“亚元”称号,是我国历史上极少被称之为“亚元”的进士之一。他入仕以后,担任过许多当时的重要职务,如吏部监察、征仕郎(从七品)、河南睢陈兵佥事、山西井陉兵备副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湖广川贵三省总督、兵部尚书(大司马)等职。每任一职,他都能快言直语、秉公办事,作风果断;特别是任三省总督期间,他真心与少数民族首领相处,恩威并用,宽严相济,剿抚结合,化解民族矛盾,使当时几十年盘根错节、繁难复杂的局面得以缓和,为国家建立了赫赫功勋。他还精通文墨,写过不少好文章和诗词,至今尚有“还读斋”刊印的《王麓泉集》存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治武功均十分了得的永康明代地方名人,在永康民间,却有不少不利于他,甚至贬低他的民间传说存在。笔者幼年时,就听外婆给我讲过一些故事(我外婆家住在永康县城原西街附近的上大雅巷),印象较深的有以下一则。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传说王麓泉少年时,十分顽皮和作恶,他经常去住宅对面的飞凤山上游玩,并且对神佛不尊重。当时,飞凤山上有一座神佛殿,供有一尊菩萨,王麓泉每去一次,都要将菩萨推倒在地。白天推倒,晚上菩萨爬起坐回到供桌,但第二天又被王麓泉推倒。为了防止菩萨重回供桌,王麓泉还用一根稻草绳将菩萨绑在柱子上。就这样,日复一日,菩萨终于被王麓泉折磨死了(故事原话如此)。菩萨十分怨恨王麓泉对他的折磨,要求阎罗王将他投生在王麓泉家,做他的儿子。后来,王麓泉当了大司马,当了官,发了财,在家乡永康修建了大司马府。大司马府通往主街道的巷道从此被称之为大司巷;设在大司巷的学校也从此被称之为大司巷小学;大司马府内的花园,则被称之为“紫微园”。而在此同时,王麓泉也生出个痴呆的儿子。这个儿子很奇怪,从来不笑,不说话,只有一件事能够使这个傻儿子开心,就是当这个儿子用银元在水面“打水漂(片)”时,会开心大笑。为了逗儿子喜欢,王麓泉特地在紫微园内建筑了一口用石块砌成的池塘,供儿子“打水漂(片)”用。王麓泉心想,反正池塘在围墙内,银元“打”在池塘里,最终还是可以拾回来的,并不用担心。所以变卖了许多田产,兑成银元供儿子嬉玩。没想到有一天,有一个渔夫在紫微园外的西门溪捉鱼,捉到了一个小乌龟,缺了一条腿,翻过来一看,竟是一块缺口的银元所变。这个渔夫大惊失色,马上将这一情况报告了王麓泉。王麓泉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心想大事不妙,急忙雇人将池塘水抽干,果然,打进池塘里的银元全部不见了(都变成小乌龟逃出紫微园了)。从此王麓泉破了产,晚年生活过得很凄惨。那位变成他儿子的菩萨终于报了仇,雪了恨。
以上故事是我外婆亲口向我讲述的。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事政协文史工作以来,我一直没有忘记,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王麓泉这样一位战功赫赫,为国家、为家乡赢得许多荣誉的永康名人,会被编成一些像“坏人”一样的故事在永康民间流传呢?几年前,我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现写出来求教于研究永康地方历史的学者、专家(特别是研究王麓泉的诸位朋友),请你们指正。
几年前,我在台北永康同乡会的会刊上曾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王麓泉奉诏致仕(退休)后,回到永康养老。王麓泉曾在现下园朱一带购买了一大块田地,而永康西街姓徐的宗族在水攻山一带拥有大片地产。有一年永康大旱,两家为了在永康江上筑坝引水灌概一事发生了纠纷,告上了法庭(执政当局),后来西街徐姓败诉了。西街徐氏认为败诉的原因是由于王麓泉前半生当过大官,有人袒护、包庇的缘故。认为自己“武斗”是斗不过王麓泉,只有采用“文斗”。西街徐姓文化人多,会编故事,讲大话的人多,于是,就有一些不利于王麓泉的故事出现了,直到流传至今。这一考证是否正确,笔者不敢认定。但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一是王麓泉是人不是神,后代人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他十全十美,不允许他一生中也曾犯过一些错。二是要重视文化人。别看文化人手无缚鸡之力,但他有他的优势和长处,是不能随便得罪的。清代雍正皇帝曾经制造过多起“文字狱”,所以隔代后什么“改康熙遗诏十四子为四子”,“被吕留良女儿雇用侠客用‘血滴子’取去脑袋”等负面的传说故事就特别多。当然,文化人用笔也是要客观公正的,用编故事的方式最终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传说王麓泉少年时,十分顽皮和作恶,他经常去住宅对面的飞凤山上游玩,并且对神佛不尊重。当时,飞凤山上有一座神佛殿,供有一尊菩萨,王麓泉每去一次,都要将菩萨推倒在地。白天推倒,晚上菩萨爬起坐回到供桌,但第二天又被王麓泉推倒。为了防止菩萨重回供桌,王麓泉还用一根稻草绳将菩萨绑在柱子上。就这样,日复一日,菩萨终于被王麓泉折磨死了(故事原话如此)。菩萨十分怨恨王麓泉对他的折磨,要求阎罗王将他投生在王麓泉家,做他的儿子。后来,王麓泉当了大司马,当了官,发了财,在家乡永康修建了大司马府。大司马府通往主街道的巷道从此被称之为大司巷;设在大司巷的学校也从此被称之为大司巷小学;大司马府内的花园,则被称之为“紫微园”。而在此同时,王麓泉也生出个痴呆的儿子。这个儿子很奇怪,从来不笑,不说话,只有一件事能够使这个傻儿子开心,就是当这个儿子用银元在水面“打水漂(片)”时,会开心大笑。为了逗儿子喜欢,王麓泉特地在紫微园内建筑了一口用石块砌成的池塘,供儿子“打水漂(片)”用。王麓泉心想,反正池塘在围墙内,银元“打”在池塘里,最终还是可以拾回来的,并不用担心。所以变卖了许多田产,兑成银元供儿子嬉玩。没想到有一天,有一个渔夫在紫微园外的西门溪捉鱼,捉到了一个小乌龟,缺了一条腿,翻过来一看,竟是一块缺口的银元所变。这个渔夫大惊失色,马上将这一情况报告了王麓泉。王麓泉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心想大事不妙,急忙雇人将池塘水抽干,果然,打进池塘里的银元全部不见了(都变成小乌龟逃出紫微园了)。从此王麓泉破了产,晚年生活过得很凄惨。那位变成他儿子的菩萨终于报了仇,雪了恨。
以上故事是我外婆亲口向我讲述的。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事政协文史工作以来,我一直没有忘记,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王麓泉这样一位战功赫赫,为国家、为家乡赢得许多荣誉的永康名人,会被编成一些像“坏人”一样的故事在永康民间流传呢?几年前,我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现写出来求教于研究永康地方历史的学者、专家(特别是研究王麓泉的诸位朋友),请你们指正。
几年前,我在台北永康同乡会的会刊上曾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王麓泉奉诏致仕(退休)后,回到永康养老。王麓泉曾在现下园朱一带购买了一大块田地,而永康西街姓徐的宗族在水攻山一带拥有大片地产。有一年永康大旱,两家为了在永康江上筑坝引水灌概一事发生了纠纷,告上了法庭(执政当局),后来西街徐姓败诉了。西街徐氏认为败诉的原因是由于王麓泉前半生当过大官,有人袒护、包庇的缘故。认为自己“武斗”是斗不过王麓泉,只有采用“文斗”。西街徐姓文化人多,会编故事,讲大话的人多,于是,就有一些不利于王麓泉的故事出现了,直到流传至今。这一考证是否正确,笔者不敢认定。但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一是王麓泉是人不是神,后代人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他十全十美,不允许他一生中也曾犯过一些错。二是要重视文化人。别看文化人手无缚鸡之力,但他有他的优势和长处,是不能随便得罪的。清代雍正皇帝曾经制造过多起“文字狱”,所以隔代后什么“改康熙遗诏十四子为四子”,“被吕留良女儿雇用侠客用‘血滴子’取去脑袋”等负面的传说故事就特别多。当然,文化人用笔也是要客观公正的,用编故事的方式最终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