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襄阳“最美特奥妈妈”王华革:用爱坚守三十年

2016-12-21 19:57:17来源:荆楚网

打印 字号: T|T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樊其燕 万永春
襄阳市樊城区铁路社区有个“最美特奥妈妈”——63岁的王华革,她用浓浓母爱帮智障儿子圆了冠军梦,还带动众多爱心人士加入助残队伍,迄今已帮助200多名残障人士。“30多年来,是爱心让我们坚守至今。”14日,从北京“全国首届文明家庭”表彰会议上载誉归来的王华革说。
让孩子有尊严地活着
“作为父母,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要尽最大努力照顾他、培养他,让他有尊严地活着。”谈及自己从事特奥运动的起源,退休教师王华革娓娓道来。
1979年12月,王华革的儿子袁冶呱呱坠地。由于出生时窒息时间过长,袁冶中度脑瘫、重度智残。几年间,王华革和丈夫四处寻医问药,但孩子病情一直没有好转。“按规定可以再生一个,但那样的话精力会分散,爱会慢慢淡化。”王华革说,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放弃“生二胎”。
看到别的孩子骑着童车跑,王华革也给袁冶买了辆车。可教了半天,他坐在车上发愣,就不知道蹬脚。没办法,王华革只得拉着小车往前跑。一天、两天……慢慢地,袁冶学会了骑车。
袁冶8岁时,爸爸袁力生在铁路技校教打乒乓球。见袁冶看得津津有味,学生们忍不住逗他:“袁冶,你也来挥几拍子。”袁冶接过球拍,试了几下,竟然接住了一个球。
从那以后,袁冶没事就往铁路技校跑。王华革看在眼里:“既然儿子喜欢打乒乓球,我们就教他专业技术,让他好好打。”
袁冶智商只有38,相当于4岁小孩。光正确拿球拍,王华革夫妇就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教他练习。移位、滑步、发球、击球、拉球,成千上万次练习后,袁冶球技日益娴熟。
1996年,袁冶作为我省代表,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亚太地区特奥会,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2006年,拿下第四届全国特奥会乒乓球比赛冠军,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只要努力,我的孩子一样能够成才!”王华革高兴地说,在大家辅导下,袁冶还学会了拉小提琴、画国画……
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
“既然袁冶拿到了特奥冠军,其他脑瘫孩子也能做到。”樊城区铁路社区党委副书记樊勤介绍,2006年9月,王华革又牵头筹办了专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康复、学习的特奥班。
开班后,王华革义务担任手工老师,并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脑瘫孩子理解力差,她便借助形象事物帮助他们理解:外面刮风了,打开窗子,让大家体验什么是风……
在王华革和社区工作人员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残障学生、义工老师加入到特奥班这个“大家庭”。目前,该班已由最初的7名学生、7名老师,增加到现在的20多名学生、10多名义工教师。
在老师们细心帮助下,先后有200多名残障人士在此康复训练,他们学会了绘画、剪纸、认钱、玩球,并在各项比赛中获得40多块奖牌。其中,袁冶是全国特奥会乒乓球冠军、彭亮是全国特奥会篮球冠军、熊俊军摘得省特奥会冠军、赵磊在省智协的红歌大赛中取得第一名……
去年4月,王华革带着孩子来到樊城区致远中学,给300多名高中学生上励志课。当袁冶流畅的小提琴演奏结束后,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王华革及特奥班的成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范例。樊城区旭东路、襄城区新街等社区也积极行动起来,相继成立免费提供康复训练的“阳光家园”,越来越多残障人士,在那里找到了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