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安石才是胡说?

2016-12-12 14:30:40来源:新华网

打印 字号: T|T
    梁盼
  唐人李贺有一首乐府诗《雁门太守行》,其第一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乃文学史上不可模仿的绝唱。李贺生活在藩镇割据的时代,所谓的盛唐气象,于他而言,最多只能作为一种回忆罢了。他写的“黑云”便是指正在攻打唐王朝中央的地方藩镇豪强。
  两百多年后,宋人王安石却对李贺的这句诗嗤之以鼻,认为它不符合常理,一会儿天是黑的,一会儿又是太阳光把将士们的铠甲照成一条“金光大道”,完全不讲天气的逻辑,胡说八道。李贺的“黑云”,本以色彩丰满而留名青史,而王安石却恰好瞧不上他这一点。
  其实,王安石才是胡说八道,仅从纯粹客观的天气角度来看,李贺说的这种情况也是绝对存在的,难道大家夏天没见到过黑云密布的天空中,一缕阳光强势从黑云的夹缝中射出来吗?比李贺早出生近20年的刘禹锡,不就写过“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种所谓的“无逻辑”的自然现象吗?
  当然,刘禹锡有一个“东边”与“西边”的对比,让人好理解一些。而李贺就更极端了,也正因此,才显出李贺的“鬼”——即便天上只有黑云,或者只有日光,李贺也能这般描写。很简单,诗歌不是天气预报,更不是拿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李贺搞点印象派与意识流的手法,完全可以,王安石有些苛责了。
  李贺这首诗,后面还有鲜红、深紫等各种色彩,极具特“色”,弄得还真像一幅凡·高的油画似的,以至于清代康乾时期的文人孙洙在编撰《唐诗三百首》时都认为,李贺的“黑云”,色彩过于绚烂,意境过于曲折,“高大上”的东西不明显,不适合选入“三百首”。孙洙的说法,有些道理,因为那时候的“唐诗三百首”,乃童生们学唐诗的入门教材,李贺的“鬼诗”的确有些少儿不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少儿们理解起来太困难。
  孙洙没将“黑云”编入当时普及版的“唐诗三百首”,乍一看,有些像王安石,对不住我们的鬼才李贺,但诡吊之处在于,孙洙与王安石一样,都在某种程度上为这首诗做了宣传,勾起了后人无尽的遐想:为什么宋代的大佬独独不喜欢这首诗,又为何清代的唐诗选编者偏偏将它弃之如敝屣?
  照说,王安石不应该对李贺的“黑云”指手画脚。因为他老人家曾是变法大将,有过“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既然搞改革都能如此放肆大胆,那为何文艺青年写诗就不能冲破条条框框呢?
  正是由于王安石对李贺的批评,反而形成了持续的广告效应:老王死后五百多年,明代的大诗人杨慎为李贺抱不平,声称自己见到过黑云与阳光同现的“非典型”景观,并大骂王安石不懂诗。王安石是不是真的不懂诗,不敢妄断,但杨慎应该是懂的,至少他懂词,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可是稍微有些知识的中国人,都能背下来的。遗憾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不像李贺的“黑云”那般,有太多颜色。不过,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诗词歌赋里的颜色多或者寡,皆是次要的,关键要看感情的色彩多不多,浓不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