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响在心头的那记耳光

2016-11-19 10:51:21来源:河南法制报

打印 字号: T|T
  近日又接手一起赡养纠纷案件,我的心中颇有些沉重,不由得脑海中浮现出3年前审理的一起赡养费纠纷案中赵王氏猛甩自己耳光的情景。3年来,那响亮的耳光声不时回响在我的耳边,那揪心的一幕让我始终难以忘怀……
 
  2013年4月,我接手一起赡养纠纷案,起诉人是77岁的赵王氏。赵王氏育有三儿一女,老伴已经过世。都说养儿防老,按理说,到了这个年纪,赵王氏该颐养天年享清福了,可三个儿子互相推诿,谁也不肯将母亲接回去赡养。无奈之下,赵王氏一纸诉状将三个儿子告上法庭。
 
  案件受理后,仅排期开庭就颇费了一番周折。赵王氏的三个儿子均在外地打工,我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后,他们却都不愿意回来。数次电话沟通后,他们才勉强同意回来开庭。
 
  因赵王氏行动不便,我们决定在他们家门口开庭。开庭那天,赵王氏的大儿子赵大、二儿子赵二、三儿子赵三分别坐在一旁。当地很多村民来看热闹,在一旁指指点点。
 
  开庭前,我们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赵大首先表态:同意赡养母亲,但家里没地方住,而且要与两个弟弟轮流赡养。赵二也同意赡养,但前提是赵王氏要解释清楚父亲去世前的存款去哪儿了。赵三更直接,先是责怪母亲不该将其告上法庭,接着要求赵王氏说清楚自己结婚时待客收的礼钱去哪儿了。谈到赡养,赵三直接冷哼出声,说“我已经养了他们老两口二十多年,老大、老二也各自养二十多年后才能再要求我赡养”。
 
  赵三的说法,让我忍不住腹诽:“要赵三养,老太太且得等上四五十年呢,老太太能等到那天吗?”腹诽归腹诽,调解还得继续。
 
  赵大解释,父亲去世后,老二、老三他们怀疑父亲留下的存款母亲给我了,对此很不满。当初安排老人的后事,让老二、老三来商量,他们不肯来,所以老人的后事他们没有参加。赵二进行反驳,说父亲的钱被赵大霸占了,商量后事也根本没通知他们。
 
  两人当场吵了起来。
 
  清官难断家务事。我深感头痛,随即制止了双方。
 
  赵大继续说家里穷,三个儿子结婚都是先借钱办事以后再慢慢还,所以现在外面还有20多万元的欠款,没能力赡养母亲。
 
  这样的说辞,赵二和赵三显然不认同,纷纷指责母亲赵王氏和哥哥赵大。赵三说赵王氏对不起自己,又抱怨赵王氏诉讼让他们颜面尽失,影响他儿子找对象。赵二则指责赵王氏偏心,当年不照看他的小孩,有钱了也是偷偷给老大。
 
  相互指责肯定无济于事,我一边制止,一边考虑调解方案。赵二和赵三说得起劲,根本停不下来。赵王氏颤抖着嘴唇,试图解释,却欲言又止。正在乱成一团的时候,赵王氏狠狠地甩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口中还喃喃自语:“都怨我,都是我不好,都是我孬,都是我的错……”
 
  赵王氏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这响亮的耳光好像打在了我的心上。家家都有老人,人总要变老。该享受儿女孝敬的老人怎么就到了如此窘迫的境地?我一边劝阻赵王氏,要求书记员安抚好老人情绪,一边严厉批评赵二和赵三。但赵二和赵三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母亲赵王氏在“演戏”。
 
  我要求双方保持冷静。在耐心劝解下,赵王氏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她表示,不要儿子给钱,只要提供住处和饮食就行了。这样的要求已经很低了。赵大没有意见,赵二也勉强同意,但赵三仍然提出异议。赵三说儿子大了,房子要装修给儿子结婚用,没有地方给赵王氏居住。
 
  赵大表示,最近两年内应由老三赡养时,其可以代老三承担赡养义务。
 
  将问题一一解决后,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协议:赵家三兄弟轮流赡养,两年内轮由老三赡养时,由赵大代为赡养;赵王氏住院期间三兄弟轮流护理,医疗费凭票据各承担三分之一。
 
  双方均在协议上签字或捺印确认后,我又反复安排三被告要多给老人一点关心和照顾。
 
  案件虽然调结了,那响亮的耳光声仍不时回响在耳边。望着赵王氏佝偻着身躯远去的背影,我心中五味杂陈。亲情本是世间最温暖的情感,而一件件子女不赡养老人、为赡养老人兄弟不和的事例却不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格格不入,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相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从法律还是人伦道德,子女都应尽赡养义务。作为儿女该扪心自问: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但愿人人都能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善待养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父母,愿天下所有老人都能真正老有所养。正阳县法院魏正/口述王树恒/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