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滨州市王建英家庭:仁孝家风造就两代仨模范

2016-12-31 17:17:50来源:大众网

打印 字号: T|T
   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值得我们滨州人骄傲的是,我市王建英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并在表彰大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见。
  王建英,这位生长在鲁北农村的平凡母亲,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仁孝美德,影响了整个家庭,凭着数十年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尽孝和对邻里无私的支持,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她的二儿子张荣强白手起家,凭借多年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和个人的不懈奋斗,如今事业有成,保持着母亲长期叮嘱的扶危济困、救济邻里的优秀品格,全力支持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认捐慈善基金1亿元,是滨州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小儿子张荣涛是一名海军上校军官,在与妻子回乡探亲时看到一拖拉机翻入冰河中,他不顾严寒,冒着生命危险四下冰河,救出了三名落水群众,被评为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他和爱人分别被部队记一等功和二等功。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这个普通家庭涌现出三位道德模范,靠的就是仁孝和睦的家庭,是身体力行的家教,是助人为乐的家风。
  王建英:无私母爱让子女拥有健全人格、优秀品质和豪情壮志
  王建英是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北酄村人,她凭借一种淳朴善良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婆婆,严格教育子女,无私帮助邻里,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子女从小识荣辱、懂礼貌、讲公德、比奉献,给了孩子们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一家四代人,从不争财夺利,儿女们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姑嫂、妯娌、兄弟相亲相敬。每当乡亲们用赞赏的目光和口吻向他们表达羡慕时,王建英的儿女们总是感慨地说:“感谢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有了一个做人的标准,有了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尺码!”
  在王建英与丈夫心中,教育子女的最大成功,就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他们用行为语言来教育、引导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次,她与丈夫骑自行车走到镇边公路,附近村一男子酒后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孩子,公路上拐弯时不慎摔倒,男子和孩子当时昏了过去,其妻子趴在地上喊救命。王建英与丈夫赶紧停下自行车,又拦住一辆三轮车,将几人送往医院。在医院准备抢救时,妇女由于头部摔伤,也昏了过去。此时,出事者家人闻讯赶到,以为王建英夫妻和骑三轮车的人是肇事者,不问青红皂白,上前抓住二人就打。幸亏妇女很快清醒过来,制止家人打人并连忙赔罪。王建英非但没有教育子女以后少管闲事,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助人不能图回报,不管干什么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王建英与丈夫在家蒸馒头卖,她每次把蒸得不好看或卖剩的馒头,拿着分给左邻右舍的孩子吃,与左邻右舍以礼相待,和谐相处。
  在这种仁爱教育和家庭环境氛围的熏陶下,王建英的子女们从小就表现出与人和善、乐于助人的品质。二儿子张荣强不仅致力于改善职工福利,而且在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上从不吝惜,小儿子张荣涛与妻子回家探亲时四次跳入冰河中救出了3名落水群众。目前,王建英生活在部队,帮助儿子照看孩子,同时她还帮助儿子有困难的战友照看孩子,让他们安心地工作,还常常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家属。张荣涛的战友们常说:“王建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妈妈,正是有了她的教导和帮助,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才能无后顾之忧,我们因有这样优秀的妈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张荣涛:把荣誉化为动力,为传播正能量发挥作用
  “我们是12月11日报到,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会见了我们。”张荣涛作为家庭代表参加了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说,作为滨州优秀家庭的一员参加会见十分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很和蔼,对大家进行了表扬又提出了希望,总书记的讲话多次被掌声打断。张荣涛说:“我们家庭一定会珍惜荣誉,让我们的小家庭融入到滨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家庭之中,存善念,行善举,做好人,做表率,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光添彩。”
  张荣涛当兵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张荣涛中专毕业时,依靠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父兄的多年打拼,他本可以选择优渥的生活。但张荣涛毫不迟疑地选择去参军!这一决定得到家人的一致赞同。父亲说:“咱家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你选择当兵是咱家报答党和国家的一个好方法。”母亲王建英说:“当兵保家卫国是每个人的义务,不仅是孩子的义务,更是家长应当教育孩子的义务,青年人到部队大熔炉里锻炼锻炼是一件好事。”
  矢志参军不等于就是合格的兵,穿上军装不等于就能完成使命。对于中专学习种植养殖专业的张荣涛,在潜艇上从事电工专业决非易事。教员讲课,别人听得津津有味,他就像在听“天书”,两个月后,一些被推荐转行做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的士兵中,就有他。生性好强的张荣涛不服气,在基地举办知识讲座时,最早赶到会场挑靠前的座位,每天早起一小时,每天中午不休息,每天晚上开夜车,几年下来,张荣涛对专业知识熟稔于心,成为行家里手。在同年兵中,张荣涛第一个海上担任独立值更,第一个当上班长,第一个入党,先后参加十多次重大演习和一系列重大任务,多次排除险情。
  2006年,张荣涛夫妇回家探亲时,看到河中有人挣扎,毫不犹豫地扑入刺骨的冰河中,救出了3名群众,又把他们送到附近的医院后,悄然离去。经过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多方寻找,才知道救人者是张荣涛。他表示,“荣誉仅代表过去,我感恩党和组织的培养,会百倍努力,争做新时期‘四有’革命军人,争取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回报祖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和道德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张荣强:常怀感恩,热心公益慈善事业
  “小时候,家里人经常向我们讲‘人敬人高、人踩人薄’、‘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等道理,让我们与左邻右舍以礼相待,和谐相处。”张荣强说,小时候邻里之间互敬互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家里老人因心脏病需要静养,村里人赶着牲口或开车时,往往会主动绕开他家;有一次老人犯病后,村里人又帮助他们把老人抬到医院,而且还不时受到乡邻们的接济,这都让他铭记在心。家人也常说:“咱富了是靠国家的好政策,是靠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国家,忘了乡亲们!”
  2005年,张荣强捐资240多万元,在马山子镇建成一所高标准完全小学。2008年,捐资100万元支持全县中小学校舍改造;捐资5.5万元用于马山子镇付台子村小学达标建设。
  多年来,张荣强先后出资200余万元修筑了付山子、高田庄、岔尖村的道路,捐资20余万元为企业驻地周围村庄,修建了“农村老年活动中心”和“乡村文化大院”。先后捐款8万多元参与“慈心一日捐”、“博爱在滨州”等社会公益活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捐款27万元用于帮助地震灾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2009年6月,公司认捐1000万元成立了滨州市第一家企业慈善基金。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向无棣县红十字会捐资20万元用于灾区恢复重建;向滨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捐资10万元;在“山东慈善奖”颁奖大会上,在现场设立慈善基金3000万元;在滨州市“慈善奖”颁奖暨“慈心一日捐”活动动员大会上,公司现场认捐慈善基金2000万元,捐款100万元;2011年,在滨州市慈善晚会上,认捐慈善基金1000万元,捐款30万元,下属企业汇泰置业公司认捐慈善基金2000万元;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慈善总会成立大会上,现场设立慈善基金1000万元,捐款20万元。他还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支持农民发展种植、养殖等小型致富项目,为其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帮助,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他也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第四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热心公益奖”、“全省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山东省劳动模范”、“滨州市首届十大慈善人物”、 “山东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