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叶向高与王锡侯的友谊

2016-11-03 14:54:24来源:王华民

打印 字号: T|T
    福清港头锦江王氏祠堂后落神主龛门上立有“锦江堂”匾额,龛前门柱镌刻锦江王氏世系行第联,其中明内阁首辅、大学士叶向高撰:
学名:有民玄孚胤,
表字:日茂永君绍;
明万历十七年进士、顺德府推官族亲王钖侯撰:
学名:圣祖振鸿基,钦命长征为实孝;
表字:云昆开奕统,聿昌再启是成仁。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晚年自号福庐山人,港头后叶村人。明万历、天启年间内阁首辅,曾独相十二载,是福清历史上官位最高的邑人,福清人亲切地呼之“叶相公”。 向高一生著作等身,著有《参补古今大方诗经大全》《玉堂纲鑑》《蘧编》《说类》《纶扉奏草》《苍霞草》《苍霞诗草》等近300卷百余万字著作传世,还纂修《福清县志》四卷、《福庐灵岩志》三卷。
 王锡侯,字康国,号峤海,港头人。明授顺德府推官,在任三年,政绩列上等,“五膺首荐”。长垣、任县两县令违法失职,人莫敢勘,锡侯毅然弹劾,因之得罪上司,被劾归。天启二年(1622)以原官复用,补高州推官;天启四年(1624)赴任行至涿州驿病卒,年六十有七。著有《曾子三传》、《广孝》、《劝孝》、《砭俗》、《戒杀》等书。
 一位是位列三公的朝廷重臣,一位是地方州府劾归推官,两位同乡何以同为锦江王氏撰行第联,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交情呢?近读《玉融文库系列丛书》之《台山诗文选》,初解谜团,不禁为叶向高和王锡侯的深情厚谊而感叹:莫逆之交,懿范长留啊!
 一、幼年逢倭乱,共患难。叶向高和王锡侯的友情,是倭患猖獗的童年在两家长辈一起避难中打下的基础。王锡侯母亲七十大寿时,请叶向高作序。向高欣然作《王母七十寿序》云:吾友王康国,有母林太夫人,年七十矣。……太夫人之举康国也,先余一年。时岛夷肆虐,居人四窜。先通议公与先淑人,挈余避之东城。而太夫人亦携康国继至,当乱离危困中,先淑人躬提瓮出汲,数米而炊。更数年,未尝得一饱。太夫人至僦庑以居,席地而寝,至老犹苦湿疾。盖其艰难辛苦,之相类如此。迨夷难稍平,泛海归故庐。余家与康国家,各具一舟。康国之宗人招余与康国同舟,先通议公喜而听之,飓风作,余与康国舟获济,而前舟覆矣。盖其当危险厄难中,而有天幸,相类又如此。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农历七月三十日,叶向高出生于福清县港头镇后叶村。次年,倭寇在叶的家乡化南里一带抢掠烧杀,叶朝荣(叶向高的父亲)一家“东奔西突,无刻安居”。年仅2岁的叶向高,随全家避难海口镇东城。时镇东城避难人多,“米珠草桂,食不饱腹”,“井泉亦竭,得水不斗升,犹半杂淤泥”,生活极为困苦。这时,王锡侯的母亲也带着3岁的儿子来此避难。患难之时,向高的母亲亲自提瓮汲水,数着米粒做饭,几年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而太夫人即锡侯的母亲来到就居住在廊下的厢房,只能打地铺而眠,由此患了湿疾,至老犹苦。两家的艰难辛苦,是这样的相似!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率部攻破龙田倭巢,全县倭患初平。次年年初, 叶向高5岁,弟向亮于镇东城出生,父亲叶朝荣准备乘船携家人归里,锡侯一家也同日搭船回乡。在海口码头,叶向高一家快上船时,锡侯家人邀朝荣一家同行,朝荣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与王家同搭一条船回去。不料船至海上,突然起了大风,眼看着先前准备坐的那条船在前面不远处覆没,而叶、王两家搭乘的船有惊无险,全家幸免于难。由此可知,叶向高和王锡侯幼年时,两家即为患难之交。无论是否天幸,王锡侯家都堪称叶向高家的救命恩人。
 叶向高接着充满感情地叙述:后来两家虽然人丁完整保存但家产与日俱减,母亲以双手寸梭,起早摸黑,不停纺织,供十口之家生计,太夫人跟先淑人一样啊!而我和康国皆年幼,都能读书。我读书时,母亲就着油灯做女红针线,夜以继日督促,只为儿子能功成名就,这一点,太夫人又和我母亲一样啊!正是这些共同点,促成了这对人中俊杰的终身之谊。
 应该说,叶向高和王锡侯的友情是纯粹而深沉的,没有夹杂任何功利和私念。
 二、青年才华相当,相知亦相惜。叶向高和王锡侯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人生观和志趣之上的。
 虽然幼年共患难,但两人真正以心相交,却是风华正茂之时。明天启二年(1622),已有重疾在身的王锡侯以原官复用,补高州推官,天啓四年(1624)二月二十四日,于赴任途中行至涿州驿病卒。消息传至京城,六十六岁的叶向高老泪纵横。六月,杨涟揭魏忠贤廿四条大罪,朝野震动。向高上书建议魏忠贤解除权柄,“以息众怒,以自保全”。因此事魏痛恨向高,而杨涟等又责向高不支持他们,痛失知己的向高两面受责,心情更加沉重。同月,林汝翥打太监,魏党围攻內阁,向高愤而辞职,六月十八日启程南归。次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王锡侯葬于南薛之山,叶向高满怀深情,作《明文林郎广东高州府推官峤海王公墓志铭》:
 王公讳锡侯,字康国,别号峤海,吾邑化北里锦江人也。其生也,长余一岁。为嘉靖戊午年(1558)十一月初五日。余居去康国十里余,未尝识面。有人传康国所为,应讲义已,心慕之,知其必取科第。郡司理李公,才尤奇。康国拔以冠郡士。岁壬午(1582),康国举于乡。又六年,己丑(1589)成进士。余于是得交康国。见其人疏爽恢豁,意其必有树立,取高官大爵。而康国筮仕郡州司理,亦甚著能声。荐书屡上,乃未幾,忽以肮脏忤上官,被劾归。
 幼年避倭患虽在海口镇东城同历艰难,但毕竟只是玩伴,以后各回各家,各自读书,虽然叶家距离王家不过十里余,刻苦用功的叶向高和王锡侯竞无暇见面。直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王锡侯登进士第,向高才真正得以结交这位年长仅一岁的知己。三年前,即万历十四年(1586)八月,其父奉直大夫养利州知州叶朝荣,因得朝廷褒赠父亲知州官职、母亲为宜人,欣然辞职告老,不料将启程回乡前夕竞一病卒于养利州官舍,向高闻讯仓皇奔丧,于途中沿山与父灵柩相遇,遂扶柩回乡,次年葬父于化南里罗湾山。此时,授翰林院编修叶向高正守制在家,见锡侯爽朗豁达,知其必有建树,“取高官大爵”。 向高深情忆友人:“……其生平倜傥,不拘小节,不避小嫌,以故流俗,或有未亮,至其内行淳备,好施予,快口直肠,不设城府,则人亦无间言。”潇洒倜傥的王锡侯,不拘小节,不设城府,心直口快,乐善好施,向高十分赞赏,故:“余与康国交最暱,深知其无他,即时尽言相正,康国亦笑受之,不为忤。”果然,锡侯在任三年,政绩列上等,“五膺首荐”。不料长垣、任县两县令违法失职,人莫敢勘,锡侯毅然弹劾,因之得罪上司,被劾归。
 万历四十二年(1614), 56岁的向高辞职归里,此年重建黄檗寺,捐银400两建藏经阁。万历帝赐藏经,派太监送至黄檗寺。万历四十四年(1616)春,与举人石应相同倡修石竹山观音阁及僧房,秋建石隐山房于福庐山,复鸠金建福庐寺。此时王锡侯承欢高堂膝下已久,向高“自纶扉归,日相与扶携山水间,悠然为物外之游。”
 万历四十五年(1617)九月五日,叶向高次孙益苞生曾孙秀哥。四世同堂的叶向高,欣然为好友王锡侯六十大寿作《王康国六十寿序》云:“吾友峤海王公英姿蚤达,司理郡州,遽被谗归,时年方踰立。世人方意公必愤懑无聊,绝人避世,以寄牢骚不平之感……乃公自入里即夷然恬然,自安于丘壑,其所深嗜酷好,竭蹶从事,莫过于堪舆。……虽欲好佛,好风水,亦不可得。然则公之所以得从容,恬适于山水之间,清静之地,演青鸟而翻白马,称西方圣人弟子,亦天固有以成之欤。”
 叶向高盛赞好友王锡侯英姿蚤达,被谗归年方而立,自入里即夷然恬然,自安于丘壑,其所深嗜酷好,莫过于堪舆。……恬适于山水之间,清静之地,演青鸟而翻白马,称西方圣人弟子”,由此可知,两位人中俊杰是多么的志趣相投!向高由衷感叹:“余蚤达类公,而以历官词林,得藏拙覆短,随俗浮沉,故名位胜公,然在纶七八年,困苦不支,每思公蚤休之乐,即九列三旌,当不与易。今徼被主恩复归田里,与公周旋于桑梓枌楡,把酒为欢,盖幸其休。自愧其不蚤,而犹喜其得从公之后也。”叶向高感叹:我的才华跟您相类似,虽然名位比你高,但当官七八年,倒是困苦不堪,常思你的“蚤休之乐”,即便以九列三旌,也未必愿意交换。现在复归田里,与你周旋于桑梓枌楡,把酒为欢,虽然自愧不如,还是特别高兴能跟随你之后啊!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廿曰,万历帝崩。八月光宗登极,旨召向高进京复职。向高以病辞。不一月,光宗又崩。九月初六日,天启即位,十二月初七,又旨调向高。向高具疏辞。次年闰正月廿九日,天启以“皇考简召还”,不准向高辞。向高又辞,又不准。七月初启程进京,十月廿一日到京,次日即入朝面君,任内阁首辅。
 天启四年(1624年),向高因魏党之祸愤而辞职。从六月十八日启程南归,至十二月初十到家,与王锡侯早已阴阳两隔。向高沉痛缅怀:“今再入里,而康国不可复得矣。康国之没,为天啓四年(1624)二月二十四日,以次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葬于南薛之山,首午趾子。……铭曰:以其才取科第,无不如意,以其才效一官,胡以遽踬。三尺是狥弗避,晚乃赐环,而忽长寐于人,曷尤造物,斯忌嗟哉。斯人泉扃永閟。
 三、崇拜闽王懿德,及爱闽王后人。欣然为锦江王氏题联。
 叶向高一向认为闽王王审知“建学兴文,惠农通商,起家为国,而尤恪终臣节,忠式孝友种种功德,祥具唐史郡志中,千载佑之,犹有起色。”万历廿九年(1601),万历帝册立东宫太子,向高入京参加庆贺。朝廷立东宮,“覃恩臣下”,向高以三品得封荫。同年李廷机调入北京任礼部尚书,向高兼任南京吏部侍郎。旋即回乡,暂时借居省城陈荆山宅,此时与居住省城的王锡侯同游名胜,谒闽王祠,得见王审知的画像悬于堂上,“方面大耳,巨目隆鼻,紫面修髯,俨然可畏”。此前,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闽王陵再次遭破坏,次年福州士绅上书官府,要求重修年久失修的闽王祠,恢复春秋两季的祭祀,三十年(1602年)终于得到批准,叶向高满怀崇敬之情,欣然作《忠懿王像赞》:
  “有颜紫光,有髯戟张。惟忠懿王,王来莅闽。
闽壤荆榛,孰开其屯。王乘白马,大旗蔽野。
闽山之下,父老来迎。壶浆纵横,我父我兄。
    凶除秽辟,绥我衽席。施及蛮貊,大具南金。
臣节弗踰,帝鉴乃心。丰碑突兀,作镇闽越。
甘棠勿伐,王子王孙。椒聊蕃衍,伐高其门。
    王泽悠悠,王颜兹留。贲于千秋。”
 万历三十一年(1603)春,晋江人黄风翔撰写《重修唐威武军节度谥忠懿王庙碑记》时,叶向高再以“赐进士第、翰林院学士”身份为石碑“篆额”,表达自己对闽王王审知的敬意。
 当他了解到王审知裔孙王亮(字娄峰,浙江临海人)此时调任福建转运副使,“甫下车遂慨然以兴复为己任,修陵庙,订谱牒,设祭置田”,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王亮调离时,各项事业已基本完成,此时他已奉调进京,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主持朝政的叶向高,便在是年秋,以“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知制诰同知,经筵日讲官”的身份,亲自撰写《王娄峰公颂德碑》,并请同乡好友王锡候“书丹”。碑文中,叶向高认为:修复王审知墓、祠,这不仅是王氏子孙之事,也是福建全省百姓的事。因为当年王审知率众入闽,为大家共同崇拜,“予惟桑中从王入闽者十之八九,予辈得有今日,皆王赐也。公为祖极德,微独公族之荣,即全闽皆与有极耿光矣。”
崇拜闽王懿德,和与王锡侯的莫逆之交,让叶向高挥毫为锦江王氏题写了对联:有民玄孚胤,日茂永君绍;闽王后人锦江王氏则作为第11—15世行第讳字使用。在《明文林郎广东高州府推官峤海王公墓志铭》中,叶向高写道:
按状:王氏之先,出自忠懿王审知,其后多散衍,居锦江者,族指尤繁。至觐山公某,食贫好施,精岐黄术,寿近百龄,及见玄孙,学使者沈公匾其居为“五世同堂”,康国大父也;父某亦以朴茂称,康国娶于林继俞,子五,林出者四:民悦、民皞、民觉、象贤,俞出者一:民衡;女一,婿林钟相;孙男五,凤仪、兆昇、凤锵、玄鼎、玄鼐。曾孙男二:孚谦、孚恭。
 从上可知,锡侯子、孙、曾孙,均以此行第联取名。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五日,六十八岁的叶向高登石竹绝顶,赋诗纪游,其中有“病起欢从胜侣招”句。闰六月,诸病并发,到省城治病,无效返回。次年七月廿四日,天启崩,廿九日,向高卒于锡侯离世三年之后,享年六十有九。崇祯登极,赠向高太师,谥“文忠”。一代人杰的旷世之谊,为玉融古邑留下华美篇章,懿范长存!
 
参考文献:1.玉融文库系列丛书《台山诗文选》;
2.玉融文库系列丛书《蘧编》叶向高著。
 
相关文章